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筹谋生活服务业最大生态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8同城上市后,创始人姚劲波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突然发现,一大拨类Uber式O2O公司正强劲崛起,已势成威胁。
  这批公司大都向58同城用户提供近乎标准化的上门服务。它们对服务品质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并借助移动支付轻松实现了交易的闭环。更要命的是,借助LBS和移动社交网络,它们的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相较PC时代的分类信息网站,已高出太多。此外,有些公司已融到了很多钱,颠覆58同城已成公开表态。
  短暂的情绪波动后,姚劲波确认了以下两点:第一,在生活服务业,信息是基础,永远有价值,大而全的分类信息网站仍有生命力。58同城财报可予以佐证。第二,前述O2O公司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将很大程度上替代对应的线下门店,并将逐步瓦解分类信息网站的客户基础,因此58同城必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事实上,对58同城这样市值在三四十亿美元的中巨头而言,所处行业的巨变意味着一次向上攀升的机会。如果它们能够像当年的阿里巴巴一样,将平台开放,再通过投资、内创业等举措,把更多创业者绑到自己的战车上,从而建立起一个枝繁叶茂的生态体系,那么,市值高于100亿美元并非没有可能。
  58同城已朝此方向迈了几步。
  58同城的生态体系布局于生活服务业,基石则是海量用户。成立近10年来,58同城在信息服务方面较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这一多年积攒的势能(包括品牌、流量、资金等)导向该领域任何一个垂直细分市场,都将为之带来显著变化。
  就同业竞争而言,比58同城资金更为雄厚的公司,在对生活服务业的理解上,大多不如前者,而鲜见的对该行业独具深刻认识的公司,则大多不如前者财大气粗。
  58同城生态体系包括58同城、58到家两个品牌,分别覆盖生活信息服务与生活服务交易两环节。同城大而全,到家小而精。两品牌均可共享母公司资源。两者均具投资功能。姚劲波力图通过投资的方式,将该领域从初创期到中后期富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一网打尽。
  58同城或将成为生活服务业O2O领域最大的生态体系。
  以下为姚劲波口述:

O2O不可怕



姚劲波力图通过投资的方式,将该领域从初创期到中后期富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一网打尽。

  我并不认为生活服务业已经演进到了从信息走向交易的阶段。在房产、招聘、二手车等58(即上市公司58同城,下同)主要业务领域里,我还看不到有人在跟我们竞争。
  以二手车为例,什么优车诚品、大搜车等,我都知道,但它们并不是来挑战58的。现在的二手车创业公司,几乎全都是中介模式。它们大多提供二手车质量担保或检测服务,以便让用户放心来买,但用户不知道上述平台在售二手车的详尽信息,于是就到58同城上找车,因为我们的信息是海量的。所以,它们通通是我们的客户。
  这个创业群体的存在或发达,对58而言并非坏事,它们其实是在帮助58做好二手车生态环境,比如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真实的信息。
  房产、招聘等品类也如此。爱屋吉屋、优客逸家等新公司,也是我们的客户。用户需要在一个地方找到所有的房子,这就是分类信息网站存在的价值,它大而全。
  在本地生活服务业中,一个品类能够用交易替代信息,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该服务的购买频率足够高。如频率很低,它很难实现交易的闭环,因为用户根本不会去找你。第二,用户能够很快做出消费决策。换言之,是否购买,用户无须做很多研究和沟通。第三,该服务与地理位置相关。
  符合这些条件的品类其实不多。这也是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生活服务业仍以信息服务为主要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信息服务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架构,它已存在数百年。有些需求就是个性化的,无法标准化。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并未降低,只是增幅放缓了。但即便如此,58在2014年实现了差不多翻倍的增长。我们的房产、招聘等品类,完全看不到增速减缓的趋势。我的感觉是,业务每往前走一步,路就更宽一些。
  生活服务业里有很多机会,也有很多“坑”。应该说,近一两年来,只有部分品类到了向交易环节过渡的阶段。很多人一直瞎嚷嚷,说什么O2O时代来了,但到现在为止,O2O仍处于发展的很早期,真正成规模的服务也就两个半:打车算一个,外卖算一个,代驾算半个。除此之外,还有日订单量超过1万的吗?

