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江党建新格局是一种基于滨江岸线互动空间基础上的居民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单位党建共建共享的大党建网络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互利共赢。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党工委面对社区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大力打造滨江党建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引领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治理方面下功夫,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治理;滨江党建;小东门街道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2-004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已经由传统的“一元”管理模式转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建构,执政党、政府组织、社会力量以及公众参与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而这种建构过程一定是建立在以党的领导为首要前提的制度建设基础上的。
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滨江岸线作为附近社区居民生活、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为区域内居民、工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等群体提供了切实的互动场域,这就使得滨江沿线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黄浦区小东门街道正在探索建立的滨江党建新格局是一种基于互动空间基础上的居民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单位党建共建共享的大党建网络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互利共赢。
(一)居民需求由“改善型”向“共享型”转变。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区域面积2.59平方公里,下辖16个居民委员会,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二元”结构明显。街道辖区内二级以下旧里总建筑面积28.4万平方米,在2015年开始的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之前,区域内不少居民区居住条件较差,违章搭建多,安全隐患大,环境相对脏、乱、差。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绝大部分违章建筑得以拆除,整体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成为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获胜的重要法宝,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时,街道辖区内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城厢居民的需求已经由对基本生活环境的改善诉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加强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的诉求,这种“改善型”向“共享型”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完善居民需求的利益表达与实现路径。
(二)辖区构成由“居住型”向“混合型”转变。作为东临黄浦江、北靠新开河外滩的区域,小东门街道的辖区除了以老城厢为代表的传统居住区之外,还应当包括长达2.3公里的沿江水岸线;然而,因为历史原因,滨江岸线长期以来没有贯通,也基本没有成片居民区,黄金水岸区域游离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之外。近年来随着南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街道旧区改造步伐加快,大规模实施动拆迁和城市建设,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街道正处于一个由典型的老城厢为主的居住型社区向老城区、沿江新型社区和商务中心区结合的混合型社区模式转型的历史阶段。
2016年8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时强调,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要始終围绕公共空间开放做好文章,全市齐心协力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服务于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真正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的成果。2017年,包括小东门街道在内的黄浦滨江总计8.3公里公共空间实现全面贯通,目前街道滨江沿线有楼宇7幢,其中重点楼宇5幢,“亿元楼”3幢。今后一两年内,这个区域还将竣工若干重大工程,沿江的商务楼宇也将全面建成,形成南外滩中央活动区。届时,街道辖区将真正发展为集居住、办公、休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混合型社区构成模式,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特点也将有新的变化和要求。
截至2017年10月17日,小东门街道辖区内有党工委1个,直属党委2个,直属党总支17个,党支部共135个,其中居民区党支部53个,“两新”党支部74个。本辖区内共有3684名党员,其中居民区党员2536人,“两新”党员931人,区域化党建单位有35家。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整合区域资源、联合联动开展党建活动,进而深入推进滨江党建工作格局建构,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真互动的党建网络体系,成为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新焦点。
(一)重新规划定位党建网格。在滨江岸线全线贯通后,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以沿江居委为基础,将辖区内16个居民区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除4个居民区以外,还包含滨江商务、办公和休闲区域。这四大基本按照沿江不同功能区域划分的网格,统筹整合了党建资源,使相邻相近的区域化党建单位、“两新组织”、居民区党(总)支部能够互联互通开展活动,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模式,实现互融共进、整体提高,初步形成街道“1+4+X”滨江区域化党建模式,即街道党工委+四大党建网格(十六铺网格、老码头网格、创意园网格和董家渡网格)+各单位党组织。四大党建网格的负责人目前是由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轮值,待党建网格的服务站全面覆盖后,由服务站负责人来牵头协调,同时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按网格派1—2名党建指导员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党建网格的确定有利于汇聚引领区域化党建联建部门、“两新组织”、居民区党(总)支部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城市基层党建的网格化推进事实上是全覆盖大党建格局构建的第一步,多元主体的全方位互动则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生效落实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中心—站—点”立体式党建服务体系。街道党工委近年来大力构建从“中心”到“站”再到“点”的立体式党建服务体系,即以街道党建服务中心为原点,按网格要求建设若干个党建服务站,完善一批居民区党建服务点,并在站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化的党建志愿服务体系。第一,切实发挥党建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全岗通”模式。通过建立调研联络、工作会商、登记受理、报告总结、信息工作、台账管理6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将其打造成为区域化的党建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资源整合和服务群众“五大平台”,更好地服务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第二,分别在四大网格各建一个党建(群团)服务站,目前已建成老码头园区党建(群团)服务站和滨江党建(群团)服务站。