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必定塑造出一个、两个或更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表达出某种永恒性,为读者留下“永恒的个体”,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超越时代,在未来的岁月中获得恒久的意义与价值。D.H.劳伦斯曾是一位饱受争议的英国作家,但无可否认的是,劳伦斯用自己的笔紧紧抓住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走向衰败的时代特征,用自己的笔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又一位有血有肉、有激情的人物。本文将分析劳伦斯著名作品《虹》中的人物及其性格。
关键词:劳伦斯 《虹》 人物 性格 分析
在文学批评史上,劳伦斯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同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一样,劳伦斯也描写炽热的爱情,但劳伦斯笔下的爱情却与英国社会的保守道德观念格格不入,以致时人抨击劳伦斯的作品,后人也难以对劳伦斯作出精确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劳伦敏锐地感受到了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社会走向衰败的时代趋势,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在1897年英国举国举行隆重典礼,欢庆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高呼“大英帝国万岁”“大不列颠万岁”“女王万岁”之时,劳伦斯却感受到“畸形”的英国工业文明、保守的英国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并且预感到这种扭曲人性的社会必将走向衰败(在劳伦斯之前,哈代同样有过如此感受)。他丢掉教师的“铁饭碗”,拿起钢笔,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作品,为读者,也为后人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血肉丰富、有激情的人物形象,一个又一个活过、爱过、笑过的人。
一、劳伦斯代表作——《虹》
1913年,劳伦斯开始创作又一部长篇小说。经过两年多的写作,前后七易其稿,最后在1915年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定名为《虹》。《虹》在1915年9月出版,由于《虹》中有許多带有争议性的描写,令英国当局感到无比震怒。当局遂从出版商处没收了全部1000多册《虹》,并在广场上当众焚毁。劳伦斯也深受打击,此后,劳伦斯开始四处漂泊,最后客死法国。
一百年后,当我们重新翻开《虹》,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英国中部的小村庄,充满了田园诗般的美丽风景,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生活。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沈从文也写过一部《边城》,描写的也是农村地区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村民中,有一位名叫汤姆·布朗文的村民,他和自己的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殷实生活,并且满足于平静的农耕生活。但工业革命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也改变了汤姆·布朗文一家人的命运。汤姆·布朗文的儿子小汤姆·布朗文在农场中坚持干农活,最后在洪灾中丧生。小汤姆·布朗文的女儿安娜渴望做一个超凡脱俗的新女性,但她最终向沼泽农场、向旧的生活屈服,与来自诺丁堡的威尔结婚,婚后成为一个生育子女的平庸的家庭主妇。安娜的女儿厄休拉对母亲的庸俗深感不满,她渴望自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因而离开小村庄去大学执教,但她却惊讶地发现大学同样压抑人性。但厄休拉没有重复母亲的命运,而是选择独自面对“一片不可知的、尚未探索、尚未发现的土地”,直到看到这片土地上升起彩虹。几乎每个人读到《虹》,都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心理描写极为细腻,抒情动人至深,气势恢宏。
二、《虹》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一)汤姆·布朗文
汤姆·布朗文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的朴实的英国农民。汤姆·布朗文生气勃勃,对凡事胸有成竹,泰然自若。他从祖辈手中继承了沼泽农场,拥有一小块肥沃的土地,虽然不能致富,但通过辛勤劳作,汤姆·布朗文令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殷实生活。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抚摸着土地的脉搏,与大地、天空、动物、植物亲切地交流,他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他为充实的生活感到满足。即使受到妻子的大声责骂,他也觉得心里暖烘烘的。但汤姆·布朗文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与他的祖辈所从事的只是几乎没有任何积累的农业简单再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以及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家庭生活,必然会被打破。
1840年,英国工业化扩展进入布朗文生活的小村庄。人们在沼泽农场附近开凿运河,运河又连接起新开的煤矿。虽然工业化入侵了布朗文世代耕作的土地,但布朗文一家却可以通过为矿工们生产各种东西来增加收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商业经营方式,汤姆·布朗文一家也分崩离析,他的一个儿子离开家乡去当海员,一个儿子去了诺丁汉做绘图员,一个儿子改行卖肉,一个女儿嫁给煤矿上的矿工。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儿子小汤姆·布朗文,留在古老宁静的沼泽农场里。汤姆·布朗文本人从稻草堆上摔下来,跌断了颈项。他的死,预示着苏格兰“田园诗”生活正在走向末路。
