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少有人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不朽而得以让人们永记,而孔子历经千年,仍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成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楷模,士人们敬佩他,在士人们患难时,孔子便如一盏灯塔照亮漫漫前路。司马迁就是这样的士人。在《史记》中,孔子作为一个未被封王的“素王”位列世家。司马迁以颇多的笔墨书写孔子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佩。而孔子的精神也从字里行间展现了出来。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孔子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不曾改变,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的理想。《史记》记述处于孩童时期的孔子“常陈俎豆,设仪容”,说明儿时的孔子就对“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卓越的政治才能——孔子社会理想的表达
孔子的社会理想不是空谈,他将这样的理想转化为他的行动。他的政治才能,是对他崇高的社会理想的一种表达。
1、“夹谷之会”时卓越的外交才能
在夹谷之会时,孔子大义凛然,临危不惧,面对齐国君臣的轻视,孔子坚守原则,步步紧逼,最终让齐国君臣羞愧,让他们佩服孔子的“君子风范”,这也体现出了孔子卓越的外交手段和策略。
孔子面对齐国“夷狄之道”时,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以“君子之道”应对,致使齐国君臣羞愧,归还了侵鲁之地,这充分展现了孔子卓越的外交才能,也体现了孔子的君子之气。
2、内政举措:“堕三都”
“堕三都”是孔子的内政措施。孔子提出毁掉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个人割据的城池。孔子提出堕毁三都,这是一种抑制大臣的做法,虽然“堕三都”的努力失败了,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到孔子的政治才能。
3、问政:孔子政治才能的体现
在《孔子世家》中,有许多孔子和王公大臣论政和议政的记载,如“景公问政”、“叶公问政”、“鲁哀公问政”、“季康子问政”等。在这些孔子谈论政事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政治的看法以及他的态度。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
孟釐子对孔子的评价说,“吴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1]《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生的总结可以看出,孔子在践行自己政治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不为所用。这是贯穿孔子一生的悲剧,也是司马迁与孔子相似之处,因此司马迁灌注了许多情感在《孔子世家》中。
孔子一生不遇。他辗转多个国家都没能被重用,“困于陈蔡”、“围于卫郑”,他一生受了很多苦难。他的政治主张没人能理解,他的理想也没有被人理解。比如司马迁曾通过荷蒉者来表现孔子无人理解的现实状态。
并且,司马迁曾以夫子之口的形式来表现孔子的这种遭际,即“莫我知夫”,这是孔子最悲情的自白,这也是孔子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如此,孔子还是积极的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这些挫折并没有将他击倒,司马迁通过《孔子世家》充分展现了孔子的一生,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孔的思想和言论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孔子虽然遭际坎坷,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没有放弃他的品格,没有放弃他的坚持。孔子希望可以逃离现实的社会,而遵从自己心灵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没能如他所愿。司马迁怀着敬佩之情记述了孔子的这一切,他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孔子”。他同情孔子,理解孔子,并且,在描述孔子坎坷的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给予了多感情。并且,孔子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一直感染着他,让他有了发愤著书的动力,是孔子的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他,让他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能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这就是孔子精神的伟大力量,能够指引着世人,成为知识分子向前的伟大动力。
三、学道不倦、诲人不厌
1、学而有道
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在齐国向齐太师学习音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2]孔子学习鼓琴,得其曲,再得其数,再得其志,再得其为人,令师襄子感慨道:“师盖文王操也。”[3]孔子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不仅学习知识,还向周围的人学习。因此受到弟子颜渊的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是很博学的人,为人感叹“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4]
2、发愤著书
孔子一生不遇,在他的晚年他把精力都放在著书上,这一点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熟知古代的典章,还对文献进行了整理,著书立言,正是孔子的这一精神激励司马迁,在他收到人生最大的挫折时,能坚持下去,写作了《史记》。
3、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热心教育,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为我国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讲学游说的风气,打破了官学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先例,使普通的人也拥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司马迁在写孔子的记传时,倾注了许多佩服之情,孔子孜孜不倦地学道精神,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影响着司马迁,也影响着数千年来的世人。这是《孔子世家》给我们启示,是孔子历经千年仍被人尊崇的原因。
注释:
[1]《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10页
