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言素养又是语文素养的基础。面对乡村学生底子薄、基础弱的现状,以语言为突破口,尝试通过深度解读,从“博览广记,促进积累;表达迁移,提升口语;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三方面入手,提升乡村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解读;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历经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如今焕发了新颜,“高效课堂”“小组合作”等等,陆续进入教师创新阅读教学的园地。教师致力于中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然而,乡村中学的教师口若悬河,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无法拨动多数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的心弦,以致阅读教学于低效区徘徊。语言是语文素养的根基,基础不稳会使语文的大厦将倾。笔者由此立足学情,以语言为突破口,尝试求索深度解读的良策,以培养乡村学生语言素养。
一、博览广记,促进积累
智者云:“成功不是等待将来才会拥有,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得。”中学生语言的积累亦是如此,而语言的积累建立在中学生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我们要鼓励引领中学生博览广记,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点燃他们阅读的趣味之火,使他们走进文本,学会精研词句,深度解读文本,以促其积累。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培养中学生语言素养的经典美文。笔者在教学该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有的学生朗读后质疑:“‘嫩嫩、绿绿’本来修饰‘小草’,为什么放后边?”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归语境,调整语序朗读比较,意识到了修饰语后置凸显了春日的生机。“我喜欢描写蜜蜂的句子。”“前后写春花,这句多余吗?”“这么多的蜜蜂和蝴蝶,说明春花繁茂、美丽。”学生联系上下文,重点品读,领会到侧面描写及拟人的妙处。“春天的美像画卷,为何选用‘青年’这类词语?”学生于文本中精品细琢,由表及里品出了含蓄之意。“我觉得‘朗润’很特别”“我喜欢‘呼朋引伴’”……交流时时闪现学生思维碰撞之花,深度解读让学生丰富了词句宝库。
博览,方能广记;厚积,而后薄发。我们要精选经典篇目,或重点词句,以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来训练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规范并促進中学生的语言积累。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语言运用自如恰当,语言素养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表达迁移,提升口语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接受和发表而言,口头的表现形式为听人说和自己说。听和读,之于接受同样重要;说和写,之于发表同样重要。”中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就是为了实现表达的迁移。我们要为中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表达空间,引导学生漫溯文本,于深度解读处抓住语言表达的章法,以适时运用提升其口语。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高歌的一曲珍爱生命的乐章。笔者在教学该文时,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自己喜欢的词语,试着复述故事。有的学生说:“到了傍晚,他被恐惧包围着,甚至想到了死……”“他超越了生命的极限,时昏时醒,人狼之间展开了生死对决,最后他战胜了病狼。”“坚持爬到河边的他被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与大自然搏斗的他活了下来。”复述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表达,是思维的闪现;迁移,为智慧的火花。我们要释放文本价值,统筹规划,设计有梯度的、系统化的表达训练,由易到难促进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熟练迁移,口语表达不拘一格、精彩纷呈,语言素养随之得以培养。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诗人陆游曾如是说。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致用。读写结合无疑是中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我们要为中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水乳交融的天地,从文本中选择适合学情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度解读,再跳出文本,调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书写心声。
《甜甜的泥土》是台湾作家黄飞书写的一篇讴歌人间至爱的小说。笔者在教学该文时,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展开随堂练笔。学生回归文本组织语言,自主交流展示。有的说:“热泪划过老师的脸庞,老师悄悄转身拭去,心想:小亮把珍贵的糖与大家分享,生活中再也不会有什么挫折能将他打倒了,这孩子的人生会更加美好。”有的说:“老师手握着奶糖,心想: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甜的糖。不,今天是小亮的生日,应该是最好吃的‘生日蛋糕’。不知不觉,老师热泪盈眶,悄悄转身。”有的说:“老师轻声祝福,‘孩子,生日快乐,愿美好的生活从此属于你’,她强忍着眼泪转身,唯恐打破了眼前的美好。”……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思绪飞舞。学生仍在展示个性解读,纷纷沉浸在真情弥漫的课堂。
阅读,稳固写作之木;写作,收获阅读之果。我们要练就慧眼,相机引领,以阅读带动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以随堂练笔促进其深度阅读,让学生在相得益彰的读写练习中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其语言素养的培养,势必事半功倍。
总之,流水,非一日之寒凝结三尺之坚冰;滴水,非一日之功穿透圆润之磐石。乡村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既然踏上了教学的征程,就要继续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只要全力以赴,相信乡村学生语言素养之花会朵朵绽放,馨香满园。
参考文献
[1] 何靖雯.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能力训练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07(6).
