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化学是医学类的基础学科,脂代谢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难点也是重点,知识点繁多,尤其是甘油三酯分解代谢途径复杂,难于理解。随着手机、平板电子产品的普及,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本文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代谢进行了专门的教学设计,课堂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由最新研究导入新课,围绕热门关注点和临床案例进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并對教学效果进行了多元评价。
关键词:教学设计;甘油三酯;微课;混合式教学
生物化学是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药学、大专医学检验、大专护理的重要基础学课,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内容繁杂、结构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13]。本校生物化学每周2~3个课时,知识点多且难度很高,尤其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内容复杂、抽象,所以在有限的课时里学生很难吃透,往往是在学完之后理不清头绪,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另外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是没有经过实践的间接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难掌握、应用能力差。其中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代谢过程复杂,身体的不同部位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产生或利用,还有酮体代谢,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又容易发生知识混乱。但是甘油三酯的代谢与临床很多疾病密切联系,比如高脂血症、冠心病、酮症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求学生要对这些知识点必须理解透彻。另外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各种减肥广告中的减肥药左旋肉碱有关系,而学生又对此比较感兴趣,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尝试可行性更强,更易于操作。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简短完整教学活动[4],具有精短、易懂、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可通过网络传播,适合学生自主学习[56]。因此微课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微课化、将“大模块化”资源变得“短小精悍”、碎片化,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平板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基于微课的学习平台也将广泛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拓宽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的途径[7]。由于智能学习设备、学习平台、互联网不断普及,学生可以汇聚零碎时间,利用这些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资源,因此微课对学生学习会更加有价值。混合式教学是指实体课堂教学(线下)和网络课堂教学(线上)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教师讲授”内容通过课前微课,课前自学,课前测试来实现,而实体课堂更多是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参与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理提升了学业挑战度、增加了课程难度、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微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结合切实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8]。本文以“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为例阐述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主动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和情境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思考评价,利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和微信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拓展教学时空,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实现知行合一,素能教育的目的。
1 课前分析
1.1 教材分析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及全国高等医药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何旭辉、吕士杰。第五章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P9099。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因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较为分散和涉及分子结构式较多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学心理。所以,生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临床实践相联系,同时结合丰富的生活实际,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脂代谢”一章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三大营养代谢中很重要的章节,主要包括脂类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和血浆脂蛋白代谢等内容。其中甘油三酯的氧化代谢过程复杂,物质代谢伴随着能量的代谢并且还有能量计算,同时还伴随着酮体代谢及血糖的调节,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又容易发生知识混乱。但是甘油三酯的代谢与临床很多疾病密切联系,如酮症酸中毒、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必须要对这些知识点学习透彻。
1.2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大专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甘油三酯的基本知识,但甘油三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掌握比较薄弱,对抽象的知识存在理解认知鸿沟。
认知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缺乏耐心、兴趣,对知识点的整理与总结缺乏高度和完整性。但对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易于接受,尤其对临床案例充满好奇。
认知需求:喜欢交谈讨论,偏爱直观的知识呈现形式,追求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平等对话。
性格特点:自尊心强,好面子,由于基础差又害怕表达;活泼,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1.3 培养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引用文献,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与药物相关的内容与该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掌握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相关概念;熟悉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基本途径的关键酶、关键物质和亚细胞定位;理解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基本途径。 能力目标:学会脂肪酸β氧化中的能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食物卡路里的基本计算:能够讲述甘油三酯氧化分解的大致过程;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甘油三酯分解代谢中的脂肪动员的关键酶和代谢名词;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和能量计算;酮体的生成及利用在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及能量计算;酮体的生成及利用在临床中的应用。
1.5 教學资源及教学策略
