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红烛15年的坚守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曾经是一个满怀梦想走上大山深处三尺讲台的懵懂少女,如今走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领奖台。15年来,她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28名濒临失学的贫困生,为省钱和节约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常常吃方便面和白粥伴榨菜;她多次谢绝调动的机会,坚守在瑶寨山区任教;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水平,她拖着瘦弱多病的身体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
  她贫困而富有,有着对山区孩子博大的母爱、师爱;她柔弱而刚强,有着为那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撑起了一片蓝天的坚毅;她平凡而非凡,有着不计名利默默耕耘的奉献。
  她,就是被喻为“瑶乡红烛”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蓝田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江润浓。惠州学院教授李靖国称她是“将智慧和德行融进了润物细无声的浓浓母爱和师爱中,源源不断地灌溉着莘莘学子的心”。她 “以超乎常人的艰辛与努力,用知识的烛光照亮偏僻的瑶乡,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节衣缩食,承担28名特困学生的书杂费
  “也不是完全为了省钱,有时是为了赶时间。再说,吃得差一点能让孩子们不失学,很值得”。——江润浓
  学校的同事们都说,江润浓很“小气”——不舍得给自己买东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己生活都十分拮据的老师,为人师表的责任和对孩子们的爱心却从来没有改变,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把从各方面帮助贫困生当成理所当然的生活一部分。
  1995年夏天,毕业于博罗师范学校的江润浓,在分配意向书上填了4个字:服从分配。于是就到了蓝田中心小学教语文。蓝田中心小学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瑶族聚居地,是全县规模最小的乡镇一级中心小学。
  “当时大家都有点担心这位19岁的姑娘能不能坚持留下来。”据现任蓝田中心小学校长周肇来说。
  “江老师刚工作不久就资助了3个学生的书杂费,现在还不遗余力地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到乡里开展助学活动。”周肇来告诉记者。
  周肇来回忆,1996年春季开学,江润浓没看到刘军、李红、林有希3位学生的身影,通过家访,她发现他们都是单亲特困家庭,没钱交费。于是她毅然帮3个孩子承担了共计近1000元的费用,这相当于她当时两个月的收入。据统计,在1996 — 2006年的11年里,江润浓承担了28名特困学生的书杂费。
  “那时我到江家去总感到奇怪,怎么她老吃方便面,要不就是白饭和4毛钱1包的榨菜。”江润浓的邻居刘火娇回忆说,后来才知道江老师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失学才省吃俭用的。刘火娇说,江润浓由于读师范和亲人有病,当时还欠着债务,大概有四五年,江润浓吃方便面多过吃饭。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加上工作劳累过度,江润浓多次晕倒在讲台上,但每次被同事送到医院输完液后,江润浓总是赶回课室给学生上课。据江润浓同事透露,江润浓患有严重的胃炎、低血糖、肠炎,鼻息肉有后遗症。同时,当许多人因为“三脂”高而烦恼时,她还在体检中被检查出“三脂”低。
  在蓝田村上长墩村民小组,李水娇一家一直称江润浓为恩人。现在已是小青年的谭国伟原在江润浓班里念小学时,因为父母有病、家里经济困难多次面临失学,是江润浓资助了谭国伟和他的哥哥。“这样的老师哪里找啊?自己困难还挤钱帮我的孩子交学费。”李水娇经常这样对人说。
  学生肖肖的家住在蓝田瑶族乡社前村,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她家连电视机都没有。在上小学的时候,肖肖经常会在学校晕倒。“江老师家访时知道我是因为从小缺乏营养造成贫血,所以有时候会晕倒。后来她就经常来问我饿不饿,有时候还会带我去吃早餐。”肖肖告诉记者。
  江润浓的事迹被社会了解后,许多热心人士和单位团体给她家送去慰问品。记者却发现,她家里的大米所剩无几,滋补品也都不见了。蓝田中心小学副校长刘浩忠透露,江润浓把人家送来的大米和补品都转送给了贫困学生和困难教师,还不时给贫困学生资助书费、体检费。
  仁爱洋溢,心里总装着学生却常疏忽儿子
  “我要让我的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只要努力,农村的学生也可以很优秀;只要努力,山里的孩子也可以很有出息!”——江润浓