2016年街道在老码头园区建立了第一个党建(群团)服务站,被市总工会评为上海市最具人气、最有影响力、最让职工满意的党建(群团)服务站。2017年刚刚建成不久的滨江党建(群团)服务站主要是为滨江楼宇建设者、沿线楼宇白领以及老码头园区的工作人员提供党务业务受理、滨江便民导览、志愿积分登记、专业政策咨询等8项功能服务。第三,进一步完善一批居民区党建服务点,充分挖掘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及社区公益场所的资源优势,抓好居民区的党建联建,有效调动各方资源为居民区服务。 (三)坚持以“双向认领”机制为路径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面向社会、改善民生、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在中国当前基层社会自治力量发育不足以及政府层级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两新”党建、单位党建、居民区党建等“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建设推进,是我党长期以来通过延伸到最基层的组织体系将社会基本单元和个体凝聚吸纳从而再组织的宝贵经验积累,这也是实现中央“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提供服务”要求的基本前提。小东门街道党工委通过区域化党建服务项目“双向认领”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单位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开展实事项目,做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工作,促进共建共享、互利共赢。2017年,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自报服务项目共82个,其中公益捐助类21个、信息咨询类26个、便民服务类20个、文体活动类15个。通过区域单位、居民区的项目认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区域化党建主体之间的全方位互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当前小东门街道正处于由典型老城厢为主的居住型社区向老城区、沿江新型社区和商务中心区结合的混合型社区模式的转型期,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是摆在街道党工委面前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毫无疑问应当居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面对社区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街道党工委在大力打造滨江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础上,接下来要继续坚持对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引导和规范,确保合力作用指向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
(一)党建引领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合理利益诉求以及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和原初动因,居民的利益诉求和需求表达的本质也就是其社会参与的过程。单位制瓦解后,面对原子化的个体,寻求能替代单位共同体的、能够连接国家和个人的新的中介组织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治理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对国家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的考验,公众利益的表达和实现更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街道党工委接下来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三会一代理”制度,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和群众事务代理制度。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协商民主能够有效解决多元主体沟通、协调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这也是不同群体从利益表达出发的重要公众参与途径。“三会”制度事实上是构建了一个事前沟通、事中处理、事后评议的完整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程序,群众事务代理制度则是通过党的领导和社会力量两种维度的居民参与途径的建设来取得合法性和良好治理绩效的制度来源。另一方面,要继续以“老城厢、新家园”自治项目和“片管會”自治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吸引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发挥自身智慧和力量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就小东门街道当前的社会转型状况而言,公众参与的关键是由个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有序表达。要做到这一点,公民与政府间沟通和作用渠道的构建和完善是较为迫切的需求。具体到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社区居民自治力量的培育和公众参与的组织化表达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街道党工委对公众参与的需求、重视和吸纳,会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社区自治和社会发展。
(二)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其作用是以成体系、成制度的方式来整合社区内外的社会资源以及集中不同群体的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生长高度和国家权力的缓冲厚度。
滨江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专业类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扶持力度。根据上海市2016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案》,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把立足点放在扶持培育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四类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的社区社会组织上。这四类社会组织目前的数量和发展状况远不能满足街道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原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亟待相关规划和配套的人财物支持,可以由街道党工委直接根据社会治理的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孵化和培育。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研究制定街道培育扶持社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纳入党建服务中心并提供孵化、注册场所,每年一定的社会组织培育经费支持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估制度等。二是坚持购买专业服务。一方面有一些低风险、易监管、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共服务可以从街道职能中精简出去,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另一方面,街道在解决大部分居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头部需求”的同时,往往难以兼顾零散化、个性化的“尾部需求”,这时就需要与专业社会组织展开合作。街道根据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精确性,更大程度惠及居民,增强民众获得感。三是继续打造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专业地位是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逐渐得到国家认可的,也是社会和政府两方面共同需求的结果。在上海的“1+6”改革实践中,对专业社工的认可和需求表现为将打造街道自己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街道近年来通过全区统一招聘,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社工队伍,在居民区、党建服务中心、党建(群团)服务站、事务受理中心等直接面对居民和辖区内工作人员的一线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3-5年内,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社工职业发展路径、薪酬待遇、培训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从而实现稳定队伍、提升能力、适应基层社会治理新要求的目标。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