以投资代转型


  如果有新品类出现了订单量大增的趋势,58会去研究和探索。说不定我们的研究比其他人更系统化。得益于同城这个分类信息平台,我们了解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比如什么类别火、什么类别有很大的需求等。
  所以,在做得比较重的品类里,58可能会做一些投资。58有内部孵化项目,比如58陪练等。我们连品牌带用户带团队全给创业者,但它是独立的公司,我们是投资行为。
  对外,我们投了E代驾。此前用户在58找代驾,打过去是一个代驾公司在接听电话,现在用户打过去,是他身边一个有车的人接电话——这一模式的效率,肯定比58原来的模式更高。58的代驾频道以后就是E代驾的了。我们的初衷还是提高用户体验,谁的服务更好,我们就扶持谁。
  为什么E代驾要我们的钱,不要别人的钱?因为我们能够帮上忙。
  在投E代驾之前,创业者不知道58说要做投资,是说一说还是真投。很多人对我们有担心。当然,还有人在各种场合说我们的坏话,原因很简单,怕我们。其实我们还投了很多公司,只是没有宣布而已。58要在未来3年投出10亿美元,这是可以被验证的。
  我们不像VC,他们有很多人,看得过来那么多早期项目,我们的投资部目前只有两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投资一些已发展得比较好的公司,未来人手多了,我们也会投资早期项目。   很多创业者试图在生活服务业里寻找到可以做到交易环节的品类,其中一些创业公司已拿到了融资。对此,我们可以不理,没有问题,因为代驾、家政、美甲这些品类创造的收入,在58这个上市公司中占比非常小。但我觉得,如置之不理,我们的未来增长将受到限制。为应对这一并非正面的竞争,我们将以投资的方式进入一些领域。另外,我们推出了58到家这个平台,自己来做一些品类。
  我们之前说,能够做到闭环、服务可标准化、服务内容跟58品牌较为贴合的品类,就拿来放到58到家这个平台上做。对58到家做什么品类,我不会提出限制,但它未必会去做那么多的品类,它也可以投资,我们专门有个人在58到家看初创项目。
  说实话,陈小华(58到家CEO)他们就是一个创业团队,陈小华的精力100%地放在了58到家上面。58到家具体要做什么,他也不用向我汇报,因为没什么意义,这就像别人在2005年58初创时问我到底怎么做才会有收入、公司将设几个部门一样,我没法回答,这都是八字没一撇的事儿。
  58到家的激励机制跟一个创业公司没有太大区别。我觉得,我们已经解决了58到家创始人是否具有创始人视角这个问题。我们会单独给58到家的员工发期权,跟一般创业公司差不多的比例。现在加入58到家,和加入一个初创公司,没有任何区别,而且它比一般创业公司要好。
  我们对58到家的投入将在1亿美元以上。除了钱,58到家还有很多优势:第一,我有用户。用户原来就在58上找信息、打电话,不标准的服务他都能接受,现在有了标准化、有保障的服务,对他当然更具吸引力。第二,我有商户。我觉得,58在提供服务的蓝领中,应该是最有号召力的品牌,因为他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就是在58找的。现在,我们招阿姨、招美甲师,只需要几天时间。第三,我有品牌。58做58到家,品牌会自然而然从前者延伸到后者,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很多人看到58到家后跟我说,你们早就应该这么做。再加上未来跟腾讯潜在的合作机会,我认为,58做上门服务几乎是必成的。
  我现在对58到家的关注还比较多,但半年或一年后,可能就只会在董事会层面关注它了。

