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交流碰撞的文化平台和话语空间,它倡导“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它以“求真”为目的探究、解决前沿且复杂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学术价值;它是实现“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并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進步为终极目标。
求实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学术领域就是求实的学风。社会主义中国的实事求是精神是毛泽东确立的,邓小平将之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从客观实际中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建构的启蒙者、学术思想的传承者,是“科学精神的守护者和探索精神的实践者”,是学术作品面向读者前的最后一道求真求实的防线,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操守。
学术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
学术制度的缺陷
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但目前的学术管理体系和量化的评价体系是其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以行政权力主导学术权力的现状、具有偶然性的评价依据,加速了学术赝品的大量生成。在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成为业绩考核、评定职称、上岗晋级、课题申报、博硕导资格的获得、博硕士毕业的硬性衡量指标,促使学者改变以往踏实的、“探索真理”的学术理念而盲目追求文章的数量,并最终演变为功利学术的奴隶。学术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利益的滋生,造成了“全民学术”的现象;而学术期刊功能的异化,导致学术生态环境的進一步恶化。
学术不端现象愈演愈烈
学术不端是对科学共同体所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的违反和背离。伴随着“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广泛使用,学术不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学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正是由于学术自身的科学性要求学者具有实事求是精神,恪守学术规范,才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但从当前的学术期刊中,却反映出了许多不规范甚至失范的地方。学者顾海良曾列举12种失范现象: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低水平重复、隐匿源流、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自我包装、沽名钓誉、跑奖要奖、学术成果的“老板化”、“主编”制等。学术造假影响着我国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导致原创性的学术精品越来越少,出现了一些伪问题和假学术,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的同时也挫伤了严谨治学者的学术研究积极性。有学者认为学术不端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植被被荒漠化的征兆”。
以求实精神构建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
编辑应该具备求实精神
编辑是学术作品的“把关人”,是学术腐败最终得以形成的必经之路。首先,编辑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个性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对作品的选择、把握。著名学者张西山认为:比起其他责任而言,编辑应该更负有学术责任。编辑的学术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性质和方向。编辑应该具备学术鉴别能力,并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来审视和判断各种学术热点、难点、疑点以及各种学术定论。因此,编辑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及宽阔的学术视野。其次,编辑更应该具备学术的求实精神,即公允的、非功利性的态度以及客观准确的研究方法、科学判断是非的能力,以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建立严格规范的审稿制度的基础上,以学术水平决定文章是否采用,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影响,抵制权力学术,为作者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再次,部分学术期刊受转载和评估等因素的影响,抑或想保住或登上“核心期刊”的位置以获取经济利益,要求作者引用自己刊物发表的文章做参考文献来提高刊物的引用率。学术期刊编辑在功利下偏离了学术的正常轨道,因而无法保证学术的公正与真实。学术编辑应该本着遵守职业道德、恪守文化本位、维系学术良知的原则,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务实的学术对话,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学术期刊的学术客观真实性影响着学术人学术活动的风气,它支撑着学界的学术小环境進而决定社会的学术大环境。首先,学术期刊体现一个国家的学术精神风貌,代表着国家的学术“权威性”,承担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任。学术的强弱影响国家的兴衰,“学术正,天下乱,犹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学术亦乱,而治具且失矣”。其次,学术期刊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它影响甚至决定后继者的学术价值观以及治学的态度。以功利为目的的学术行为,将使学者丧失自主求知的精神,使国家学术之路越走越窄。再次,“集体无意识”的学术不端将会扼杀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学术的生命是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学者应该善于捕捉有意义的问题,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创作出有价值的学术作品。
学术期刊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他人得以学习和借鉴的工具,也是后人启迪思想、進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源泉。它的客观真实性直接影响并决定社会的发展。为了真实的学术成果得以传承,学术期刊编辑应该以“注重期刊社会效应和学术贡献”为终极目的,使学术期刊具有引导社会前進的精神特质,在造福当今社会同时,为后人留下一面可以真实印证学术历史的宝镜。