[关键词]社会治理;滨江党建;小东门街道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2-004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已经由传统的“一元”管理模式转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建构,执政党、政府组织、社会力量以及公众参与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而这种建构过程一定是建立在以党的领导为首要前提的制度建设基础上的。
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滨江岸线作为附近社区居民生活、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为区域内居民、工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等群体提供了切实的互动场域,这就使得滨江沿线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黄浦区小东门街道正在探索建立的滨江党建新格局是一种基于互动空间基础上的居民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单位党建共建共享的大党建网络体系,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互利共赢。
(一)居民需求由“改善型”向“共享型”转变。上海市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区域面积2.59平方公里,下辖16个居民委员会,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二元”结构明显。街道辖区内二级以下旧里总建筑面积28.4万平方米,在2015年开始的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之前,区域内不少居民区居住条件较差,违章搭建多,安全隐患大,环境相对脏、乱、差。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绝大部分违章建筑得以拆除,整体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成为老城厢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获胜的重要法宝,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时,街道辖区内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城厢居民的需求已经由对基本生活环境的改善诉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加强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的诉求,这种“改善型”向“共享型”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完善居民需求的利益表达与实现路径。
(二)辖区构成由“居住型”向“混合型”转变。作为东临黄浦江、北靠新开河外滩的区域,小东门街道的辖区除了以老城厢为代表的传统居住区之外,还应当包括长达2.3公里的沿江水岸线;然而,因为历史原因,滨江岸线长期以来没有贯通,也基本没有成片居民区,黄金水岸区域游离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之外。近年来随着南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街道旧区改造步伐加快,大规模实施动拆迁和城市建设,社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街道正处于一个由典型的老城厢为主的居住型社区向老城区、沿江新型社区和商务中心区结合的混合型社区模式转型的历史阶段。
2016年8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时强调,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要始終围绕公共空间开放做好文章,全市齐心协力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服务于市民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岸线……真正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的成果。2017年,包括小东门街道在内的黄浦滨江总计8.3公里公共空间实现全面贯通,目前街道滨江沿线有楼宇7幢,其中重点楼宇5幢,“亿元楼”3幢。今后一两年内,这个区域还将竣工若干重大工程,沿江的商务楼宇也将全面建成,形成南外滩中央活动区。届时,街道辖区将真正发展为集居住、办公、休闲和商业服务为一体的混合型社区构成模式,社会治理的对象和特点也将有新的变化和要求。
截至2017年10月17日,小东门街道辖区内有党工委1个,直属党委2个,直属党总支17个,党支部共135个,其中居民区党支部53个,“两新”党支部74个。本辖区内共有3684名党员,其中居民区党员2536人,“两新”党员931人,区域化党建单位有35家。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有效整合区域资源、联合联动开展党建活动,进而深入推进滨江党建工作格局建构,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真互动的党建网络体系,成为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新焦点。
(一)重新规划定位党建网格。在滨江岸线全线贯通后,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以沿江居委为基础,将辖区内16个居民区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除4个居民区以外,还包含滨江商务、办公和休闲区域。这四大基本按照沿江不同功能区域划分的网格,统筹整合了党建资源,使相邻相近的区域化党建单位、“两新组织”、居民区党(总)支部能够互联互通开展活动,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模式,实现互融共进、整体提高,初步形成街道“1+4+X”滨江区域化党建模式,即街道党工委+四大党建网格(十六铺网格、老码头网格、创意园网格和董家渡网格)+各单位党组织。四大党建网格的负责人目前是由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轮值,待党建网格的服务站全面覆盖后,由服务站负责人来牵头协调,同时街道党建服务中心按网格派1—2名党建指导员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党建网格的确定有利于汇聚引领区域化党建联建部门、“两新组织”、居民区党(总)支部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城市基层党建的网格化推进事实上是全覆盖大党建格局构建的第一步,多元主体的全方位互动则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生效落实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中心—站—点”立体式党建服务体系。街道党工委近年来大力构建从“中心”到“站”再到“点”的立体式党建服务体系,即以街道党建服务中心为原点,按网格要求建设若干个党建服务站,完善一批居民区党建服务点,并在站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化的党建志愿服务体系。第一,切实发挥党建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全岗通”模式。通过建立调研联络、工作会商、登记受理、报告总结、信息工作、台账管理6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将其打造成为区域化的党建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资源整合和服务群众“五大平台”,更好地服务驻区单位和党员群众。第二,分别在四大网格各建一个党建(群团)服务站,目前已建成老码头园区党建(群团)服务站和滨江党建(群团)服务站。2016年街道在老码头园区建立了第一个党建(群团)服务站,被市总工会评为上海市最具人气、最有影响力、最让职工满意的党建(群团)服务站。2017年刚刚建成不久的滨江党建(群团)服务站主要是为滨江楼宇建设者、沿线楼宇白领以及老码头园区的工作人员提供党务业务受理、滨江便民导览、志愿积分登记、专业政策咨询等8项功能服务。