[2]《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12页
[3]《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23页
[4]《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36页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孔子的理想
孔子的理想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不曾改变,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的理想。《史记》记述处于孩童时期的孔子“常陈俎豆,设仪容”,说明儿时的孔子就对“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卓越的政治才能——孔子社会理想的表达
孔子的社会理想不是空谈,他将这样的理想转化为他的行动。他的政治才能,是对他崇高的社会理想的一种表达。
1、“夹谷之会”时卓越的外交才能
在夹谷之会时,孔子大义凛然,临危不惧,面对齐国君臣的轻视,孔子坚守原则,步步紧逼,最终让齐国君臣羞愧,让他们佩服孔子的“君子风范”,这也体现出了孔子卓越的外交手段和策略。
孔子面对齐国“夷狄之道”时,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以“君子之道”应对,致使齐国君臣羞愧,归还了侵鲁之地,这充分展现了孔子卓越的外交才能,也体现了孔子的君子之气。
2、内政举措:“堕三都”
“堕三都”是孔子的内政措施。孔子提出毁掉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个人割据的城池。孔子提出堕毁三都,这是一种抑制大臣的做法,虽然“堕三都”的努力失败了,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到孔子的政治才能。
3、问政:孔子政治才能的体现
在《孔子世家》中,有许多孔子和王公大臣论政和议政的记载,如“景公问政”、“叶公问政”、“鲁哀公问政”、“季康子问政”等。在这些孔子谈论政事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政治的看法以及他的态度。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
孟釐子对孔子的评价说,“吴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1]《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一生的总结可以看出,孔子在践行自己政治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不为所用。这是贯穿孔子一生的悲剧,也是司马迁与孔子相似之处,因此司马迁灌注了许多情感在《孔子世家》中。
孔子一生不遇。他辗转多个国家都没能被重用,“困于陈蔡”、“围于卫郑”,他一生受了很多苦难。他的政治主张没人能理解,他的理想也没有被人理解。比如司马迁曾通过荷蒉者来表现孔子无人理解的现实状态。
并且,司马迁曾以夫子之口的形式来表现孔子的这种遭际,即“莫我知夫”,这是孔子最悲情的自白,这也是孔子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如此,孔子还是积极的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这些挫折并没有将他击倒,司马迁通过《孔子世家》充分展现了孔子的一生,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孔的思想和言论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孔子虽然遭际坎坷,但却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没有放弃他的品格,没有放弃他的坚持。孔子希望可以逃离现实的社会,而遵从自己心灵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没能如他所愿。司马迁怀着敬佩之情记述了孔子的这一切,他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孔子”。他同情孔子,理解孔子,并且,在描述孔子坎坷的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给予了多感情。并且,孔子的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一直感染着他,让他有了发愤著书的动力,是孔子的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他,让他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能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这就是孔子精神的伟大力量,能够指引着世人,成为知识分子向前的伟大动力。
三、学道不倦、诲人不厌
1、学而有道
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在齐国向齐太师学习音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2]孔子学习鼓琴,得其曲,再得其数,再得其志,再得其为人,令师襄子感慨道:“师盖文王操也。”[3]孔子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不仅学习知识,还向周围的人学习。因此受到弟子颜渊的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是很博学的人,为人感叹“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4]
2、发愤著书
孔子一生不遇,在他的晚年他把精力都放在著书上,这一点对司马迁的影响最大。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熟知古代的典章,还对文献进行了整理,著书立言,正是孔子的这一精神激励司马迁,在他收到人生最大的挫折时,能坚持下去,写作了《史记》。
3、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热心教育,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为我国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讲学游说的风气,打破了官学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先例,使普通的人也拥有了读书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司马迁在写孔子的记传时,倾注了许多佩服之情,孔子孜孜不倦地学道精神,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影响着司马迁,也影响着数千年来的世人。这是《孔子世家》给我们启示,是孔子历经千年仍被人尊崇的原因。
注释:
[1]《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10页
[2]《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12页
[3]《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23页
[4]《史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三卷第17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