课前利用超星学习通发布课前预习练习题和甘油三酯氧化分解视频动画,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室通过讲述“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文章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与肥胖的发生的关系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讲解脂肪动员,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知识更新观念。通过引入热门广告—左旋肉碱减肥,激起学生讨论来辨别广告内容的辨别真伪,结合教师动画演示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及讲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结合糖尿病临床案例,利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启发式教学,逐步探索酮体的生成与利用在临床的应用,并尝试联系常用药物,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职业道德和临床意识。最后利用交互式白板,画出本节课的内容网络图,帮助学生对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掌握。课后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满意度调查和作业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的评价及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微信进行小组讨论来调查学生的参与度。
1.6 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使用超星学习通观看微课视频并完成课前线上测试,复习甘油三酯的化学分解知识,预习新知,调整教案;课中—借助超星学习通课堂、微信平台、PPT动画、分组讨论,达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课中评价;课后—运用超星学习通及微信平台课堂巩固知识、综合评价、多元评价;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多元评价、全员参与,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2 混合式教学在“脂代谢”教学中的实施
2.1 课前温故知新自学自测调整教案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观看《甘油三酯分解过程》,然后完成导学学案和超星学习通中的课前测试,达到自学自测;教师通过学习通测试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并在课前5分钟检查导学学案完成情况;课后各小组在微信群中讨论甘油三酯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并做总结。
2.2 教学活动—课中论学
2.2.1 做点评,讲动员(7min)
教师点评导学学案,利用多媒体展示脂肪动员过程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内容与课本一样吗?通过新旧知识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推送“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文献,作为课后拓展知识,结合PPT及文献讲解脂肪动员的过程和关键酶。然后提出问题:脂肪动员后脂肪酸进入组织细胞后能直接氧化分解吗?进而推出脂肪酸活化的概念及反应式并指出反应的细胞定位。
2.2.2 辨真伪,探氧化
播放左旋肉碱减肥广告,并提出左旋肉碱真的能减肥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探讨脂酰CoA穿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并通过学习通抢答,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导学生科学减肥。播放脂酰CoA的β—氧化的PPT动画,结合动画讲述CoA的β—氧化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合酶来活化,脂酰肉碱能穿膜,线粒体里来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最后一步是硫解。
2.2.3 求循环,算能量
教师提出问题“1摩尔硬脂酸完全氧化需要几次β—氧化,共生成多少分子的乙酰CoA、NADH+H+和FADH2?”学生通过再次观察脂酰CoAβ—氧化的过程,计算出循环次数并计算出乙酰CoA、NADH+H+和FADH2的摩尔数。教师在教室巡回并指导未完成的学生,最后引导学生完成1摩尔硬脂酸完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能量,做到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2.4 接临床,论酮体
教师通过展示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学生分组讨论后由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掌握酮体生成和利用的临床意义,与临床接轨培养学生的受伤意识。
2.2.5 现网络,做小节
回顾课堂,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交互式白板呈现本节知识网络图,找学生根据知识网络图讲述甘油三酯氧化分解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做系统化总结。并适时引导学生科学瘦身,健康生活。
2.3 课后拓展
课后教师及时将脂肪动员、脂肪酸活化、脂酰CoAβ—氧化、酮体生成和利用的微课视频及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和超星学习通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微信阅读“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文献,并在微信群中讨论;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处方,与专业接轨;登录超星学习通完成课后测试和课程满意度调查。
3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其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教—评—学”三位一体,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
课前微课的学习参与度和课前测试得分以超星学习通系统计分、“论酮体”进行组间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辨真伪”中学生通过云课堂抢答后教师根据抢答结果及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给予加分,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结果上传云课堂教师点评并计分并给小组长适当加分、教师根据每小组课堂参与情况及答题抢答情况通过超星学习通云课堂小组PK功能选出最佳小组、课后达标测试作为拓展评价指标,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堂课、授课老师及超星学习通云课堂平台做出评价,做到师生互评。 通过超星学习通云课堂平台,教师下达小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并针对得分较低的同学单独给予答疑和讲解。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堂课、授课老师及云课堂平台做出评价,做到师生互评。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给予总结打分,唤醒学生自主个性意识。为契合专业需求,营造职业氛围,课后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处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情和培养了医德,达成素质目标。最后为了考核整个教学效果,我们结合相关设计规范制定评分标准,综合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和测试,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汇总后得到总成绩。
4 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将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拓展教学时空使教学变得高效、便捷,达成教学目标。
(2)适时、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的计划、实施与评价更趋于合理性、科学性。
(3)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另外对这次课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现,极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知识拓展任务备感吃力,小组讨论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課堂中要通过学习交流平台,激励好学生帮带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和在课堂分组上适度地增加这些学生的参与度,比如任职小组长或者担任讨论总结的发布者。
参考文献:
[1]张广献,谭宇蕙,吴映雅.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60662.
[2]刘雪松,吴俏燕,安方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3,32(6):4547.
[3]范芳.案例结合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9596.
[4]卢胜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7]郭宏伟.“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以中医学专业系列微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41145.
[8]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届,2012(5):5967.
