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办事处到总部以外设置最全面,功能最完善的子公司,今年是微软进入中国第17个年头。在这17年内,微软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了我们工作、学习和交流的方式;同时,微软也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专长,创造着各种社会和经济发展机会。8月10日上午,微软大中华区企业传播及企业公民事务总经理陈然峰对记者详细介绍了微软作为企业公民的努力和担当。
《商务周刊》;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社会责任(CSR)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责任、善待劳工、关注相关者利益、社区贯敢、关爱特殊群体等。目前。微软在中国市场的社会责任事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形成7哪些自己的特点?
陈然峰:微软进入中国已经17年了。经过这些年,我们深刻地理解到:要在中国长期持续地发展,企业就得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微软的企业公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本地的创新有所贡献;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要有所贡献;致力于推动缩小数字鸿沟。
之所以坚持这三个方面,是因为我们认为: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捐赠或者慈善方面的工作,企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做好企业公民的角色;其次,企业要结合政府的指导方向来做相关工作,政府强调创新,希望推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微软是一个IT及信息产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第三,企业可以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企业合作,联手建立一个企业公民的良好生态系统,由此影响和覆盖范围会更大。
《商务周刊》:在促进农村信息化,拉近数字鸿沟方面,微软做了很多工作。在农民信息化培训方面,微软主要有哪些项目?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陈然峰:我们主要有三个项目,一个与教育部合作的“携手助学“项目,一个是跟hIGo(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社区技能培训项目,另外还有跟工业与信息化部合作的农村信息化项目。
“携手助学”项目启动于2003年。该项目通过建立计算机教室,培训信息技术骨干老师,开发教程和课本,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截至目前,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部一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百间计算机教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超过11万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接受了培训,成千上万偏远山区学生从中获益。贵州省麻江县一名叫文波的初中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微软的培训,他掌握了电脑技能,回家后教父亲使用office,ExceI等软件,帮助父亲管理其农机具商店的销售和库存等。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携手助学”第二期项目,这次的重点将围绕创新教师,创新学校和创新学生展开。
从2004年开始,我们与近60家国内外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和学术机构合作,通过成立社区学习中心,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电脑技能培训。我们的云南社区学习中心建在劳务市场的大棚里,农民兄弟们经常是“背着行李来上课”。我在那里碰到过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他说从来没学电脑,感觉自己现在就是个文盲,所以要从头学。当时,我就感觉到我们在为众多农民兄弟打开一扇窗口,一扇能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目前,我们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西、陕西,福建、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甘肃和黑龙江等14个省市建立了40家社区学习中心,直接培训2万多人,惠及人群20余万人。
2006年5月,我们又与原信息产业部在全国5个试点地区,即河南,山东、贵州、四川和上海,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工程。目前,微软已经捐助了15辆大篷车,并在试点地区建立了15个信息服务中心和9个综合信息培训基地。我们的大篷车经常开到田间地头,农民在农闲时候,都可以到车里来参加培训。这些中心不仅具有培训作用,也有整合农村信息资源的功能。比如,在山东的农村信息培训中心,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站,网站里有许多关于山东当地农业的供求信息,也会发布一些政府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指导意见,网站上还有一些视频教育文件,告诉农民怎样防治病虫害。将来当农民的信用交易,支付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这样的农业信息平台可以扩展成交易平台。
《商务周刊》:在这些项目中,微软怎样打造CSR合作伙伴生态圈,怎样解决师资和学校的管理、资金等问题?
陈然峰:我们从农村信息化这个项目来谈,这个项目我们主要是跟工信部合作,同时也跟试点所在省会的当地政府部门、农业协会合作。当然,也会与赛迪集团等第三方有一些合作。
在资金方面,这些项目主要是由微软投入,政府也有一定的投入。比如刚刚提到的山东试点,微软投资了大篷车,信息站点的服务等,当地政府投入了网站建设等。在师资方面,我们邀请合作伙伴提供培训老师,当然,费用都是由微软支付。同时,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我们跟赛迪集团专门建了一套大篷车的跟踪系统,对大篷车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
《商务周刊》:企业要切实履新社会责任必须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形成长效机制。在对农民信息化培训服务中,微软如何实现可持续性?
陈然峰:其实,微软的资金对任何一个项目的投入都不是永远的,我们一般会有三年的投入。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我们能够带动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其他基金参与进来。一旦微软的资金撤出以后,别的资金能够跟进。这个资金的投入可能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政府。政府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好项目,当政府觉得一个项目够好时会愿意持续投入的。比如刚才提到的云南社区学习中心,政府在中心提供了免费午餐,以此来鼓励农民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当一个项目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它能够保证自己独立生存。比如说我们在北京西城区的社区学习中心已经由西城区图书馆接管,现在运营得很好。我觉得设计项目很重要,当项目设计好后,后面的经营和管理会相对容易很多。
《商务周刊》:目前,大多数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体现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微软的农民工服务则完全是义务的付出。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资源、资金等。您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和平衡企业利润的关系问题?
