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精神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少有人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不朽而得以让人们永记,而孔子历经千年,仍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楷模,士人们敬佩他,在士人们患难时,孔子便如一盏灯塔照亮漫漫前路。司马迁就是这样的士人。在《史记》中,孔子作为一个未被封王的“素王”位列世家。司马迁以颇多的笔墨书写孔子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佩。而孔子的精神也从字里行间展现了出来。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孔子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不曾改变,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的理想。《史记》记述处于孩童时期的孔子“常陈俎豆,设仪容”,说明儿时的孔子就对“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卓越的政治才能——孔子社会理想的表达
  孔子的社会理想不是空谈,他将这样的理想转化为他的行动。他的政治才能,是对他崇高的社会理想的一种表达。
  1、“夹谷之会”时卓越的外交才能
  在夹谷之会时,孔子大义凛然,临危不惧,面对齐国君臣的轻视,孔子坚守原则,步步紧逼,最终让齐国君臣羞愧,让他们佩服孔子的“君子风范”,这也体现出了孔子卓越的外交手段和策略。
  孔子面对齐国“夷狄之道”时,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以“君子之道”应对,致使齐国君臣羞愧,归还了侵鲁之地,这充分展现了孔子卓越的外交才能,也体现了孔子的君子之气。
  2、内政举措:“堕三都”
  “堕三都”是孔子的内政措施。孔子提出毁掉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个人割据的城池。孔子提出堕毁三都,这是一种抑制大臣的做法,虽然“堕三都”的努力失败了,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到孔子的政治才能。
  3、问政:孔子政治才能的体现
  在《孔子世家》中,有许多孔子和王公大臣论政和议政的记载,如“景公问政”、“叶公问政”、“鲁哀公问政”、“季康子问政”等。在这些孔子谈论政事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政治的看法以及他的态度。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
  孟釐子对孔子的评价说,“吴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1]《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生的总结可以看出,孔子在践行自己政治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不为所用。这是贯穿孔子一生的悲剧,也是司马迁与孔子相似之处,因此司马迁灌注了许多情感在《孔子世家》中。
  孔子一生不遇。他辗转多个国家都没能被重用,“困于陈蔡”、“围于卫郑”,他一生受了很多苦难。他的政治主张没人能理解,他的理想也没有被人理解。比如司马迁曾通过荷蒉者来表现孔子无人理解的现实状态。
  并且,司马迁曾以夫子之口的形式来表现孔子的这种遭际,即“莫我知夫”,这是孔子最悲情的自白,这也是孔子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如此,孔子还是积极的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这些挫折并没有将他击倒,司马迁通过《孔子世家》充分展现了孔子的一生,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孔的思想和言论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孔子虽然遭际坎坷,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没有放弃他的品格,没有放弃他的坚持。孔子希望可以逃离现实的社会,而遵从自己心灵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没能如他所愿。司马迁怀着敬佩之情记述了孔子的这一切,他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孔子”。他同情孔子,理解孔子,并且,在描述孔子坎坷的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给予了多感情。并且,孔子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一直感染着他,让他有了发愤著书的动力,是孔子的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他,让他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能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这就是孔子精神的伟大力量,能够指引着世人,成为知识分子向前的伟大动力。
  三、学道不倦、诲人不厌
  1、学而有道
  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在齐国向齐太师学习音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2]孔子学习鼓琴,得其曲,再得其数,再得其志,再得其为人,令师襄子感慨道:“师盖文王操也。”[3]孔子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不仅学习知识,还向周围的人学习。因此受到弟子颜渊的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是很博学的人,为人感叹“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4]
  2、发愤著书
  孔子一生不遇,在他的晚年他把精力都放在著书上,这一点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熟知古代的典章,还对文献进行了整理,著书立言,正是孔子的这一精神激励司马迁,在他收到人生最大的挫折时,能坚持下去,写作了《史记》。
  3、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热心教育,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为我国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讲学游说的风气,打破了官学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先例,使普通的人也拥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司马迁在写孔子的记传时,倾注了许多佩服之情,孔子孜孜不倦地学道精神,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影响着司马迁,也影响着数千年来的世人。这是《孔子世家》给我们启示,是孔子历经千年仍被人尊崇的原因。
  注释:
  [1]《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10页