作者简介:吴晴阳(1989—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关键词:教学设计;甘油三酯;微课;混合式教学
生物化学是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专药学、大专医学检验、大专护理的重要基础学课,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内容繁杂、结构复杂、知识更新快等特点[13]。本校生物化学每周2~3个课时,知识点多且难度很高,尤其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内容复杂、抽象,所以在有限的课时里学生很难吃透,往往是在学完之后理不清头绪,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另外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是没有经过实践的间接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难掌握、应用能力差。其中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代谢过程复杂,身体的不同部位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产生或利用,还有酮体代谢,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又容易发生知识混乱。但是甘油三酯的代谢与临床很多疾病密切联系,比如高脂血症、冠心病、酮症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求学生要对这些知识点必须理解透彻。另外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各种减肥广告中的减肥药左旋肉碱有关系,而学生又对此比较感兴趣,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尝试可行性更强,更易于操作。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简短完整教学活动[4],具有精短、易懂、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可通过网络传播,适合学生自主学习[56]。因此微课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微课化、将“大模块化”资源变得“短小精悍”、碎片化,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平板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基于微课的学习平台也将广泛运用到教学中,极大地拓宽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的途径[7]。由于智能学习设备、学习平台、互联网不断普及,学生可以汇聚零碎时间,利用这些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资源,因此微课对学生学习会更加有价值。混合式教学是指实体课堂教学(线下)和网络课堂教学(线上)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教师讲授”内容通过课前微课,课前自学,课前测试来实现,而实体课堂更多是以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参与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理提升了学业挑战度、增加了课程难度、拓展了课程的深度,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微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很好地结合切实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8]。本文以“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为例阐述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生主动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和情境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思考评价,利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和微信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拓展教学时空,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实现知行合一,素能教育的目的。
1 课前分析
1.1 教材分析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及全国高等医药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何旭辉、吕士杰。第五章第二节《甘油三酯的代谢》,P9099。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因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较为分散和涉及分子结构式较多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畏学心理。所以,生化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医药学临床实践相联系,同时结合丰富的生活实际,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脂代谢”一章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三大营养代谢中很重要的章节,主要包括脂类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甘油三酯的氧化分解、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和血浆脂蛋白代谢等内容。其中甘油三酯的氧化代谢过程复杂,物质代谢伴随着能量的代谢并且还有能量计算,同时还伴随着酮体代谢及血糖的调节,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又容易发生知识混乱。但是甘油三酯的代谢与临床很多疾病密切联系,如酮症酸中毒、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必须要对这些知识点学习透彻。
1.2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教学对象是大专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甘油三酯的基本知识,但甘油三酯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掌握比较薄弱,对抽象的知识存在理解认知鸿沟。
认知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缺乏耐心、兴趣,对知识点的整理与总结缺乏高度和完整性。但对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易于接受,尤其对临床案例充满好奇。
认知需求:喜欢交谈讨论,偏爱直观的知识呈现形式,追求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平等对话。
性格特点:自尊心强,好面子,由于基础差又害怕表达;活泼,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1.3 培养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引用文献,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利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与药物相关的内容与该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掌握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相关概念;熟悉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基本途径的关键酶、关键物质和亚细胞定位;理解脂肪动员、脂肪酸β氧化、酮体生成利用的基本途径。 能力目标:学会脂肪酸β氧化中的能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食物卡路里的基本计算:能够讲述甘油三酯氧化分解的大致过程;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甘油三酯分解代谢中的脂肪动员的关键酶和代谢名词;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和能量计算;酮体的生成及利用在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及能量计算;酮体的生成及利用在临床中的应用。
1.5 教學资源及教学策略