陈然峰:成功的企业是一个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贡献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遵守全球的契约,这是最基本的方面;层次再高一点,企业要多做一些慈善工作,我们要开拓思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对社会和企业都有好处;最高的境界是让企业的商业策略与企业公民的策略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是大家都在努力追求的一个方向。
《商务周刊》;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社会责任(CSR)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责任、善待劳工、关注相关者利益、社区贯敢、关爱特殊群体等。目前。微软在中国市场的社会责任事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形成7哪些自己的特点?
陈然峰:微软进入中国已经17年了。经过这些年,我们深刻地理解到:要在中国长期持续地发展,企业就得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微软的企业公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本地的创新有所贡献;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要有所贡献;致力于推动缩小数字鸿沟。
之所以坚持这三个方面,是因为我们认为:首先,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一个捐赠或者慈善方面的工作,企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做好企业公民的角色;其次,企业要结合政府的指导方向来做相关工作,政府强调创新,希望推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微软是一个IT及信息产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第三,企业可以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企业合作,联手建立一个企业公民的良好生态系统,由此影响和覆盖范围会更大。
《商务周刊》:在促进农村信息化,拉近数字鸿沟方面,微软做了很多工作。在农民信息化培训方面,微软主要有哪些项目?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陈然峰:我们主要有三个项目,一个与教育部合作的“携手助学“项目,一个是跟hIGo(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社区技能培训项目,另外还有跟工业与信息化部合作的农村信息化项目。
“携手助学”项目启动于2003年。该项目通过建立计算机教室,培训信息技术骨干老师,开发教程和课本,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截至目前,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部一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百间计算机教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超过11万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接受了培训,成千上万偏远山区学生从中获益。贵州省麻江县一名叫文波的初中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微软的培训,他掌握了电脑技能,回家后教父亲使用office,ExceI等软件,帮助父亲管理其农机具商店的销售和库存等。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携手助学”第二期项目,这次的重点将围绕创新教师,创新学校和创新学生展开。
从2004年开始,我们与近60家国内外非营利组织以及政府和学术机构合作,通过成立社区学习中心,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电脑技能培训。我们的云南社区学习中心建在劳务市场的大棚里,农民兄弟们经常是“背着行李来上课”。我在那里碰到过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他说从来没学电脑,感觉自己现在就是个文盲,所以要从头学。当时,我就感觉到我们在为众多农民兄弟打开一扇窗口,一扇能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外面精彩世界的窗口。目前,我们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西、陕西,福建、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甘肃和黑龙江等14个省市建立了40家社区学习中心,直接培训2万多人,惠及人群20余万人。
2006年5月,我们又与原信息产业部在全国5个试点地区,即河南,山东、贵州、四川和上海,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工程。目前,微软已经捐助了15辆大篷车,并在试点地区建立了15个信息服务中心和9个综合信息培训基地。我们的大篷车经常开到田间地头,农民在农闲时候,都可以到车里来参加培训。这些中心不仅具有培训作用,也有整合农村信息资源的功能。比如,在山东的农村信息培训中心,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站,网站里有许多关于山东当地农业的供求信息,也会发布一些政府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指导意见,网站上还有一些视频教育文件,告诉农民怎样防治病虫害。将来当农民的信用交易,支付体系建立起来以后,这样的农业信息平台可以扩展成交易平台。
《商务周刊》:在这些项目中,微软怎样打造CSR合作伙伴生态圈,怎样解决师资和学校的管理、资金等问题?
陈然峰:我们从农村信息化这个项目来谈,这个项目我们主要是跟工信部合作,同时也跟试点所在省会的当地政府部门、农业协会合作。当然,也会与赛迪集团等第三方有一些合作。
在资金方面,这些项目主要是由微软投入,政府也有一定的投入。比如刚刚提到的山东试点,微软投资了大篷车,信息站点的服务等,当地政府投入了网站建设等。在师资方面,我们邀请合作伙伴提供培训老师,当然,费用都是由微软支付。同时,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我们跟赛迪集团专门建了一套大篷车的跟踪系统,对大篷车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
《商务周刊》:企业要切实履新社会责任必须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形成长效机制。在对农民信息化培训服务中,微软如何实现可持续性?
陈然峰:其实,微软的资金对任何一个项目的投入都不是永远的,我们一般会有三年的投入。通过建立生态系统,我们能够带动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其他基金参与进来。一旦微软的资金撤出以后,别的资金能够跟进。这个资金的投入可能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政府。政府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好项目,当政府觉得一个项目够好时会愿意持续投入的。比如刚才提到的云南社区学习中心,政府在中心提供了免费午餐,以此来鼓励农民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同时,当一个项目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它能够保证自己独立生存。比如说我们在北京西城区的社区学习中心已经由西城区图书馆接管,现在运营得很好。我觉得设计项目很重要,当项目设计好后,后面的经营和管理会相对容易很多。
《商务周刊》:目前,大多数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体现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微软的农民工服务则完全是义务的付出。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资源、资金等。您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和平衡企业利润的关系问题?
陈然峰:成功的企业是一个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贡献的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遵守全球的契约,这是最基本的方面;层次再高一点,企业要多做一些慈善工作,我们要开拓思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对社会和企业都有好处;最高的境界是让企业的商业策略与企业公民的策略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是大家都在努力追求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