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馬尔特手记》[1]是著名诗人里尔克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恩格尔(Manfred Engel)称这部小说“是德语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现代小说”。[2]全书在内容上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马尔特自述他在家族没落后漂泊于巴黎的生活经历;二,马尔特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 三,马尔特描述他所阅读过的书籍中的历史人物。[3]主人公马尔特出身于丹麦的贵族家庭,家道中落后不得不流浪巴黎并蜗居于此。该小说以“马赛克式”的叙事风格叙述了他在巴黎的生活经历,跃然纸上的不是巴黎在工业化之后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美好景象,而是街道上的盲人、孕妇,医院候诊室,走廊上的奄奄一息者。巴黎,这座工业化后的城市带给马尔特的恐怖感受尽是:疾病、贫困、丑陋、嫌恶。主人公马尔特在家乡和大城市这两大空间中的见闻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份。关于《手记》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死亡”,“恐惧”和“学习观看”这些主题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试从文化学中空间的角度探析城市生活对马尔特感知方式的影响,分析空间和感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手记》;空间;感知方式;大城市生活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07-02
1 空间
文学研究中,时间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现了空间转向。西方当代的“空间转向”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并进入了文学批评研究,列斐伏尔、福柯以及其他思想家的空间理论以不同方式使文学和文化批评发生了转向,他们的著作逐渐开始关注文学和其他文化文本中的空间再现。[4]空间理论对空间概念的新的阐释,为发掘文学和文化文本空间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空间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对文学批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与活力。[5]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生产,开端于身体的生产。”[6]梅洛-庞蒂把身体看作人与空间进行交互作用的起点,肯定身体的活动对空间的占有和把握,实际上是将身体视为一种能动结构,以其在空间中的各种能动活动作为手段来探讨主体如何通过身体获得空间感知和经验。任何空间如果不同生命本身关联,都是没有意义的。能呈现出来的空间总是同身体相关的。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角度讲,也就是从知觉现象学、肉的现象学的角度讲,意向性不是意识建构起来的,而是身体建立的关联。我们的身体所感知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空间。列斐伏尔和梅洛-庞蒂着重强调了空间和身体,即空间和感知的关系。我们搭建住所,修理图书馆,扩建马路,我们为自己创造空间,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有着不同的感受,不仅是因为我们有感知力,而是因为不同的空间有着自己的质性,空间自身创造出了不同的氛围,我们置身其中,因为我们的感官和空间质性的不同,在这个共同作用下,我们有了不同的感受。下文将探讨空间对马尔特的影响。
2 马尔特想拥有一间屋子—城市中的个人空间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表明由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的整一化以及机械复制对人的感觉、记忆和下意识的侵占和控制,人为了保持住一点点自我的经验内容,不得不日益从“公共”场所缩回到室内,把“外部世界”还原为“内部世界”。公共空间侵占了个人空间,工业化的进程催逼着每一个人乘坐同样的交通工具,政府对城市的重新规划,卫星城的建立使人们蜗居于此。大城市生活掠夺了个人的特性和本真。
在大城市生活的背景下兴起了居室文化,在居室里,一花一木,装饰收藏便是房屋主人“内在”愿望的表达。人的灵魂只有在这片由自己布置起来、带着自己的印记、充满了气息的回味空间才能得到安静并保持住自我形象。马尔特多次提及,如果他没有那么贫穷,那么他想拥有一件堆砌着旧物的房间,有猫狗陪伴。在大城市中保留自己的本真实属难得,马尔特想借助这样的一小方天地,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放上一些旧物,这便是他想脱离大众,在某一层面与大众保持距离的举措。居室是失去的世界的小小补偿。