第三,进一步完善一批居民区党建服务点,充分挖掘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及社区公益场所的资源优势,抓好居民区的党建联建,有效调动各方资源为居民区服务。 (三)坚持以“双向认领”机制为路径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面向社会、改善民生、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在中国当前基层社会自治力量发育不足以及政府层级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两新”党建、单位党建、居民区党建等“无行政权力依托党组织”的建设推进,是我党长期以来通过延伸到最基层的组织体系将社会基本单元和个体凝聚吸纳从而再组织的宝贵经验积累,这也是实现中央“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提供服务”要求的基本前提。小东门街道党工委通过区域化党建服务项目“双向认领”工作机制,推动区域单位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开展实事项目,做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工作,促进共建共享、互利共赢。2017年,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自报服务项目共82个,其中公益捐助类21个、信息咨询类26个、便民服务类20个、文体活动类15个。通过区域单位、居民区的项目认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区域化党建主体之间的全方位互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当前小东门街道正处于由典型老城厢为主的居住型社区向老城区、沿江新型社区和商务中心区结合的混合型社区模式的转型期,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是摆在街道党工委面前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毫无疑问应当居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面对社区转型的新形势、新要求,街道党工委在大力打造滨江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础上,接下来要继续坚持对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引导和规范,确保合力作用指向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
(一)党建引领公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合理利益诉求以及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作为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和原初动因,居民的利益诉求和需求表达的本质也就是其社会参与的过程。单位制瓦解后,面对原子化的个体,寻求能替代单位共同体的、能够连接国家和个人的新的中介组织就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治理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对国家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的考验,公众利益的表达和实现更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街道党工委接下来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三会一代理”制度,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和群众事务代理制度。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协商民主能够有效解决多元主体沟通、协调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这也是不同群体从利益表达出发的重要公众参与途径。“三会”制度事实上是构建了一个事前沟通、事中处理、事后评议的完整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程序,群众事务代理制度则是通过党的领导和社会力量两种维度的居民参与途径的建设来取得合法性和良好治理绩效的制度来源。另一方面,要继续以“老城厢、新家园”自治项目和“片管會”自治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吸引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发挥自身智慧和力量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就小东门街道当前的社会转型状况而言,公众参与的关键是由个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的有序表达。要做到这一点,公民与政府间沟通和作用渠道的构建和完善是较为迫切的需求。具体到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社区居民自治力量的培育和公众参与的组织化表达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街道党工委对公众参与的需求、重视和吸纳,会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社区自治和社会发展。
(二)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其作用是以成体系、成制度的方式来整合社区内外的社会资源以及集中不同群体的意愿表达和利益诉求,社会组织的发达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生长高度和国家权力的缓冲厚度。
滨江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专业类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扶持力度。根据上海市2016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案》,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出把立足点放在扶持培育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四类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的社区社会组织上。这四类社会组织目前的数量和发展状况远不能满足街道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原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亟待相关规划和配套的人财物支持,可以由街道党工委直接根据社会治理的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孵化和培育。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研究制定街道培育扶持社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纳入党建服务中心并提供孵化、注册场所,每年一定的社会组织培育经费支持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估制度等。二是坚持购买专业服务。一方面有一些低风险、易监管、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共服务可以从街道职能中精简出去,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另一方面,街道在解决大部分居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头部需求”的同时,往往难以兼顾零散化、个性化的“尾部需求”,这时就需要与专业社会组织展开合作。街道根据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精确性,更大程度惠及居民,增强民众获得感。三是继续打造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身份和专业地位是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逐渐得到国家认可的,也是社会和政府两方面共同需求的结果。在上海的“1+6”改革实践中,对专业社工的认可和需求表现为将打造街道自己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街道近年来通过全区统一招聘,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社工队伍,在居民区、党建服务中心、党建(群团)服务站、事务受理中心等直接面对居民和辖区内工作人员的一线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3-5年内,要进一步探索完善社工职业发展路径、薪酬待遇、培训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从而实现稳定队伍、提升能力、适应基层社会治理新要求的目标。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