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要求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学生自主复述课文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自我设计复述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话,对学生表达过程中所犯的语言错误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多一些宽容、微笑和赞许。
关键词:指导;复述;叙事性;课文;学生;方法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要求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针对课标要求,我组几位教师在一起分析理解“课标”意图,在第二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进行单独表述,也意味着对阅读内容的指向。一致认为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在第二学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因此,把复述叙事性课文作为一类课型,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确定目标后,我们查找资料搞清复述的概念,复述就是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从阅读教学来说,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不同于简单地、机械地背诵原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掌握、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中年级教材叙事性作品特点:
1、引人入胜的故事——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即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作品。
2、令人钦佩的形象——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3、丰富多彩的内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本册的叙事性课文都充满真挚的情感,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和自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作品应该成为这个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设计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
二、复述课文的基本前提:
第一、熟读文章,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叙述顺序、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二、对文章语言进行口头加工。
第三、要用普通话,做到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内容正确而连贯,语句通顺而简洁。
三、选定课文进行复述方法的探索:
根据以上的分析整理,确定以《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为切入点,开始集体备课。本课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2~6自然段——孙中山与妈妈的对话。
复述故事是本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根据本课重难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从抓关键词,用重点语句,按事情发展顺序等方面入手,进行一课多构的课堂教学研究。
四、研究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中,复述指导是在课文学习后当堂进行的,教师给学生提出了复述要求和提示语。
1、理清层次。
默读课文,按缠足前、中、后的顺序讲。
2、多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写姐姐勤劳活泼的语句。
姐姐痛苦的样子和原因。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
姐姐的两个“再也没有”。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首先废除缠足陋习。
课后我们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复述留得时间太短,仅有个别学生参与复述,而且复述时学生不能脱离课本,几乎是背诵出来的。经研讨我们认为,学生的复述必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要有阅读教学的指导,更要紧抓双基教育。
于是,我们又开始就如何在课堂上能完成复述任务进行讨论,结果是从课文的重点段,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入手,简化阅读程序,把体现事情发展顺序的词语用板书的形式表述出来,并留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复述。
紧接着我组又有两位老师进行了试讲。复述有了一定的进展,对于文中的叙述部分个别学生有一定突破,可孙中山和妈妈对话的部分还有背诵的现象,使复述指导出现了新的问题。多亏有李老师一路的引导,李老师指出复述指导上留的时间应该再充裕一些,作为重点研究,可以放在第三课时进行,课前直接把本课的板书写出来,告诉学生复述的概念。可以从一句话开始指导复述,也可以从一段话进行,逐步过渡到一整篇课文的复述。
接着,我们按照李老师指导,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研究出新的指导方案,由第四位老师进行复述指导试讲,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边回忆课文,一边板书词语。之后过渡到复述课文,首先老师告诉学生,复述是语文教学上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它不同于背诵,背诵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和讲述还不一样,讲述是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把复述的概念弄懂之后,接着提出复述要求,学生复述的时间充分了,复述的次数多了,参与面广泛了。但是复述的条理不够清晰;个别学生仍是背书现象。
课后,我们借助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在一起评课找原因:
①板书不够严谨。有的词语是课文中的重点词,有的词语是老师根据课文意思归纳出来的,不成对仗,这样就给学生复述带来了依据上的含混,因此在复述中学生说得有点凌乱;
②在安排复述的梯度上不够科学,先是直接指名复述,没有给学生准备练习复述的时间,学生不敢发言,积极性自然不高; ③指定小组开火车形式按照“缠足前”、“缠足中”、“缠足后”和“结果”的顺序进行复述练习时,冷落了其他组的学生;
④复述评价时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⑤本课的重点段“缠足中”复述有点困难,主要是课文到此故事已经发展到了高潮,人物之间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而学生在复述人物对话时,为了仍然保持人物对话的紧凑,主动调整对话者身份的意识不够。使得表述不太灵活,作为复述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复述课文3、4、5、6四个自然段,孙中山和妈妈的一番对话时。(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地干活吗?”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学生几乎都是在按原文背诵,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缺乏指导技巧,另一方面老师的范述没有跟进。
五、总结复述叙事性课文的一般方法。
我们针对问题制定了改进措施,由第五位老师进行试讲,终于构建出一定的复述指导模式,总结如下:
㈠默读回忆课文内容,完成板书。(板书体现事情发展的重点词,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出本文的顺序,相机板书重点词)
㈡告诉学生复述的概念。(与背诵、讲故事、讲述的区别)
㈢提出要求,结合板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文中的重点词进行复述,
㈣有对话内容,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衔接。
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复述,适时指导并提炼总结出复述方法。
㈥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复述方法进行有效地互评。
六、叙述方法的多灵活性。
通过一学期的复述训练,学生对复述叙事性文本的方法基本掌握,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是指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学生不依靠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复述课文方法。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从外国不法商人那里收缴来的近两万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学完后,学生当堂能把自己对林则学的敬佩之情带到复述中,同时还能把场面描写部分进行补充复述,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颂扬了他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学生复述整篇课文时能在结尾出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色鹿》一课,学生能自编自演,将复述和话本剧融合在一起,不仅声情并茂,还能带上动作多人合作复述,因为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而故事本身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课是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好教材。
这种学生自主复述课文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自我设计复述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话,对学生表达过程中所犯的语言错误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多一些宽容、微笑和赞许。