规划58生态


  我们将来会是两个品牌,三个部分。
  首先是58同城,它是个信息平台。大家看到58同城,就想到了信息。用户可以去58同城找各类服务的电话,可以轻松获取相关服务,而且信息的获取是免费的。
  其次是58到家。58同城中基于地理位置的、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那些品类,由58到家来做。58到家并不隶属于58同城这个品牌,它俩之间没有关系。
  58到家、58同城是58这个上市公司的两块业务,是两个并列的品牌,甚至,它们将来谁大都不一定。
  因为我们了解数据,又能帮助创业者,所以我们还会做投资,扶持一下他们。
  这时,我们的生态体系里,还缺一个金融。我把金融看成乘法,因为它能让用户和商户更依赖我们。
  58上,有很多好的金融场景。比如,58的用户需要买房、买车,需要装修房子,需要结婚,或者买二手手机什么的,或许我可以把这条真实的购买信息导给贷款公司。我也可以做深一点,我来发贷款。另外,58还有大量的商家、商户,他们也有资金需求,或许我们可以给它融资,帮它获得更廉价的资金。
  至于金融对58的乘法倍数会不会像金融之于京东那么大,还不清楚,但我们已经成立了金融部门。
  战略由一件件事情组成。58到家做到明年,能不能在这个行业里形成影响力?用户寻找上门服务时去不去58到家?同城的房产、招聘等品类,能不能获得更多商户?只要我们把一项项服务做到行业领先,58生态自然而然地就建成了
其他文献
自北大毕业后,林翰从事的多是不那么接地气的工作。  2002年进入营销咨询公司联纵智达前,林翰在新华社做过记者,在某策划公司做过总经理。或许是喜欢并擅长居高临下、指点江山,林在联纵智达如鱼得水。2006年,林已成为联纵智达常务副总裁和高级合伙人,低于两三百万元的咨询项目,他已经不接了。  后林翰开始筹备“生态家”,一家主打自然材料的家具公司。很难判定这段经历的成败,但它无疑让林翰对产品、品牌、公司
期刊
当前是一个应用泛滥的时代,从万千应用中挑出有意思的优质应用着实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而这就是最美应用想帮用户做的事情。它挑选应用的标准只有一个:小而美。  最美应用并非一家应用商店,它推荐的应用的下载链接都来自第三方平台。它自己更像一家媒体:将挑选出的应用推送给其他渠道。当然,用户也可以在最美应用的官网和App上获得这些信息。如果它在某个细分领域内挑不出合适的应用,就会尝试自己开发一款出来。创始人马
期刊
八度阳光项目现场获得400万元投资  近三年涌现了大批的明星创业者,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代,他们是最接地气的产品体验者和创新者。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不惧权威,无视繁杂的游戏规则,抛开思维的束缚,不抱大腿不拼爹,敢于彰显个性、挑战巨头。这群不可忽视的商业创新力量正在强势崛起。  2014年12月23日,金立ELIFE校园黑马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黑马会全球路演中心圆满
期刊
人脸识别市场到底有多大,目前尚难确定,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可以让不可能也变为可能。如能成功,链条上的任何一环都将是千亿级市场,而就监控而言,这将是一个万亿美元级巨大市场。  所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都没担心过市场大小的问题,也没有担心过收入的问题。虽然2014年公司收入只是百万元级,但做到千万元级其实很容易。只是我们觉得,真正的收入还没来,现在更迫切的是收集更多数据提升我们的技术。所以,在产品和服
期刊
迎来转型契机  所有生态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大的生态,也没有绝对自由的生态。  拍拍致力打造的,是去中心化的生态。过去的C2C,是平台概念,左边是商家,右边是消费者,平台发挥的是连接、规则制定、流量分发、组织运行和货品筛选等功能。如今这一中心化模式问题日增,生态链上的大量商家,生存已非常艰难。  据我们了解,目前在整个C2C生态中,卖家有八百多万个,但能赚到钱的少之又少。因为平台的流量是有限的,它
期刊
一开始,我们只想做个引擎。2014年4月,引擎推出。但很快我们就发现,光做引擎是不行的,因为很难在技术平台建立很高的竞争壁垒。之后,我们又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工具推出后,反响不错,内测时对CP开发效率的提升作用很大。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问题。作为现象级软件的引擎,哪怕技术再高,达到世界知名产品的水平,也就百万级别,而体量决定了公司形态。很多开发者用了我们的工具,但最后做出的游戏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期刊
COO /李全良 总裁/杨斌 董事长兼CEO /罗旭 CTO /刘晨  作为一款以销售行为管理为切入口的移动办公和CRM工具,纷享销客在2014年下半年成功获得B、C两轮融资,金额共计6000万美元,可谓惊艳。创始人罗旭对《创业家》记者说,纷享销客的定位,绝非简单意义上的软件提供商,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工具+平台+生态”。  以下为罗旭口述:一次发现之旅  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企业间交流的通道
期刊
以用户群需求为核心  我认为,重度垂直就是生态模式之一。重度垂直让企业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上游一直打通到下游,让消费者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而生态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的闭环。  按照重度垂直的逻辑来说,每一个移动互联网服务,实际上都在构造一个独立生态,都处在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生态的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是,生态已不仅仅属于BAT这样大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如此迅速发展的当下,重度垂直往前一步
期刊
“创业者需要什么?”在首届黑马创交会现场,创业家传媒创始人牛文文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告诉创业者:“我们需要人才,需要产品推广,需要资金,我们需要快速配置、获取成长资源和市场资源。”  一切不以交易为目的的会议都是耍流氓!首届黑马创交会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年会,让全国数百万创业者“需求”在这场于2014年12月21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盛会上集中释放。黑马创交会为创业企业在股权、产品、师徒、
期刊
早在三四年前,就有人说,H5游戏可能会火。但当时真正成功的很少,因为起步太早,手机硬件市场还没有,网络条件也没起来,他们做的都是PC端的H5游戏。  到2014年,CP已经有点心灰意冷了。到了5月份,已经有不少人关注到我们了,但说白了,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市场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当时仍未出现一款特别火的H5游戏。  引擎推出的第二个月,CP只有200人,每个QQ群只有30~50人。没想到后来的发展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