  周肇来说,15年来,江润浓从来没有提出过调动,总是加班加点,渴望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教学上,甚至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儿子小漫泉。周肇来回忆,小漫泉在江润浓所在小学念一年级时,中午放学后,小漫泉喜欢等妈妈一块回家,但江润浓常在放学后加班,经常忘记小漫泉在等她。小漫泉等不到妈妈,就在学校门口大哭,然后抽泣着自己回家。“一听到小漫泉哭就知道江老师又加班了。”周肇来说,后来小漫泉的哭声少了,也许是因为已经习惯了。
  在小漫泉眼里,妈妈是又好又不好,认为“不好”的原因有:一是放学后总呆在办公室备课或教学生,不陪他回家;二是小漫泉晚上8时30分要睡觉时,妈妈从不哄他睡觉,要听故事时也总没空讲。
  谈起孩子,江润浓总是充满歉疚。小漫泉今年刚上小学六年级,让江润浓感到欣慰的是小漫泉的成绩能维持在全班的中上水平。“我对他既没有要求也有要求,只要他能用心地去学习就可以了。”江老师说,自己能够给他的很少。
  生活中的江老师,没有讲台上那么的意气风发。八小时外的她是一个比较沉默、内向,但却爱笑的女儿和母亲。已踏入而立之年的江润浓有一个三口之家,年迈的母亲朱招娣、稚嫩的儿子漫泉和她自己。她每月的工资,要还债,要看医生,要给孩子补充营养,剩下一点点钱勉强维持生活,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江润浓现住在由闲置课室改建的房子里,阳台上那一排花盆里没有种花,而是大多种植了韭菜、葱等蔬菜,这就是她家的“微型菜园”。这在很多人眼里觉得很“小气”的旧房子,在江润浓一家看来,已是很大的改善。因为原来她们一家三口只能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瓦房里,一到下雨,房子还滴滴答答地漏水,满地都是盛水的瓶桶盆罐。“她一个人撑起一个家真的不容易。”想到这些,江润浓的母亲脸上的笑容都会变得有点无奈和心痛。
  江润浓身上的衣服不管是什么颜色,大多是洗得泛白的。与江润浓共事10多年的刘老师告诉记者,该小学学生的家有的离学校10多公里,村民们白天要干农活,为此,江润浓总是摸黑路逐户家访。“有好几年,江老师都是穿着她那件白衬衫去家访,所以村民远远看到那件白衬衫,就都知道准是江老师来了。”刘老师说,大家知道江老师“不怕黑,就怕狗”,所以会站在村口等待江润浓的到来。
  朱招娣也说自己的女儿最吝啬。她从江润浓的少年时代说起,念初中时是一罐豆腐乳就能过一个星期,每个周末从家里带些米、蔬菜、咸菜;念师范时,每个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费;工作了好几年还总是以方便面、或白粥配榨菜就一顿。“我做妈的,能不心痛吗?”朱招娣说。原来,从上中学起,到工作两年后约8年里,江润浓一直没有毛衣穿,直到工作第三年她才拥有1件毛衣,还是姑妈送的。
  师爱如海,战胜网游“夺”回留守儿童
  “我总想给儿子更多的爱和关怀,但别的孩子不也同样需要关怀吗?愿瑶乡的孩子有知识、有理想。”———江润浓
  “老师对我们很好,对我们就像对她自己的儿子一样,没什么区别。”学生谭赞乐说,江老师很关心他们,谁生病了,江老师都会亲自送他去看医生,而且只要他们有不懂的问题,江老师都会抽时间帮他们解答,无论课间、放学,还是放假。
  现在东莞某小学读六年级的小杨,在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曾回到家乡蓝田乡,并转到蓝田中心小学就读了1年,来自单亲家庭的他成为了一个留守儿童,与60岁左右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蓝田生活学习时,小杨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找借口向老师请假,在家人面前却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准时上下学。通过家访,江润浓很快就知道了,于是她便经常在没课的时候,一个个网吧地去找他,并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平时,江润浓还会有意无意地问问他的学习情况,让他感觉到别人的关心。经过江老师的努力,“情感的攻坚战”获得胜利。在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小杨的成绩终于从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80多分。
  “后来乡里网吧的老板一见我来就条件反射地说,网吧里没有小学生。”提到去网吧找学生这一事,江润浓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做老师的,要把“老师”的名分担当好。
  “江润浓的家离学校只有1公里,执教多年却比别人走多了不少‘弯路’”。说起她的为人乐道的故事,周肇来说,“有时下大雨,她坚持把要过河的学生一个个送回家;有时住得远的孩子有急事回家,她甚至任由小漫泉在学校哭也陪学生先回10多里路外的家。最令人感动的一次,是明知母亲病重需要陪伴,她仍去家访。”周肇来说。
  周肇来回忆,学生刘军的妈妈是贵州人,爸爸是偏僻的社前村柯木园农民。刘军出生第二个月,妈妈离家远走。有一年夏天星期五,江润浓听说刘军脚受伤无法上学,爸爸又有病,便骑自行车去柯木园,途中有条无桥小河,她就把车扛在肩上趟水过河。到了刘家,她发现刘军不及时治疗不行。往回赶时,她先把刘军背过河,然后再扛车。经卫生院治疗后,她又送刘军回家,并煮面条给他吃。深夜11时,江润浓再次扛车过河往学校宿舍赶,一路上摔了好几跤。
