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在面对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迫切要求下,必须关注到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其中重要因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课外的积累就非常重要。新课标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成语接力、专题讲座、师生读书会的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在广度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资料的检索和筛选,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外积累兴趣激发广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30
厚积而薄发,功夫在课外。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课外知识的积累,广度的阅读和兴趣的激发。在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主流的教育理念之时,面对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迫切要求,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到如何提高课堂实效这个问题。
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隐性因素——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习惯、听讲习惯、课后作业习惯),另一类是显性因素——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师素质、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选择、组织教学)。举例来说,在进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学生由于不了解清末民初“清国留学生”的特殊状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文中“标致”一词的反语效果,也无法体会鲁迅对他们的嘲讽中包含的愤怒,因此学生不仅没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甚至出现了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课堂实效性中的隐性因素,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组织教学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还达不到教学设计所需要的高度时,当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与应有的水准相差甚远时,教师应该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抓手让他们更加顺利地实现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阅读习惯,让学生摆脱单纯做阅读题的功利主义的做法,了解“文史不分家”和文本阅读中“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进而能进行自主广泛的阅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个长远的发展,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
一、成语接力
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尝试给学生讲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并告知学生这个成语的出处,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成语讲一个故事,再挑选一个有历史典故的成语讲出它的出处,并把这个成语推荐给下一个学生,依此类推。
正是由于在选择成语时,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或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在查找典故,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大大激发了对于成词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因为采用演讲的方式,表现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荣辱感和责任感,他们会自动自发地精心准备以表现最优秀的自己。
二、专题讲座
成语接力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主动检索资料的兴趣,可是学生的视野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影响到他们对资料的筛选。因此,在学生已经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
一方面,笔者提供专题,比如“古代文化常识”“现代礼仪”“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让学生在这些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兴趣浓厚的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外资料的检索、筛选、分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专题,学生出题教师找。如此双管齐下,既为那些不知道该阅读哪些书籍或者不知道自己对哪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带来提示,也为那些对某方面有兴趣却没有获取途径的学生提供一种方便。
三、师生读书会
演讲激发了学生寻找资料的兴趣,讲座提供了学生寻找资料的方向,而师生读书会可以引导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笔者在课堂上定期举行师生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笔者会介绍自己近期读书的情况,以及对其中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还会选择其中的一本推荐给学生阅读;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模仿笔者的方式,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如此双管齐下,这种方式给懒得阅读的学生一种潜在的压力,给不知做何阅读的学生一种选择。
第一次师生读书会,笔者就向学生推荐了《文化苦旅》和《狼图腾》这两本书。虽然这两部作品对于刚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但出乎意料,这两本书却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一股阅读的热潮。
这三种方式的采用,使师生共同提高,教师乐教会教,学生乐学会学,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基础打好了,课堂实效也就能提高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厚积薄发,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功夫还是在课外。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课外积累兴趣激发广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30
厚积而薄发,功夫在课外。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课外知识的积累,广度的阅读和兴趣的激发。在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主流的教育理念之时,面对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迫切要求,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到如何提高课堂实效这个问题。
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众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隐性因素——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习惯、听讲习惯、课后作业习惯),另一类是显性因素——教师的自身特点(教师素质、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选择、组织教学)。举例来说,在进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学生由于不了解清末民初“清国留学生”的特殊状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文中“标致”一词的反语效果,也无法体会鲁迅对他们的嘲讽中包含的愤怒,因此学生不仅没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甚至出现了理解的偏差。而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课堂实效性中的隐性因素,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组织教学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还达不到教学设计所需要的高度时,当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与应有的水准相差甚远时,教师应该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抓手让他们更加顺利地实现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阅读习惯,让学生摆脱单纯做阅读题的功利主义的做法,了解“文史不分家”和文本阅读中“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进而能进行自主广泛的阅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个长远的发展,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根本。
一、成语接力
在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尝试给学生讲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并告知学生这个成语的出处,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成语讲一个故事,再挑选一个有历史典故的成语讲出它的出处,并把这个成语推荐给下一个学生,依此类推。
正是由于在选择成语时,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或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在查找典故,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大大激发了对于成词理解探究的兴趣。同时因为采用演讲的方式,表现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荣辱感和责任感,他们会自动自发地精心准备以表现最优秀的自己。
二、专题讲座
成语接力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主动检索资料的兴趣,可是学生的视野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影响到他们对资料的筛选。因此,在学生已经对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
一方面,笔者提供专题,比如“古代文化常识”“现代礼仪”“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让学生在这些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兴趣浓厚的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外资料的检索、筛选、分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专题,学生出题教师找。如此双管齐下,既为那些不知道该阅读哪些书籍或者不知道自己对哪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带来提示,也为那些对某方面有兴趣却没有获取途径的学生提供一种方便。
三、师生读书会
演讲激发了学生寻找资料的兴趣,讲座提供了学生寻找资料的方向,而师生读书会可以引导学生个体阅读的体验。笔者在课堂上定期举行师生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笔者会介绍自己近期读书的情况,以及对其中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还会选择其中的一本推荐给学生阅读;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模仿笔者的方式,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如此双管齐下,这种方式给懒得阅读的学生一种潜在的压力,给不知做何阅读的学生一种选择。
第一次师生读书会,笔者就向学生推荐了《文化苦旅》和《狼图腾》这两本书。虽然这两部作品对于刚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但出乎意料,这两本书却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引发了一股阅读的热潮。
这三种方式的采用,使师生共同提高,教师乐教会教,学生乐学会学,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基础打好了,课堂实效也就能提高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学中尤其需要厚积薄发,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功夫还是在课外。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