七、今后研究方向:
①课堂中学生评价和复述所占的时间比;
②创造性的复述以及讲故事与复述的异同,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指导;复述;叙事性;课文;学生;方法
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要求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针对课标要求,我组几位教师在一起分析理解“课标”意图,在第二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进行单独表述,也意味着对阅读内容的指向。一致认为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在第二学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因此,把复述叙事性课文作为一类课型,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确定目标后,我们查找资料搞清复述的概念,复述就是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从阅读教学来说,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复述课文,就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不同于简单地、机械地背诵原文,也不是介绍课文大意。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掌握、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中年级教材叙事性作品特点:
1、引人入胜的故事——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即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作品。
2、令人钦佩的形象——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3、丰富多彩的内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本册的叙事性课文都充满真挚的情感,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和自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的作品应该成为这个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设计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
二、复述课文的基本前提:
第一、熟读文章,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叙述顺序、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二、对文章语言进行口头加工。
第三、要用普通话,做到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内容正确而连贯,语句通顺而简洁。
三、选定课文进行复述方法的探索:
根据以上的分析整理,确定以《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为切入点,开始集体备课。本课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2~6自然段——孙中山与妈妈的对话。
复述故事是本课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根据本课重难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从抓关键词,用重点语句,按事情发展顺序等方面入手,进行一课多构的课堂教学研究。
四、研究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中,复述指导是在课文学习后当堂进行的,教师给学生提出了复述要求和提示语。
1、理清层次。
默读课文,按缠足前、中、后的顺序讲。
2、多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写姐姐勤劳活泼的语句。
姐姐痛苦的样子和原因。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
姐姐的两个“再也没有”。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首先废除缠足陋习。
课后我们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复述留得时间太短,仅有个别学生参与复述,而且复述时学生不能脱离课本,几乎是背诵出来的。经研讨我们认为,学生的复述必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要有阅读教学的指导,更要紧抓双基教育。
于是,我们又开始就如何在课堂上能完成复述任务进行讨论,结果是从课文的重点段,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入手,简化阅读程序,把体现事情发展顺序的词语用板书的形式表述出来,并留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复述。
紧接着我组又有两位老师进行了试讲。复述有了一定的进展,对于文中的叙述部分个别学生有一定突破,可孙中山和妈妈对话的部分还有背诵的现象,使复述指导出现了新的问题。多亏有李老师一路的引导,李老师指出复述指导上留的时间应该再充裕一些,作为重点研究,可以放在第三课时进行,课前直接把本课的板书写出来,告诉学生复述的概念。可以从一句话开始指导复述,也可以从一段话进行,逐步过渡到一整篇课文的复述。
接着,我们按照李老师指导,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研究出新的指导方案,由第四位老师进行复述指导试讲,课堂上引导学生一边回忆课文,一边板书词语。之后过渡到复述课文,首先老师告诉学生,复述是语文教学上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它不同于背诵,背诵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和讲述还不一样,讲述是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把复述的概念弄懂之后,接着提出复述要求,学生复述的时间充分了,复述的次数多了,参与面广泛了。但是复述的条理不够清晰;个别学生仍是背书现象。
课后,我们借助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在一起评课找原因:
①板书不够严谨。有的词语是课文中的重点词,有的词语是老师根据课文意思归纳出来的,不成对仗,这样就给学生复述带来了依据上的含混,因此在复述中学生说得有点凌乱;
②在安排复述的梯度上不够科学,先是直接指名复述,没有给学生准备练习复述的时间,学生不敢发言,积极性自然不高; ③指定小组开火车形式按照“缠足前”、“缠足中”、“缠足后”和“结果”的顺序进行复述练习时,冷落了其他组的学生;
④复述评价时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⑤本课的重点段“缠足中”复述有点困难,主要是课文到此故事已经发展到了高潮,人物之间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而学生在复述人物对话时,为了仍然保持人物对话的紧凑,主动调整对话者身份的意识不够。使得表述不太灵活,作为复述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复述课文3、4、5、6四个自然段,孙中山和妈妈的一番对话时。(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地干活吗?”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学生几乎都是在按原文背诵,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缺乏指导技巧,另一方面老师的范述没有跟进。
五、总结复述叙事性课文的一般方法。
我们针对问题制定了改进措施,由第五位老师进行试讲,终于构建出一定的复述指导模式,总结如下:
㈠默读回忆课文内容,完成板书。(板书体现事情发展的重点词,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出本文的顺序,相机板书重点词)
㈡告诉学生复述的概念。(与背诵、讲故事、讲述的区别)
㈢提出要求,结合板书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文中的重点词进行复述,
㈣有对话内容,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衔接。
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复述,适时指导并提炼总结出复述方法。
㈥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复述方法进行有效地互评。
六、叙述方法的多灵活性。
通过一学期的复述训练,学生对复述叙事性文本的方法基本掌握,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是指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学生不依靠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在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复述课文方法。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从外国不法商人那里收缴来的近两万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学完后,学生当堂能把自己对林则学的敬佩之情带到复述中,同时还能把场面描写部分进行补充复述,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颂扬了他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 学生复述整篇课文时能在结尾出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色鹿》一课,学生能自编自演,将复述和话本剧融合在一起,不仅声情并茂,还能带上动作多人合作复述,因为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而故事本身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课是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好教材。
这种学生自主复述课文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自我设计复述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话,对学生表达过程中所犯的语言错误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多一些宽容、微笑和赞许。
七、今后研究方向:
①课堂中学生评价和复述所占的时间比;
②创造性的复述以及讲故事与复述的异同,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