  翌日,江润浓回龙田镇李洞村看望妈妈,外婆告诉她,妈妈已于前一晚被送往县城抢救。江润浓哭着骑车赶往县城医院,才惊悉妈妈患肿瘤,医疗费要6000多元,把耕牛卖掉还差5000多元。她向学校、同事借了4000元后,仍为尚欠千元发愁。后来,是学生家长和同事捐款帮她解了难题。
  淡泊名利,只希望继续做一名瑶乡教师
  “我还是觉得日子要扎扎实实地过,要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下来我主要还是做好教研和提高教学质量。”——江润浓
  在今天商业化的时代,过节送礼几已成风。而当很多人在为是否该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而展开热烈讨论时,江润浓却总是“大言不惭”地对学生说她要收“大礼”。但她的学生都知道,江老师口中的“大礼”就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进步越大,“礼”就越大。
  “师者,人之模范也”。江润浓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对她自己同样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以及班主任,江润浓时刻想着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江润浓一直都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而且从未因为工作忙或身体差而中断过。平时,和同事们交流教学心得;晚上和假期,就利用网络了解各地名校名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并按照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做些改变,再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坚持因材施教。江润浓还坚持经常阅读《广东教育》、《师道》等教育刊物,了解更多的教育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学质量。
  “江老师现在是我们教育队伍中一个出色的教师,热爱山区教育事业,教学能力强。她的教学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她所带的班级进步也很大,许多家长都要求把子女安排到她执教的班级。”周肇来告诉记者,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江老师担任的班科在全县期末质量检测中比上学年进步了32名。
  “山区孩子更需要教育。能够分配到这里,我感到很幸运。”江润浓很谦和地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山村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而已。
  面对种种荣誉,江润浓没有骄傲自满,也没有被由此而产生的压力所压倒,而是守住一颗平常心,继续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在我获得很多荣誉的时候,有很多同事说我的命运将要改变,有人说我会调到县机关,有人说我会做校长。”江润浓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我只希望在瑶乡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像过去和现在一样。”
  责任编辑萧田
  (本栏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在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演示---学生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教授,该课程对于学生日后进行临床护理较为重要。无菌技
作为一个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概念,素质教育遭遇困惑是自然的。不少人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考试的教育。但其实,任何教育中,考试考核都是必须的反馈环节,只是考试考核的方式不同、功能不同而已。我国教育的问题出在教招考一体化,考试成为教学的指挥棒。  在我看来,我国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这个于1987年提出的概念进行修正,不再提“素质教育”,而提“个性教育”或者“多元教育”。真正
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认为卫报新闻与传媒集团体育部用来保护其消息不被竞争对手利用的其他手段还包括把报道留到报纸上刊登,以提高其新闻价值。旨在以卫报体育新闻报道策略分析
"大国民"概念首先出现在国民政府时期,本质上和"公民"是一样的法律概念,在行政概念中等同"人民"。当代学者王建友认为大国民意识的核心应该是理性、注重全局。阮次山先生认为大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