文人的图书馆无疑是这个“居室”的特殊化,在传统并充满先辈气息和注目的事物中,他感到与那个精神的整体同在。在存在的意味上,收藏对于收藏者的一种构筑—构筑一道界限,把自己同虚无和混乱隔开,把自己在回忆的碎片中重建起来。然而作为在巴黎的流浪者,马尔特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屋,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图书馆,因此他总是在路上,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但是像病毒一样的大众却时刻包围着他,尽管在图书馆他们也嘲笑马尔特。城市生活让马尔特感到窒息。
3 街道作为空间
街道将大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人们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行驶在街道上。它被人们视为大城市的产物,与交通工具搭配使用便是一种工具。街道两旁的建筑更加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街道这一种空间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手记》这本小说里,街道这一意象无处不在。屋内的劣质木炭燃烧后将马尔特熏得不能呼吸,他逃到了街道上;走上街道就像走进了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有着碘伏、油炸薯条甚至是恐惧的味道;时逢狂欢节,游走在街道上的他被人们裹挟着前行,此时他的双眼像是被撒了一把火星,疼痛得睁不开双眼,不能再看清楚任何东西;街道上有叫卖的人;夜不能寐时,街道上呼啸而过的电车就像穿过了他的身体,让他感到无比震惊,更是难以入眠。
《手记》中街道不再是简单的供人行走的道路,而是工业化后大城市生活集中表现的一个横截面。在这个空间里,马尔特感受到的是恐惧,是人流的裹挟,是对自我的怀疑,狂欢节时街道上人们的欢呼雀跃反而标注了他的格格不入,他问自己,我似乎也是该这样去做吧。然而街道的存在对于马尔特而言是具有两面性的矛盾体。作为不名一文的诗人,马尔特漫步于街道之上,去寻求创造的灵感。在大城市里,街道作为最为开放的空间之一,无需任何凭借人人都能进入。街道给马尔特带来困扰,却又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马尔特的困境在城市中变得更加糟糕却又被治愈。
参考文献
[1]赖内·马利亚·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M].曹元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Naumann, Helmut (Hg.): Malte-Studien: Anstze zu einem neuen Verstndnis Rilkes. Rheifelden: Schuble 1985.
[3]Rilke-Gesellschaft (Hg.): Malte-Lektüren. Sigmaringen: Theobecke, 1997.
[4]Stephan, Günzel (Hg.): Raum. Eine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Einführung.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7.
[5]Wulf, Christoph (Hg.): Vom Menschen. Handbuch Historische Anthropologie. Weinheim und Basal: Beltz 1997.
[6] Dünne, Stephan Günzel (Hg.): Raumtheorie. Grundlagentexte aus Philosophie und Kulturwissenschafte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2006.
关键词:《手记》;空间;感知方式;大城市生活
中图分类号:I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07-02
1 空间
文学研究中,时间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现了空间转向。西方当代的“空间转向”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并进入了文学批评研究,列斐伏尔、福柯以及其他思想家的空间理论以不同方式使文学和文化批评发生了转向,他们的著作逐渐开始关注文学和其他文化文本中的空间再现。[4]空间理论对空间概念的新的阐释,为发掘文学和文化文本空间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空间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视角对文学批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与活力。[5]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生产,开端于身体的生产。”[6]梅洛-庞蒂把身体看作人与空间进行交互作用的起点,肯定身体的活动对空间的占有和把握,实际上是将身体视为一种能动结构,以其在空间中的各种能动活动作为手段来探讨主体如何通过身体获得空间感知和经验。任何空间如果不同生命本身关联,都是没有意义的。能呈现出来的空间总是同身体相关的。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角度讲,也就是从知觉现象学、肉的现象学的角度讲,意向性不是意识建构起来的,而是身体建立的关联。我们的身体所感知的世界就是我们的空间。列斐伏尔和梅洛-庞蒂着重强调了空间和身体,即空间和感知的关系。我们搭建住所,修理图书馆,扩建马路,我们为自己创造空间,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有着不同的感受,不仅是因为我们有感知力,而是因为不同的空间有着自己的质性,空间自身创造出了不同的氛围,我们置身其中,因为我们的感官和空间质性的不同,在这个共同作用下,我们有了不同的感受。下文将探讨空间对马尔特的影响。