附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解读;语言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历经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如今焕发了新颜,“高效课堂”“小组合作”等等,陆续进入教师创新阅读教学的园地。教师致力于中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然而,乡村中学的教师口若悬河,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无法拨动多数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的心弦,以致阅读教学于低效区徘徊。语言是语文素养的根基,基础不稳会使语文的大厦将倾。笔者由此立足学情,以语言为突破口,尝试求索深度解读的良策,以培养乡村学生语言素养。
一、博览广记,促进积累
智者云:“成功不是等待将来才会拥有,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积累而得。”中学生语言的积累亦是如此,而语言的积累建立在中学生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我们要鼓励引领中学生博览广记,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点燃他们阅读的趣味之火,使他们走进文本,学会精研词句,深度解读文本,以促其积累。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培养中学生语言素养的经典美文。笔者在教学该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有的学生朗读后质疑:“‘嫩嫩、绿绿’本来修饰‘小草’,为什么放后边?”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归语境,调整语序朗读比较,意识到了修饰语后置凸显了春日的生机。“我喜欢描写蜜蜂的句子。”“前后写春花,这句多余吗?”“这么多的蜜蜂和蝴蝶,说明春花繁茂、美丽。”学生联系上下文,重点品读,领会到侧面描写及拟人的妙处。“春天的美像画卷,为何选用‘青年’这类词语?”学生于文本中精品细琢,由表及里品出了含蓄之意。“我觉得‘朗润’很特别”“我喜欢‘呼朋引伴’”……交流时时闪现学生思维碰撞之花,深度解读让学生丰富了词句宝库。
博览,方能广记;厚积,而后薄发。我们要精选经典篇目,或重点词句,以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来训练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规范并促進中学生的语言积累。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语言运用自如恰当,语言素养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二、表达迁移,提升口语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接受和发表而言,口头的表现形式为听人说和自己说。听和读,之于接受同样重要;说和写,之于发表同样重要。”中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就是为了实现表达的迁移。我们要为中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表达空间,引导学生漫溯文本,于深度解读处抓住语言表达的章法,以适时运用提升其口语。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高歌的一曲珍爱生命的乐章。笔者在教学该文时,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自己喜欢的词语,试着复述故事。有的学生说:“到了傍晚,他被恐惧包围着,甚至想到了死……”“他超越了生命的极限,时昏时醒,人狼之间展开了生死对决,最后他战胜了病狼。”“坚持爬到河边的他被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与大自然搏斗的他活了下来。”复述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表达,是思维的闪现;迁移,为智慧的火花。我们要释放文本价值,统筹规划,设计有梯度的、系统化的表达训练,由易到难促进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熟练迁移,口语表达不拘一格、精彩纷呈,语言素养随之得以培养。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诗人陆游曾如是说。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致用。读写结合无疑是中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我们要为中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水乳交融的天地,从文本中选择适合学情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度解读,再跳出文本,调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书写心声。
《甜甜的泥土》是台湾作家黄飞书写的一篇讴歌人间至爱的小说。笔者在教学该文时,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展开随堂练笔。学生回归文本组织语言,自主交流展示。有的说:“热泪划过老师的脸庞,老师悄悄转身拭去,心想:小亮把珍贵的糖与大家分享,生活中再也不会有什么挫折能将他打倒了,这孩子的人生会更加美好。”有的说:“老师手握着奶糖,心想: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甜的糖。不,今天是小亮的生日,应该是最好吃的‘生日蛋糕’。不知不觉,老师热泪盈眶,悄悄转身。”有的说:“老师轻声祝福,‘孩子,生日快乐,愿美好的生活从此属于你’,她强忍着眼泪转身,唯恐打破了眼前的美好。”……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思绪飞舞。学生仍在展示个性解读,纷纷沉浸在真情弥漫的课堂。
阅读,稳固写作之木;写作,收获阅读之果。我们要练就慧眼,相机引领,以阅读带动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以随堂练笔促进其深度阅读,让学生在相得益彰的读写练习中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其语言素养的培养,势必事半功倍。
总之,流水,非一日之寒凝结三尺之坚冰;滴水,非一日之功穿透圆润之磐石。乡村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不能一蹴而就。我们既然踏上了教学的征程,就要继续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只要全力以赴,相信乡村学生语言素养之花会朵朵绽放,馨香满园。
参考文献
[1] 何靖雯.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能力训练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07(6).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