建构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
改变目前的学术不端现象,不是仅靠学术期刊编辑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恪守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就能够解决的,这与学术期刊所处学术生态环境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学术期刊的学术生态环境是相对于学术期刊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条件,即以学术为中心,对期刊发展、传承、创新起影响作用的因素的总和。它是动态且发展的。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包括:开放的学术交流,卓越的学术人,创新的学术成果,良好的学术声誉等。它们相互适应、共同促進。其中,创新的学术成果是学术期刊学术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最重要的因素。
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革学术体制,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首先,理顺行政资源与学术资源的关系,并逐步将二者加以分离,使学术评价能够真正做到去行政化,还原学术成果科学严谨的本来面目。其次,改变目前的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以发表文章的多少来衡量学术成果的现状,使学术人能在健康平和的学术环境中,以尊重科学的态度進行学术创作。
第二,重塑学术人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
在去除外部行政及评价体系干扰之后,可以正确引导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使其能够以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生产出可以体现原创性、真实性的学术成果,重新找回学者学术研究的自信与尊严,使学术研究在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坦途上一往直前。
第三,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加强与国际学术接轨的進程,以扩大学者的学术视野。首先,学者应该阅读各类国际前沿学术期刊,了解国际已有的理论成果及学科的研究進程,掌握更多更新的学术资源并将其充分合理应用,避免闭门造车。其次,鼓励学者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真正实现学术与国际接轨。
第四,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学术道德教育,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承担建构良性学术生态环境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尊重学术事实、维护学术尊严。
结语
学术期刊应该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发他人之未发,言他人之未言,预测学术走向,激发学术创新。当今社会重新建构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学术人的共同努力,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武气概去维护学术期刊的真实性、科学性,使学术求实精神成为可能,为营建健康的学术氛围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走能够赢得国内外学者尊重的求实之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
求实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表现在学术领域就是求实的学风。社会主义中国的实事求是精神是毛泽东确立的,邓小平将之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从客观实际中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建构的启蒙者、学术思想的传承者,是“科学精神的守护者和探索精神的实践者”,是学术作品面向读者前的最后一道求真求实的防线,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操守。
学术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
学术制度的缺陷
学术不端现象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但目前的学术管理体系和量化的评价体系是其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以行政权力主导学术权力的现状、具有偶然性的评价依据,加速了学术赝品的大量生成。在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成为业绩考核、评定职称、上岗晋级、课题申报、博硕导资格的获得、博硕士毕业的硬性衡量指标,促使学者改变以往踏实的、“探索真理”的学术理念而盲目追求文章的数量,并最终演变为功利学术的奴隶。学术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利益的滋生,造成了“全民学术”的现象;而学术期刊功能的异化,导致学术生态环境的進一步恶化。
学术不端现象愈演愈烈
学术不端是对科学共同体所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研究伦理的违反和背离。伴随着“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广泛使用,学术不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学术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中,正是由于学术自身的科学性要求学者具有实事求是精神,恪守学术规范,才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现代化生活,但从当前的学术期刊中,却反映出了许多不规范甚至失范的地方。学者顾海良曾列举12种失范现象: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低水平重复、隐匿源流、抄袭剽窃、一稿多投、自我包装、沽名钓誉、跑奖要奖、学术成果的“老板化”、“主编”制等。学术造假影响着我国学术水平和学术声誉,导致原创性的学术精品越来越少,出现了一些伪问题和假学术,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的同时也挫伤了严谨治学者的学术研究积极性。有学者认为学术不端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植被被荒漠化的征兆”。
以求实精神构建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
编辑应该具备求实精神