2 马尔特想拥有一间屋子—城市中的个人空间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表明由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的整一化以及机械复制对人的感觉、记忆和下意识的侵占和控制,人为了保持住一点点自我的经验内容,不得不日益从“公共”场所缩回到室内,把“外部世界”还原为“内部世界”。公共空间侵占了个人空间,工业化的进程催逼着每一个人乘坐同样的交通工具,政府对城市的重新规划,卫星城的建立使人们蜗居于此。大城市生活掠夺了个人的特性和本真。
在大城市生活的背景下兴起了居室文化,在居室里,一花一木,装饰收藏便是房屋主人“内在”愿望的表达。人的灵魂只有在这片由自己布置起来、带着自己的印记、充满了气息的回味空间才能得到安静并保持住自我形象。马尔特多次提及,如果他没有那么贫穷,那么他想拥有一件堆砌着旧物的房间,有猫狗陪伴。在大城市中保留自己的本真实属难得,马尔特想借助这样的一小方天地,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放上一些旧物,这便是他想脱离大众,在某一层面与大众保持距离的举措。居室是失去的世界的小小补偿。
文人的图书馆无疑是这个“居室”的特殊化,在传统并充满先辈气息和注目的事物中,他感到与那个精神的整体同在。在存在的意味上,收藏对于收藏者的一种构筑—构筑一道界限,把自己同虚无和混乱隔开,把自己在回忆的碎片中重建起来。然而作为在巴黎的流浪者,马尔特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屋,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图书馆,因此他总是在路上,在前往图书馆的路上。但是像病毒一样的大众却时刻包围着他,尽管在图书馆他们也嘲笑马尔特。城市生活让马尔特感到窒息。
3 街道作为空间
街道将大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人们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行驶在街道上。它被人们视为大城市的产物,与交通工具搭配使用便是一种工具。街道两旁的建筑更加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街道这一种空间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手记》这本小说里,街道这一意象无处不在。屋内的劣质木炭燃烧后将马尔特熏得不能呼吸,他逃到了街道上;走上街道就像走进了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有着碘伏、油炸薯条甚至是恐惧的味道;时逢狂欢节,游走在街道上的他被人们裹挟着前行,此时他的双眼像是被撒了一把火星,疼痛得睁不开双眼,不能再看清楚任何东西;街道上有叫卖的人;夜不能寐时,街道上呼啸而过的电车就像穿过了他的身体,让他感到无比震惊,更是难以入眠。
《手记》中街道不再是简单的供人行走的道路,而是工业化后大城市生活集中表现的一个横截面。在这个空间里,马尔特感受到的是恐惧,是人流的裹挟,是对自我的怀疑,狂欢节时街道上人们的欢呼雀跃反而标注了他的格格不入,他问自己,我似乎也是该这样去做吧。然而街道的存在对于马尔特而言是具有两面性的矛盾体。作为不名一文的诗人,马尔特漫步于街道之上,去寻求创造的灵感。在大城市里,街道作为最为开放的空间之一,无需任何凭借人人都能进入。街道给马尔特带来困扰,却又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马尔特的困境在城市中变得更加糟糕却又被治愈。
参考文献
[1]赖内·马利亚·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M].曹元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Naumann, Helmut (Hg.): Malte-Studien: Anstze zu einem neuen Verstndnis Rilkes. Rheifelden: Schuble 1985.
[3]Rilke-Gesellschaft (Hg.): Malte-Lektüren. Sigmaringen: Theobecke, 1997.
[4]Stephan, Günzel (Hg.): Raum. Eine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Einführung.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7.
[5]Wulf, Christoph (Hg.): Vom Menschen. Handbuch Historische Anthropologie. Weinheim und Basal: Beltz 1997.
[6] Dünne, Stephan Günzel (Hg.): Raumtheorie. Grundlagentexte aus Philosophie und Kulturwissenschaften.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