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数学趣味,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八个方面特别关注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沟通,让生活问题能走进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通过问题情境的提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概念,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年快到了,老师准备在教室的四周拉上绳子,上面挂一些美丽的彩球和新年礼物,那么上面这堵墙要拉多长的绳子,老师是不是要爬上去量一量呢?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要爬上去量;有的说不要爬上去量,量下面就可以了。这时候我出示今天的课题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使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如果一直让学生读背乘法口诀,学生就会感到太枯燥。我就问大家,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口诀,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时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举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如一辆汽车4个轮子,8辆汽车几个轮子?一块积木6个面,5块积木几个面?一只青蛙4条腿,6只青蛙几条腿?等等。学生既知道了生活中的乘法运用,又开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当学习乘法的讲讲算算时,我就以学生所举的生活事例为例题,让学生讨论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由于所举的例子贴近生活,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方法。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年龄的比较、身高的比较、体重的比较。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动手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又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计算储蓄利率、分配水电费、计算超过三公里路程的计程车费、每月的电话费,以及装修新公房计算地板面积和涂料的面积,这些也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乘法时,书本上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开来: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一听到这样的问题立即兴趣盎然,有的猜5千克,有的猜10千克,有的猜20千克。于是我提問:每天流掉12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的水?这下学生计算兴趣更浓,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科活动“生活化”
学科活动“生活化”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活动。例如:在一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开展了名为“七彩世界”的剪贴画活动。学生利用最简单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通过拼拼、剪剪、帖帖、涂涂的方式,制作出许多充满童趣的剪贴画。在二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了人民币的换算后,办了一个模拟超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顾客、店员和店长。三年级学生已不在满足于停留在数学课本之上,他们更想了解一些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课外知识。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找到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办起了一个故事会,最后又整理汇编成了小报。在四年级,开展了智力竞赛活动,内容有数学游戏、数学谜语、趣味数学、巧算二十四点、国际数棋、速算等,学生们进行智力大比拼,赛一赛谁的头脑最聪明。在五年级,更是把美食与数学放在了一起,让学生先畅谈品尝中外各种美食佳肴的经历,然后完成调查问卷。再根据某一方面制作统计图表,并做一系列说明,展开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收获很大,在讲讲玩玩中学到了许多,既丰富了知识,又学到了本领,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世界的本身就充满了知识和需要知识,从小学起我们就把“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八个方面特别关注学生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沟通,让生活问题能走进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通过问题情境的提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概念,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年快到了,老师准备在教室的四周拉上绳子,上面挂一些美丽的彩球和新年礼物,那么上面这堵墙要拉多长的绳子,老师是不是要爬上去量一量呢?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要爬上去量;有的说不要爬上去量,量下面就可以了。这时候我出示今天的课题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使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如果一直让学生读背乘法口诀,学生就会感到太枯燥。我就问大家,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口诀,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时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举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如一辆汽车4个轮子,8辆汽车几个轮子?一块积木6个面,5块积木几个面?一只青蛙4条腿,6只青蛙几条腿?等等。学生既知道了生活中的乘法运用,又开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当学习乘法的讲讲算算时,我就以学生所举的生活事例为例题,让学生讨论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由于所举的例子贴近生活,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方法。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年龄的比较、身高的比较、体重的比较。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动手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又如: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计算储蓄利率、分配水电费、计算超过三公里路程的计程车费、每月的电话费,以及装修新公房计算地板面积和涂料的面积,这些也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乘法时,书本上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为此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开来: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一听到这样的问题立即兴趣盎然,有的猜5千克,有的猜10千克,有的猜20千克。于是我提問:每天流掉12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的水?这下学生计算兴趣更浓,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科活动“生活化”
学科活动“生活化”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活动。例如:在一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开展了名为“七彩世界”的剪贴画活动。学生利用最简单最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通过拼拼、剪剪、帖帖、涂涂的方式,制作出许多充满童趣的剪贴画。在二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了人民币的换算后,办了一个模拟超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顾客、店员和店长。三年级学生已不在满足于停留在数学课本之上,他们更想了解一些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课外知识。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找到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办起了一个故事会,最后又整理汇编成了小报。在四年级,开展了智力竞赛活动,内容有数学游戏、数学谜语、趣味数学、巧算二十四点、国际数棋、速算等,学生们进行智力大比拼,赛一赛谁的头脑最聪明。在五年级,更是把美食与数学放在了一起,让学生先畅谈品尝中外各种美食佳肴的经历,然后完成调查问卷。再根据某一方面制作统计图表,并做一系列说明,展开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收获很大,在讲讲玩玩中学到了许多,既丰富了知识,又学到了本领,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世界的本身就充满了知识和需要知识,从小学起我们就把“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