  [2]《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12页
  [3]《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23页
  [4]《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36页
其他文献
【摘要】:贾柯章导演拍摄的电影《山河故人》自2015年10月上映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们分别从后殖民,符号审美特征以及叙事空间等角度进行了解析。但《山河故人》中的恋母情结却无人涉及。本文拟探讨影片中主人公张道乐的恋母情结。  【关键词】:恋母情结;《山河故人》;张道乐  一 母爱的缺失  恋母情结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因即是在幼儿或儿童成长期母爱的缺失。幼年时母爱的缺失会导致成年后对母爱怀有强烈的渴
期刊
【摘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在各类新媒体终端和户外大屏发布传播。该作品将历史照片讲述与高科技三维特效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用精致厚重的画面及饱含深情的讲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文章通过对该可视化作品的创新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融媒视域下新闻报道创新的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融媒视域;新闻报道;《红色气质》  作为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工程建筑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其发展与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质量和建筑寿命,同时也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等。因此,通过一定的工程实例说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必要的。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期刊
【摘要】:流浪人员生活在社会的底端,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在街上乞求路人的施舍。  【关键词】:乞丐;乞讨  “帮帮我,姐姐。”一个小乞丐紧紧抓住了我的小腿,带着哭腔喊着。我低下头,一张美丽的小脸蛋映入我的眼帘。但是,脏乱的头发和破旧的衣裳却掩饰了她的美丽。“给我点钱吧,姐姐。”我蹲下身,拿出几个硬币,轻轻放在她那破旧的铝制碗中,硬币与铝制碗的碰撞,发出了“叮当”的清脆声响……伴随着这声响,她笑了,露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杰梅卡·金凯德的《我母亲的自传》被公认为她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该小说是年逾七旬的黑人后裔雪拉对自己一生痛苦经历的回顾,凝聚了后殖民时代生活在多米尼克岛国的加勒比民族刻骨铭心的创伤记忆。本文试图以创伤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女主人公雪拉遭受的创伤以及她的反抗,昭示了加勒比民族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我母亲的自传》;雪拉;创伤  一、引言  19世纪70年代,“创伤”的病理
期刊
【摘要】:介绍了预处理+UASB+MBR+NF+RO工艺处理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参数及运行情况。运行数据表明,该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的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且有较高的稳定性。处理后出水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要求》(GB/T 19923-2005)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超滤;纳滤;反渗透  引言  中国的原生生活垃圾的典型特点是厨余物含量高、含水率高、有机
期刊
【摘要】:《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在18世纪的法国巴黎,一个臭气熏天的时代,一个嗅觉异常的天才人物谋杀少女萃取体香的故事。小说从气味和嗅觉角度入手,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嗅觉角度将一个离奇荒诞的谋杀讲述得充满浪漫、诱惑和神秘色彩。这种独特的嗅觉魅力不仅表现社会风气和自然气息上面,还更深刻的体现在主人公的气味世界里。本文试图从小叙事说中的嗅觉书写研究对象,从嗅觉感官的角度和嗅觉背后的
期刊
【摘要】:刚刚走进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当然,许多人都会面临迷茫,因此,希望借助此次访谈,能够为大一新生提供一些方向。祝愿度过美好的四年生活。  【关键词】:大学;选择;建议  访谈人:邵晓洁 联系电话:XXX  访谈对象:陈学姐 联系电话:XXX  以下是正文部分:  Part1:访谈内容  Q1:你当初选择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后悔?  A1:怎么说呢,也
期刊
【摘要】:简·奥斯汀的作品通过绅士太太们日常的社交宴饮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各种讽刺手法穿插运用,创作出幽默十足的轻喜剧。本文将通过达西、韦翰、柯林斯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剖析,拟探讨在讽刺艺术视角下奥斯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奥斯汀对讽刺艺术的运用及其数百年来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达西;韦翰;讽刺艺术;人物形象  谈及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创作时,Virginia W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世界文学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1996年,她发表了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晚年代表作《又来了,爱情》。这本书通过不同时期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来体现了她对有色女性及老年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这篇文章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又来了,爱情》,帮助读者加深对《又来了,爱情》以及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生态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