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父亲去世前说起家族的祖籍地,提及 “北京”两个字时,我就开始对这个神秘的祖籍国有了难以言喻的向往。我喜欢中国谦逊有礼的孔孟之道,对唐诗宋词里的优美诗句更是深深着迷。我努力地学习中文,从中文的基本发音,再到字词的组合,最后到名著的阅读,一步步地尽量让自己学得更好。终于我成为缅甸猛乃这个小镇上第一个学习中文的高中生,而这也是我圆梦之旅的开始。
2007年12月,我参加由侨办和汉办举办的“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春城15天游”。 第一次踏上祖籍国的土地,我就爱上了昆明这座城市,短短15天里,地道的中国菜,别具一格的中国美景在我眼前都是那么的新奇。2009年,为完成为期两年的函授班学业课程,我又一次来到昆明,成为了云南大学的一名函授专科生,这是我在缅甸学习的毕业之旅,也是我圆梦中国大学的开始。
2010年我到北京参加由侨办和汉办举办的夏令营。我想只有借中国诗人艾青所说“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一句诗才能表达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感觉。进到辉煌大气的人民大会堂,进了万籁俱寂的天坛,参观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场地鸟巢、水立方。以往只能通过报纸电视关注鸟巢以及它的建造历程,到北京终于得以一见就像等待许久的候鸟归了巢那样踏实喜悦。看到故宫时,我会默默想:或许在明清年间,我的祖先正是生活在这皇城脚下,过着平凡的生活。短暂的四五天北京文化之旅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中国读书的梦想。
2012年通过孔子课堂我申请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奖学金,正式开始了我的中国大学之梦。
与很多到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不同,到中国学习之前我已经在缅甸东枝兴华学校担任了5年的中文教师,对于中文的熟悉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缅语。或许是因为之前到过中国的原因,我迫切地想让家乡的人们也像我一样,走出去看看历史悠久的中国,学学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文化。在东枝教书的日子里,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奠定了我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云南师范大学读书。
云南师范大学的环境很美,基础设施也很完备。我喜欢戴上耳机,听着中国音乐,用90分钟的时间一个人散步在这片3000亩的校园里,细细去感受祖籍国的这片土地。
2012年暑假,我被学校安排到昆明的呈贡体育训练基地给缅甸自行车运动员做翻译。“他乡遇故知”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缅甸运动员们第一次到中国非常紧张兴奋,从她们身上我仿佛看到第一次到北京的自己,只是我们怀有不同的梦想。每到休息时,看到风趣幽默的中国教练和缅甸运动员打成一片,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以前我认为翻译就是简单地解决语言障碍,现在我发现翻译其实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作,是需要讲究门道和技巧的,这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条就是教练告诉我的“不冷漠运动员”。不论是来自教练的批评还是医护人员的身体建议,都应该采取合理易懂的翻译方式,把批评翻译得委婉却不容忽视,把医生建议翻译得生活化又恳切叮嘱,这其中的奥妙实在是值得我仔细琢磨。
之所以来云南师范大学留学,并且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我是希望在教育学生们的同时能够促进缅甸与中国的沟通,但这单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政府可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举两个例子,中国在缅甸修建了一条公路,但缅甸人民却不知道这条公路是哪个国家帮忙修建的。中国有很多意义深刻的名著书籍,但都是先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缅语,这其中便会存在很大的偏差。云师大的汉语老师曾问能不能把汉语的《唐诗三百首》直接翻译成缅语,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尽力!” 《唐诗三百首》中某些诗词的内涵确实是我无法体会的,但要是能够与学习缅甸语的中国老师、同学有更深的交流,凭借他们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我相信我一定能够译出完整、深刻的缅语版《唐诗三百首》。
2007年12月,我参加由侨办和汉办举办的“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春城15天游”。 第一次踏上祖籍国的土地,我就爱上了昆明这座城市,短短15天里,地道的中国菜,别具一格的中国美景在我眼前都是那么的新奇。2009年,为完成为期两年的函授班学业课程,我又一次来到昆明,成为了云南大学的一名函授专科生,这是我在缅甸学习的毕业之旅,也是我圆梦中国大学的开始。
2010年我到北京参加由侨办和汉办举办的夏令营。我想只有借中国诗人艾青所说“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一句诗才能表达我踏上这片土地的感觉。进到辉煌大气的人民大会堂,进了万籁俱寂的天坛,参观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场地鸟巢、水立方。以往只能通过报纸电视关注鸟巢以及它的建造历程,到北京终于得以一见就像等待许久的候鸟归了巢那样踏实喜悦。看到故宫时,我会默默想:或许在明清年间,我的祖先正是生活在这皇城脚下,过着平凡的生活。短暂的四五天北京文化之旅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中国读书的梦想。
2012年通过孔子课堂我申请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奖学金,正式开始了我的中国大学之梦。
与很多到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不同,到中国学习之前我已经在缅甸东枝兴华学校担任了5年的中文教师,对于中文的熟悉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缅语。或许是因为之前到过中国的原因,我迫切地想让家乡的人们也像我一样,走出去看看历史悠久的中国,学学世界上先进的科技、文化。在东枝教书的日子里,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奠定了我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到云南师范大学读书。
云南师范大学的环境很美,基础设施也很完备。我喜欢戴上耳机,听着中国音乐,用90分钟的时间一个人散步在这片3000亩的校园里,细细去感受祖籍国的这片土地。
2012年暑假,我被学校安排到昆明的呈贡体育训练基地给缅甸自行车运动员做翻译。“他乡遇故知”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不过缅甸运动员们第一次到中国非常紧张兴奋,从她们身上我仿佛看到第一次到北京的自己,只是我们怀有不同的梦想。每到休息时,看到风趣幽默的中国教练和缅甸运动员打成一片,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以前我认为翻译就是简单地解决语言障碍,现在我发现翻译其实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作,是需要讲究门道和技巧的,这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条就是教练告诉我的“不冷漠运动员”。不论是来自教练的批评还是医护人员的身体建议,都应该采取合理易懂的翻译方式,把批评翻译得委婉却不容忽视,把医生建议翻译得生活化又恳切叮嘱,这其中的奥妙实在是值得我仔细琢磨。
之所以来云南师范大学留学,并且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我是希望在教育学生们的同时能够促进缅甸与中国的沟通,但这单凭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政府可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举两个例子,中国在缅甸修建了一条公路,但缅甸人民却不知道这条公路是哪个国家帮忙修建的。中国有很多意义深刻的名著书籍,但都是先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缅语,这其中便会存在很大的偏差。云师大的汉语老师曾问能不能把汉语的《唐诗三百首》直接翻译成缅语,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尽力!” 《唐诗三百首》中某些诗词的内涵确实是我无法体会的,但要是能够与学习缅甸语的中国老师、同学有更深的交流,凭借他们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我相信我一定能够译出完整、深刻的缅语版《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