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培训对校长尤其是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直是干部培训者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前不久,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北京市第一期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北京首期高研班”)开班25周年座谈会上,部分校长学员与当年推动此项工作的领导和教授齐聚一堂,重温当年高研班的设计初衷和学研经历,让我们从源头上感受当年国内最高端校长培训的开山之美,也深刻认识到高品质培训对校长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原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贺乐凡、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梅汝莉等老领导老专家,一起回顾了高研班创办的初衷。据介绍,1994年,北京市中小学校级干部全部通过岗位培训,实现了“持证上岗”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凸显一个问题,即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齐而不尖”,缺少著名的专家型校长。针对这一状况,北京教育学院提出中小学校长培训应该进入抓“龙头”阶段,而基于这一思考创办的高研班也因此被称为“龙头工程”。为此北京教育学院专门立项课题,通过对全国校长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研究校长的专业素质及成长规律,并且将校长的成长分为初任、适应、称职、成熟四个阶段;而校长高研班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其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造就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和科学管理的带头人。由此可见,高研班就是为培养名校长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
原北京四中校长邱济隆、原北京八中校长龚正行、原北京五中校长吴昌顺、原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原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王毓龙、原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校长王森等11位北京首期高研班校长学员,分别回顾了当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这些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响当当的“名校长”,早已成为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据邱济隆校长回忆,在高研班开班典礼上,时任市委副书记李志坚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回答四中是怎么成为一所名校的?”这个问题触动和启发了他的思考。在高研班学习期间,他便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最终完成了《北京四中办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的论文,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办学实践与管理思想。李金初校长也将在高研班一年多的培训作为其校长生涯中最关键的两次培训之一。学习期间,他重点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并且在专家引领下逐渐改进思维方式,学会了理性思考。这之后,他一共出版了八本著作。龚正行校长在结束高研班的学习后,也基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出版了两本著作。
北京首期高研班招收了15位校长学员,他们都是当时北京市优秀中学校长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京五中、北京八中,以及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北京教育学院为高研班配备了“豪华”的导师团队,其中不仅集中了贺乐凡院长、梅汝莉教授等本院优秀师资,还聘请了李衍达院士、袁贵仁教授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导师。据校长们回忆,当时北京首期高研班对校长学员们要求很高,管理也很严;在培训内容上特别注重提升校长的理性思考能力,指导校长提炼办学思想和个人的治学教育理念,也因此逐步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实践,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型校长。而正是这些校长的办学实践业绩和独立思考的理论建树,使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长”。
在北京教育学院试点的基础上,通过高研班培养名校长的模式逐步成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常态模式,“名校长”的概念逐步成为校长培训的专业文件语言。
1995年印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學校长培训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形成分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格局,提出了包括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三个层次的培训概念,特别强调针对校长的提高性培训。《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更是为校长的提高培训提供了指导性实施框架。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校长高研班的发展逐步开启了我国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和发展之路。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提出“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明确了培养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有关事项的通知》,实施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研修计划,旨在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2011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正式提出启动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包括三个层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名校长领航班。“名校长”的概念正式成为我国最高层次校长培训的名称,其目标就是培养教育家型校长。
今天,北京首期高研班的校长学员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从未停止,他们用不断的教育实践业绩向人们回答着“名校长”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精神与境界、理想与行动;他们用“名校长”之名诠释了高研班的价值,实证了校长培训分层分类的效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高品质培训,也需要这样的名校长不断涌现。
1. 量身定制,解决校长队伍“齐而不尖”的问题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原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贺乐凡、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梅汝莉等老领导老专家,一起回顾了高研班创办的初衷。据介绍,1994年,北京市中小学校级干部全部通过岗位培训,实现了“持证上岗”的目标;与此同时也凸显一个问题,即北京市中小学校长队伍“齐而不尖”,缺少著名的专家型校长。针对这一状况,北京教育学院提出中小学校长培训应该进入抓“龙头”阶段,而基于这一思考创办的高研班也因此被称为“龙头工程”。为此北京教育学院专门立项课题,通过对全国校长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研究校长的专业素质及成长规律,并且将校长的成长分为初任、适应、称职、成熟四个阶段;而校长高研班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小学校长,提高其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造就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和科学管理的带头人。由此可见,高研班就是为培养名校长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
2. 理实相生,助力名校长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原北京四中校长邱济隆、原北京八中校长龚正行、原北京五中校长吴昌顺、原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原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王毓龙、原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校长王森等11位北京首期高研班校长学员,分别回顾了当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这些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响当当的“名校长”,早已成为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标杆和旗帜。
据邱济隆校长回忆,在高研班开班典礼上,时任市委副书记李志坚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回答四中是怎么成为一所名校的?”这个问题触动和启发了他的思考。在高研班学习期间,他便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最终完成了《北京四中办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的论文,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办学实践与管理思想。李金初校长也将在高研班一年多的培训作为其校长生涯中最关键的两次培训之一。学习期间,他重点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的研究,并且在专家引领下逐渐改进思维方式,学会了理性思考。这之后,他一共出版了八本著作。龚正行校长在结束高研班的学习后,也基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出版了两本著作。
北京首期高研班招收了15位校长学员,他们都是当时北京市优秀中学校长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二中、北京四中、北京五中、北京八中,以及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北京教育学院为高研班配备了“豪华”的导师团队,其中不仅集中了贺乐凡院长、梅汝莉教授等本院优秀师资,还聘请了李衍达院士、袁贵仁教授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导师。据校长们回忆,当时北京首期高研班对校长学员们要求很高,管理也很严;在培训内容上特别注重提升校长的理性思考能力,指导校长提炼办学思想和个人的治学教育理念,也因此逐步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实践,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示范型校长。而正是这些校长的办学实践业绩和独立思考的理论建树,使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长”。
3. 分层培训,开启教育家型校长发展模式
在北京教育学院试点的基础上,通过高研班培养名校长的模式逐步成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常态模式,“名校长”的概念逐步成为校长培训的专业文件语言。
1995年印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學校长培训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形成分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格局,提出了包括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三个层次的培训概念,特别强调针对校长的提高性培训。《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更是为校长的提高培训提供了指导性实施框架。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校长高研班的发展逐步开启了我国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和发展之路。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提出“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明确了培养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有关事项的通知》,实施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研修计划,旨在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2011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正式提出启动中小学名校长培养计划。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出“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包括三个层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名校长领航班。“名校长”的概念正式成为我国最高层次校长培训的名称,其目标就是培养教育家型校长。
今天,北京首期高研班的校长学员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从未停止,他们用不断的教育实践业绩向人们回答着“名校长”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精神与境界、理想与行动;他们用“名校长”之名诠释了高研班的价值,实证了校长培训分层分类的效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高品质培训,也需要这样的名校长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