(二)小汤姆·布朗文
小汤姆·布朗文虽然自幼受到母亲的宠爱,但他深感自己时时受到母亲的压抑。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有罪的,只有他的母亲是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他在学习上没有天分,17岁时失去了父亲,23岁时失去了母亲,只好继承沼泽农场。但他没有继承父亲的镇定和坚强,他不敢承受无法预见的打击,害怕那些反对他的东西。这时,时间已经进入19世纪中叶,商业活动打破了小村庄的安宁,妓女、从外地来的观念“开放”的陌生姑娘打破了小村庄将宗教、爱情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的生活。小汤姆·布朗文虽然干农活儿,但他娶了一位来自波兰的姑娘(这代表着在英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融入了其他外来元素)。随着岁月流逝,小汤姆·布朗文渐渐成为一名成熟稳定的农场主绅士,虽然他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固定好了的,虽然他感觉自己像一名囚犯,虽然他为自己身为沼泽农场的继承人后悔,但他找不到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依旧害怕生活中不可知的东西,但他也习惯了用幽默的方式去接受它们。可是,他来自波兰的妻子却始终无法融入他的生活。在一个大雨的夜里,运河溃堤,洪水倾泻而下,小汤姆·布朗文被洪水淹死。他的死,标志着苏格兰“田园诗”生活寿终正寝。
(三)安娜·布朗文
安娜·布朗文是小汤姆·布朗文与波兰妻子所生的女儿。安娜·布朗文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已经进入高潮,人们的个性意识已经觉醒。而安娜也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她自幼痛恨丑恶,痛恨强加于人的傲慢自大。她不愿束缚在一个狭小、虚伪、欺诈的天地里,她不愿为金钱烦恼,不愿为鸡毛蒜皮的琐事斤斤计较,不愿在乎别人的想法和外界的评论,她感受到了父亲与波兰母亲之间的格格不入,感到自己的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法则,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孤立的、对他人隔绝的小世界。她想做一个自由、骄傲、超凡脱俗的新女性,渴望摆脱沼泽农场里的生活。 但安娜终究没有成为自由、骄傲、超凡脱俗的新女性,她遇到了来自诺丁汉的堂兄威廉,这位城里来的年轻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令安娜出奇地精神振奋,兴高采烈;令安娜感觉身处一个灼热发光、非现实的世界里。她爱上了堂兄,热烈地追求堂兄,最后顺理成章地结婚。
但来自城市的威廉在婚后却只感到自己的世界天崩地陷,他厌恶小村庄每天早上马车当啷当啷地行驶,孩子的喊叫、小贩的叫卖、教堂的钟声,他深深地感到安娜的生活是浅薄的、盲目的和毫无价值的。他想回到诺丁汉去,去过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去阅读关于班堡大教堂的书籍。他的行为令安娜非常生气,夫妻之间闹得不可收拾,最后以两败俱伤告终。威廉成了一个天天为家里人挣面包钱的“模范丈夫”,而安娜醉心于家务和生儿育女,为威廉生下了九个子女。
我们很难评价安娜的一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安娜已经感觉到生活正在发生剧变,却始终不曾走出过去的生活),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虽然安娜固守着沼泽农场,固守着看似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但安娜再也无法向像她的祖母一样真正成為战斗的主人。
(四)厄休拉
厄休拉是安娜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她以为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了解她、承认她,她不愿小看任何人,她感到沼泽农场里的家庭生活正在把一家人压垮,压得越来越渺小。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沼泽农场,去大学里执教,追求属于个人的自由与梦想。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大学里的保守空气比沼泽农场更浓厚。她遇到了贵族后裔斯克里本斯基,斯克里本斯基狂热地追求厄休拉。尽管二人一度同居,但厄休拉还是反感斯克里本斯基的平庸无聊,与他分道扬镳,独自一人在未知的大地上欣赏彩虹。
三、结语
劳伦斯通过塑造汤姆·布朗文、小汤姆·布朗文、安娜·布朗文、厄休拉等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汤姆·布朗文家族四代人的生活轨迹,折射出英国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创造出一批“永恒的个体”。一些在时代的剧变中,或坚守、或畏惧、或妥协、或执着的活生生的人,一些活过、笑过、爱过的人。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普鲁士军官及其他短篇小说集[M].企鹅现代经典, 1995.
[3][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4][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死去的男人[M].纽约:哈珀永久出版社, 1995.
[5][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白孔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
[7][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M].纽约:兰登书屋,1992.
[8]谷秀.D.H.劳伦斯小说中的萨特式存在主义倾向[D].兰州大学,2013.
[9][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华盛顿广场出版社,1993.
[10][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2007.