编辑是学术作品的“把关人”,是学术腐败最终得以形成的必经之路。首先,编辑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个性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对作品的选择、把握。著名学者张西山认为:比起其他责任而言,编辑应该更负有学术责任。编辑的学术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性质和方向。编辑应该具备学术鉴别能力,并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来审视和判断各种学术热点、难点、疑点以及各种学术定论。因此,编辑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及宽阔的学术视野。其次,编辑更应该具备学术的求实精神,即公允的、非功利性的态度以及客观准确的研究方法、科学判断是非的能力,以确保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建立严格规范的审稿制度的基础上,以学术水平决定文章是否采用,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影响,抵制权力学术,为作者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再次,部分学术期刊受转载和评估等因素的影响,抑或想保住或登上“核心期刊”的位置以获取经济利益,要求作者引用自己刊物发表的文章做参考文献来提高刊物的引用率。学术期刊编辑在功利下偏离了学术的正常轨道,因而无法保证学术的公正与真实。学术编辑应该本着遵守职业道德、恪守文化本位、维系学术良知的原则,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务实的学术对话,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学术期刊的学术客观真实性影响着学术人学术活动的风气,它支撑着学界的学术小环境進而决定社会的学术大环境。首先,学术期刊体现一个国家的学术精神风貌,代表着国家的学术“权威性”,承担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任。学术的强弱影响国家的兴衰,“学术正,天下乱,犹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学术亦乱,而治具且失矣”。其次,学术期刊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它影响甚至决定后继者的学术价值观以及治学的态度。以功利为目的的学术行为,将使学者丧失自主求知的精神,使国家学术之路越走越窄。再次,“集体无意识”的学术不端将会扼杀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学术的生命是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学者应该善于捕捉有意义的问题,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创作出有价值的学术作品。
学术期刊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他人得以学习和借鉴的工具,也是后人启迪思想、進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源泉。它的客观真实性直接影响并决定社会的发展。为了真实的学术成果得以传承,学术期刊编辑应该以“注重期刊社会效应和学术贡献”为终极目的,使学术期刊具有引导社会前進的精神特质,在造福当今社会同时,为后人留下一面可以真实印证学术历史的宝镜。
建构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
改变目前的学术不端现象,不是仅靠学术期刊编辑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恪守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就能够解决的,这与学术期刊所处学术生态环境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学术期刊的学术生态环境是相对于学术期刊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条件,即以学术为中心,对期刊发展、传承、创新起影响作用的因素的总和。它是动态且发展的。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包括:开放的学术交流,卓越的学术人,创新的学术成果,良好的学术声誉等。它们相互适应、共同促進。其中,创新的学术成果是学术期刊学术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最重要的因素。
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革学术体制,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科学成果评价体系。首先,理顺行政资源与学术资源的关系,并逐步将二者加以分离,使学术评价能够真正做到去行政化,还原学术成果科学严谨的本来面目。其次,改变目前的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以发表文章的多少来衡量学术成果的现状,使学术人能在健康平和的学术环境中,以尊重科学的态度進行学术创作。
第二,重塑学术人的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
在去除外部行政及评价体系干扰之后,可以正确引导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使其能够以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生产出可以体现原创性、真实性的学术成果,重新找回学者学术研究的自信与尊严,使学术研究在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坦途上一往直前。
第三,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加强与国际学术接轨的進程,以扩大学者的学术视野。首先,学者应该阅读各类国际前沿学术期刊,了解国际已有的理论成果及学科的研究進程,掌握更多更新的学术资源并将其充分合理应用,避免闭门造车。其次,鼓励学者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真正实现学术与国际接轨。
第四,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学术道德教育,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承担建构良性学术生态环境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尊重学术事实、维护学术尊严。
结语
学术期刊应该是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发他人之未发,言他人之未言,预测学术走向,激发学术创新。当今社会重新建构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学术人的共同努力,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武气概去维护学术期刊的真实性、科学性,使学术求实精神成为可能,为营建健康的学术氛围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走能够赢得国内外学者尊重的求实之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