课前利用超星学习通发布课前预习练习题和甘油三酯氧化分解视频动画,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室通过讲述“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文章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与肥胖的发生的关系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讲解脂肪动员,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知识更新观念。通过引入热门广告—左旋肉碱减肥,激起学生讨论来辨别广告内容的辨别真伪,结合教师动画演示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及讲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再结合糖尿病临床案例,利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启发式教学,逐步探索酮体的生成与利用在临床的应用,并尝试联系常用药物,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职业道德和临床意识。最后利用交互式白板,画出本节课的内容网络图,帮助学生对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掌握。课后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满意度调查和作业来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的评价及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微信进行小组讨论来调查学生的参与度。
1.6 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使用超星学习通观看微课视频并完成课前线上测试,复习甘油三酯的化学分解知识,预习新知,调整教案;课中—借助超星学习通课堂、微信平台、PPT动画、分组讨论,达到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课中评价;课后—运用超星学习通及微信平台课堂巩固知识、综合评价、多元评价;课前课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多元评价、全员参与,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2 混合式教学在“脂代谢”教学中的实施
2.1 课前温故知新自学自测调整教案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观看《甘油三酯分解过程》,然后完成导学学案和超星学习通中的课前测试,达到自学自测;教师通过学习通测试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并在课前5分钟检查导学学案完成情况;课后各小组在微信群中讨论甘油三酯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并做总结。
2.2 教学活动—课中论学
2.2.1 做点评,讲动员(7min)
教师点评导学学案,利用多媒体展示脂肪动员过程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内容与课本一样吗?通过新旧知识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推送“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文献,作为课后拓展知识,结合PPT及文献讲解脂肪动员的过程和关键酶。然后提出问题:脂肪动员后脂肪酸进入组织细胞后能直接氧化分解吗?进而推出脂肪酸活化的概念及反应式并指出反应的细胞定位。
2.2.2 辨真伪,探氧化
播放左旋肉碱减肥广告,并提出左旋肉碱真的能减肥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探讨脂酰CoA穿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并通过学习通抢答,教师及时总结并引导学生科学减肥。播放脂酰CoA的β—氧化的PPT动画,结合动画讲述CoA的β—氧化过程引导学生总结脂肪酸的β—氧化:脂酰合酶来活化,脂酰肉碱能穿膜,线粒体里来氧化,脱氢、加水、再脱氢,最后一步是硫解。
2.2.3 求循环,算能量
教师提出问题“1摩尔硬脂酸完全氧化需要几次β—氧化,共生成多少分子的乙酰CoA、NADH+H+和FADH2?”学生通过再次观察脂酰CoAβ—氧化的过程,计算出循环次数并计算出乙酰CoA、NADH+H+和FADH2的摩尔数。教师在教室巡回并指导未完成的学生,最后引导学生完成1摩尔硬脂酸完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能量,做到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2.2.4 接临床,论酮体
教师通过展示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并提出:“为什么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学生分组讨论后由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掌握酮体生成和利用的临床意义,与临床接轨培养学生的受伤意识。
2.2.5 现网络,做小节
回顾课堂,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交互式白板呈现本节知识网络图,找学生根据知识网络图讲述甘油三酯氧化分解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做系统化总结。并适时引导学生科学瘦身,健康生活。
2.3 课后拓展
课后教师及时将脂肪动员、脂肪酸活化、脂酰CoAβ—氧化、酮体生成和利用的微课视频及时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和超星学习通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微信阅读“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文献,并在微信群中讨论;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处方,与专业接轨;登录超星学习通完成课后测试和课程满意度调查。
3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其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教—评—学”三位一体,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
课前微课的学习参与度和课前测试得分以超星学习通系统计分、“论酮体”进行组间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辨真伪”中学生通过云课堂抢答后教师根据抢答结果及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给予加分,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结果上传云课堂教师点评并计分并给小组长适当加分、教师根据每小组课堂参与情况及答题抢答情况通过超星学习通云课堂小组PK功能选出最佳小组、课后达标测试作为拓展评价指标,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堂课、授课老师及超星学习通云课堂平台做出评价,做到师生互评。 通过超星学习通云课堂平台,教师下达小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并针对得分较低的同学单独给予答疑和讲解。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本堂课、授课老师及云课堂平台做出评价,做到师生互评。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给予总结打分,唤醒学生自主个性意识。为契合专业需求,营造职业氛围,课后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处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情和培养了医德,达成素质目标。最后为了考核整个教学效果,我们结合相关设计规范制定评分标准,综合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和测试,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汇总后得到总成绩。
4 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将师生互动、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各阶段,拓展教学时空使教学变得高效、便捷,达成教学目标。
(2)适时、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的计划、实施与评价更趋于合理性、科学性。
(3)践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另外对这次课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现,极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知识拓展任务备感吃力,小组讨论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課堂中要通过学习交流平台,激励好学生帮带提高基础差的学生和在课堂分组上适度地增加这些学生的参与度,比如任职小组长或者担任讨论总结的发布者。
参考文献:
[1]张广献,谭宇蕙,吴映雅.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60662.
[2]刘雪松,吴俏燕,安方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3,32(6):4547.
[3]范芳.案例结合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9596.
[4]卢胜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7]郭宏伟.“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以中医学专业系列微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41145.
[8]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届,2012(5):5967.
作者简介:吴晴阳(1989—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