[11][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12][波]耶日·科萨克.存在主义的大师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3]朱茜.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之女主角古德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8):125-127.
(作者简介:李哲,女,硕士研究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劳伦斯 《虹》 人物 性格 分析
在文学批评史上,劳伦斯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同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一样,劳伦斯也描写炽热的爱情,但劳伦斯笔下的爱情却与英国社会的保守道德观念格格不入,以致时人抨击劳伦斯的作品,后人也难以对劳伦斯作出精确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劳伦敏锐地感受到了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社会走向衰败的时代趋势,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在1897年英国举国举行隆重典礼,欢庆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高呼“大英帝国万岁”“大不列颠万岁”“女王万岁”之时,劳伦斯却感受到“畸形”的英国工业文明、保守的英国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并且预感到这种扭曲人性的社会必将走向衰败(在劳伦斯之前,哈代同样有过如此感受)。他丢掉教师的“铁饭碗”,拿起钢笔,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作品,为读者,也为后人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血肉丰富、有激情的人物形象,一个又一个活过、爱过、笑过的人。
一、劳伦斯代表作——《虹》
1913年,劳伦斯开始创作又一部长篇小说。经过两年多的写作,前后七易其稿,最后在1915年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定名为《虹》。《虹》在1915年9月出版,由于《虹》中有許多带有争议性的描写,令英国当局感到无比震怒。当局遂从出版商处没收了全部1000多册《虹》,并在广场上当众焚毁。劳伦斯也深受打击,此后,劳伦斯开始四处漂泊,最后客死法国。
一百年后,当我们重新翻开《虹》,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英国中部的小村庄,充满了田园诗般的美丽风景,人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生活。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沈从文也写过一部《边城》,描写的也是农村地区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和谐生活。在这个小村庄的村民中,有一位名叫汤姆·布朗文的村民,他和自己的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殷实生活,并且满足于平静的农耕生活。但工业革命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也改变了汤姆·布朗文一家人的命运。汤姆·布朗文的儿子小汤姆·布朗文在农场中坚持干农活,最后在洪灾中丧生。小汤姆·布朗文的女儿安娜渴望做一个超凡脱俗的新女性,但她最终向沼泽农场、向旧的生活屈服,与来自诺丁堡的威尔结婚,婚后成为一个生育子女的平庸的家庭主妇。安娜的女儿厄休拉对母亲的庸俗深感不满,她渴望自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因而离开小村庄去大学执教,但她却惊讶地发现大学同样压抑人性。但厄休拉没有重复母亲的命运,而是选择独自面对“一片不可知的、尚未探索、尚未发现的土地”,直到看到这片土地上升起彩虹。几乎每个人读到《虹》,都不得不承认:这部小说心理描写极为细腻,抒情动人至深,气势恢宏。
二、《虹》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一)汤姆·布朗文
汤姆·布朗文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的朴实的英国农民。汤姆·布朗文生气勃勃,对凡事胸有成竹,泰然自若。他从祖辈手中继承了沼泽农场,拥有一小块肥沃的土地,虽然不能致富,但通过辛勤劳作,汤姆·布朗文令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殷实生活。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抚摸着土地的脉搏,与大地、天空、动物、植物亲切地交流,他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他为充实的生活感到满足。即使受到妻子的大声责骂,他也觉得心里暖烘烘的。但汤姆·布朗文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与他的祖辈所从事的只是几乎没有任何积累的农业简单再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以及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家庭生活,必然会被打破。
1840年,英国工业化扩展进入布朗文生活的小村庄。人们在沼泽农场附近开凿运河,运河又连接起新开的煤矿。虽然工业化入侵了布朗文世代耕作的土地,但布朗文一家却可以通过为矿工们生产各种东西来增加收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商业经营方式,汤姆·布朗文一家也分崩离析,他的一个儿子离开家乡去当海员,一个儿子去了诺丁汉做绘图员,一个儿子改行卖肉,一个女儿嫁给煤矿上的矿工。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儿子小汤姆·布朗文,留在古老宁静的沼泽农场里。汤姆·布朗文本人从稻草堆上摔下来,跌断了颈项。他的死,预示着苏格兰“田园诗”生活正在走向末路。
(二)小汤姆·布朗文
