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也只有经过长期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好语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的“阅读”这一项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对这一方面给予了充分关注。由此,广大师生已逐步形成共识:初中生广泛阅读课外名著,对于学好语文而言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某校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叹息。表示喜欢阅读的学生只有将近30%,而课外真正经常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不足20%。而与此同时,经常浏览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的学生竟占65%左右。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初中生对文学名著敬而远之,转而青睐网络文学呢?
第一,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文学名著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一看到大部头的名著,就会产生比较多的畏难情绪,觉得它们无论在时代背景还是语言方面,亦或是在思想方面,都显得深不可测,遥不可及,因而对名著望而生畏。在问卷调查中,就有一位学生这样形容他对名著的感觉:“我觉得名著就像冰山,7/8藏在水下,只有1/8露出来,想读懂太难了!”因此,处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对表述更直接率真、形式更幽默风趣、更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更能体现生活原生态的网络文学,表现出更多的亲近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单一的课外名著阅读形式使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低迷。教师布置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形式,一般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与其他阅读个体无法互通,与作者更是绝缘,多为作品的被动接受,如果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也是无法即刻消解的。而阅读网络文学则不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是双向度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学欣赏的交互性。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作者提问,作者也会在网络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的疑问,阐述创作的动机,使读者对文本的了解更加透彻。由于网络的便利,读者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作品的思想、情节等。
第三,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学生对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在这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问:“你有时间读名著吗?如果没有,请写明原因。”最终统计出的结果是:有67.4%的学生回答没有,原因是“作业太多”。的确,经调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初中生每天被迫面对多学科教师共同压下的繁重的书面作业及口头作业,能在晚10点前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已属不易。试想,他们还有多少兴致和精力,再去阅读名著呢?
造成学生疏远名著的原因当然还不止这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特殊的责任。转变观念,开动脑筋,身体力行地探索,为中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或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平台,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心理,激发起学生主动亲近名著、阅读经典的热情。
活动类型一:加强名著阅读中的角色体验环节,通过举办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名著经典段落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促进并加深学生对名著核心精神的领会。
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训练及表演。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在读的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角色的体验之中,在朗读中深刻体味人物的情感世界。例如,在一次朗诵会上,有一名女生在名著《简爱》中选取了简的这样一段话:“你为什么和我讲这些?她和你与我有什么关系!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情感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还有一名男生选读的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病痛的折磨下意欲举枪自杀后又选择放弃的那一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角色体验,通过或是铿锵有力、或是深沉低缓的语音,在同学中传递他们对名著中人物灵魂的个性解读。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沉浸在语音带来的独特的情感影响之中,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自然会倍增。
活动类型二: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学生渴望交流的心理,并为此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将名著阅读向纵深延续。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阅读某一部或几部名著之后写写读后的感受,办一期与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相关的班级小报,为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交流阅读感受提供机会。为了提升优秀学生的成就感,可以像正式报纸发行一样,选出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完成选稿、校对、美编等工作并印制出来,在班内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发放,让众多的学生及家长一起欣赏。得到这样的肯定是学生特别向往的,那么,更多的学生也将会因此在以后的名著阅读中更为用心,而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
活动类型三: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自主权,以“名著推介会”之类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
很多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都会交给学生及其家长本学期的推荐阅读书目,学生将在此范围之内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教师这样做,实可谓用心良苦,家长见到这样的购书清单也肯定是奉若至宝,立刻行动。然而,可曾想过,学生有没有自主权了呢?被迫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过程,其实是不愉快的。应该在规定部分必读书目的同时,相信学生的审美,留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阅读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开一次名著推荐的交流会,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这样,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接触到教师推荐书目以外的自己认为不错的好书,他们就可以选择好自己的推荐书目,并精心准备好推荐的理由,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宣传。在这种选择和推荐的过程中,学生做了阅读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真正的自主阅读。这种自主阅读的感觉是学生非常需要的,它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以很好的延伸。
然而,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某校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叹息。表示喜欢阅读的学生只有将近30%,而课外真正经常阅读文学名著的学生不足20%。而与此同时,经常浏览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的学生竟占65%左右。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初中生对文学名著敬而远之,转而青睐网络文学呢?
第一,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文学名著表现出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一看到大部头的名著,就会产生比较多的畏难情绪,觉得它们无论在时代背景还是语言方面,亦或是在思想方面,都显得深不可测,遥不可及,因而对名著望而生畏。在问卷调查中,就有一位学生这样形容他对名著的感觉:“我觉得名著就像冰山,7/8藏在水下,只有1/8露出来,想读懂太难了!”因此,处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对表述更直接率真、形式更幽默风趣、更贴近人的内心世界、更能体现生活原生态的网络文学,表现出更多的亲近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单一的课外名著阅读形式使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低迷。教师布置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形式,一般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与其他阅读个体无法互通,与作者更是绝缘,多为作品的被动接受,如果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也是无法即刻消解的。而阅读网络文学则不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是双向度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学欣赏的交互性。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作者提问,作者也会在网络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的疑问,阐述创作的动机,使读者对文本的了解更加透彻。由于网络的便利,读者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作品的思想、情节等。
第三,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学生对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在这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问:“你有时间读名著吗?如果没有,请写明原因。”最终统计出的结果是:有67.4%的学生回答没有,原因是“作业太多”。的确,经调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初中生每天被迫面对多学科教师共同压下的繁重的书面作业及口头作业,能在晚10点前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已属不易。试想,他们还有多少兴致和精力,再去阅读名著呢?
造成学生疏远名著的原因当然还不止这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特殊的责任。转变观念,开动脑筋,身体力行地探索,为中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或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平台,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心理,激发起学生主动亲近名著、阅读经典的热情。
活动类型一:加强名著阅读中的角色体验环节,通过举办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名著经典段落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促进并加深学生对名著核心精神的领会。
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训练及表演。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在读的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角色的体验之中,在朗读中深刻体味人物的情感世界。例如,在一次朗诵会上,有一名女生在名著《简爱》中选取了简的这样一段话:“你为什么和我讲这些?她和你与我有什么关系!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情感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还有一名男生选读的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病痛的折磨下意欲举枪自杀后又选择放弃的那一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角色体验,通过或是铿锵有力、或是深沉低缓的语音,在同学中传递他们对名著中人物灵魂的个性解读。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沉浸在语音带来的独特的情感影响之中,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自然会倍增。
活动类型二: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学生渴望交流的心理,并为此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将名著阅读向纵深延续。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阅读某一部或几部名著之后写写读后的感受,办一期与名著阅读心得体会交流相关的班级小报,为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交流阅读感受提供机会。为了提升优秀学生的成就感,可以像正式报纸发行一样,选出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完成选稿、校对、美编等工作并印制出来,在班内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发放,让众多的学生及家长一起欣赏。得到这样的肯定是学生特别向往的,那么,更多的学生也将会因此在以后的名著阅读中更为用心,而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
活动类型三: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自主权,以“名著推介会”之类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
很多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都会交给学生及其家长本学期的推荐阅读书目,学生将在此范围之内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教师这样做,实可谓用心良苦,家长见到这样的购书清单也肯定是奉若至宝,立刻行动。然而,可曾想过,学生有没有自主权了呢?被迫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过程,其实是不愉快的。应该在规定部分必读书目的同时,相信学生的审美,留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阅读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开一次名著推荐的交流会,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这样,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如果接触到教师推荐书目以外的自己认为不错的好书,他们就可以选择好自己的推荐书目,并精心准备好推荐的理由,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宣传。在这种选择和推荐的过程中,学生做了阅读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真正的自主阅读。这种自主阅读的感觉是学生非常需要的,它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以很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