小汤姆·布朗文虽然自幼受到母亲的宠爱,但他深感自己时时受到母亲的压抑。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有罪的,只有他的母亲是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他在学习上没有天分,17岁时失去了父亲,23岁时失去了母亲,只好继承沼泽农场。但他没有继承父亲的镇定和坚强,他不敢承受无法预见的打击,害怕那些反对他的东西。这时,时间已经进入19世纪中叶,商业活动打破了小村庄的安宁,妓女、从外地来的观念“开放”的陌生姑娘打破了小村庄将宗教、爱情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的生活。小汤姆·布朗文虽然干农活儿,但他娶了一位来自波兰的姑娘(这代表着在英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融入了其他外来元素)。随着岁月流逝,小汤姆·布朗文渐渐成为一名成熟稳定的农场主绅士,虽然他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固定好了的,虽然他感觉自己像一名囚犯,虽然他为自己身为沼泽农场的继承人后悔,但他找不到另一种生活方式。他依旧害怕生活中不可知的东西,但他也习惯了用幽默的方式去接受它们。可是,他来自波兰的妻子却始终无法融入他的生活。在一个大雨的夜里,运河溃堤,洪水倾泻而下,小汤姆·布朗文被洪水淹死。他的死,标志着苏格兰“田园诗”生活寿终正寝。
(三)安娜·布朗文
安娜·布朗文是小汤姆·布朗文与波兰妻子所生的女儿。安娜·布朗文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化已经进入高潮,人们的个性意识已经觉醒。而安娜也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她自幼痛恨丑恶,痛恨强加于人的傲慢自大。她不愿束缚在一个狭小、虚伪、欺诈的天地里,她不愿为金钱烦恼,不愿为鸡毛蒜皮的琐事斤斤计较,不愿在乎别人的想法和外界的评论,她感受到了父亲与波兰母亲之间的格格不入,感到自己的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法则,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孤立的、对他人隔绝的小世界。她想做一个自由、骄傲、超凡脱俗的新女性,渴望摆脱沼泽农场里的生活。 但安娜终究没有成为自由、骄傲、超凡脱俗的新女性,她遇到了来自诺丁汉的堂兄威廉,这位城里来的年轻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魅力,令安娜出奇地精神振奋,兴高采烈;令安娜感觉身处一个灼热发光、非现实的世界里。她爱上了堂兄,热烈地追求堂兄,最后顺理成章地结婚。
但来自城市的威廉在婚后却只感到自己的世界天崩地陷,他厌恶小村庄每天早上马车当啷当啷地行驶,孩子的喊叫、小贩的叫卖、教堂的钟声,他深深地感到安娜的生活是浅薄的、盲目的和毫无价值的。他想回到诺丁汉去,去过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去阅读关于班堡大教堂的书籍。他的行为令安娜非常生气,夫妻之间闹得不可收拾,最后以两败俱伤告终。威廉成了一个天天为家里人挣面包钱的“模范丈夫”,而安娜醉心于家务和生儿育女,为威廉生下了九个子女。
我们很难评价安娜的一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安娜已经感觉到生活正在发生剧变,却始终不曾走出过去的生活),但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虽然安娜固守着沼泽农场,固守着看似一成不变的家庭生活,但安娜再也无法向像她的祖母一样真正成為战斗的主人。
(四)厄休拉
厄休拉是安娜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她以为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了解她、承认她,她不愿小看任何人,她感到沼泽农场里的家庭生活正在把一家人压垮,压得越来越渺小。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沼泽农场,去大学里执教,追求属于个人的自由与梦想。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大学里的保守空气比沼泽农场更浓厚。她遇到了贵族后裔斯克里本斯基,斯克里本斯基狂热地追求厄休拉。尽管二人一度同居,但厄休拉还是反感斯克里本斯基的平庸无聊,与他分道扬镳,独自一人在未知的大地上欣赏彩虹。
三、结语
劳伦斯通过塑造汤姆·布朗文、小汤姆·布朗文、安娜·布朗文、厄休拉等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汤姆·布朗文家族四代人的生活轨迹,折射出英国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创造出一批“永恒的个体”。一些在时代的剧变中,或坚守、或畏惧、或妥协、或执着的活生生的人,一些活过、笑过、爱过的人。
参考文献:
[1][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普鲁士军官及其他短篇小说集[M].企鹅现代经典, 1995.
[3][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4][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死去的男人[M].纽约:哈珀永久出版社, 1995.
[5][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6][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白孔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
[7][英]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M].纽约:兰登书屋,1992.
[8]谷秀.D.H.劳伦斯小说中的萨特式存在主义倾向[D].兰州大学,2013.
[9][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华盛顿广场出版社,1993.
[10][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2007.
[11][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12][波]耶日·科萨克.存在主义的大师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3]朱茜.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之女主角古德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8):125-127.
(作者简介:李哲,女,硕士研究生,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