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依次探讨汉赋神话世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有助于全面地让读者了解汉赋神话世界的基本知识,形成对汉赋较为直接与简单的认识,继而深入研究汉赋中的神话世界。
关健词:汉赋 神话世界 内容 背景 影响
汉赋中的神话世界的文学现象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政治角度而言,为维护大一统的帝国而采取“神道设教”统治是其产生的政治基础;从文化角度而言,汉文化对楚文化的继承是其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从信仰的角度而言,汉代社会成员普遍怀有神话信仰;从社会风气而言,尚奇博物的风气对神话世界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汉赋神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繁荣,从而营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全汉赋》中共有305篇赋,除去仅有篇目的31篇外,还有274篇赋。涉及神话的赋作约有120篇左右,占到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二。汉赋中的神话主要为“神、仙和英雄的诞生及其事迹”。
一.神
汉赋中所描写的“神”,为“引出万物者”,他们或是自混沌而诞生,或是因不朽之功绩而飞升,最终成为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永恒存在的帝王和主宰。其代表人物是禹。
禹是汉赋中出现最多的神话人物,大约为22次。《山海经》、《诗经》、《左传》、《楚辞》等作品都对禹有所提及,尤为著名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山海经》中记载更为详细:“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天下。”这里鲧和禹治水的方法,是依靠强大的“帝“的息壤,通过湮的方法来战胜洪水。《孟子·滕文公下》载曰:“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大禹治水的方法由湮填到疏导,其本质是一种神话历史化的过程,拥有无上神力和神物息壤的“帝”退出了叙述之中,而平凡个体的力量得到了增强,禹由此一举奠定了其圣王的地位。汉赋作家描绘“禹”的形象,既包含着对帝王的歌颂,也带有讽谏警示作用。前者如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后者如扬雄《河东赋》:“勤大禹于龙门,洒沈灾于溪渎兮,播九河于东濒。”以大禹之辛劳,来警示君王:“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
二.仙
汉赋中所描写的“仙”,为生活在人间隐居的长生不死之人。他们没有神般的无穷法力,却极具才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缥缈的仙境中。代表人物是松乔。
“松乔”是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的合称。《列仙传》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班婕妤《捣素赋》中称“周王调笙以象吟”。由此可见,王子乔是位擅长音乐的仙人,赤松子是位掌管雨的仙人。扬雄《太玄赋》曰:“揖松乔与华岳”,表达欲要前往华山去拜访仙人的愿望。桓谭《仙赋》曰:“先置华阴集灵宫,宫在华山下,武帝所造,欲以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表现出热衷求仙问道的汉武帝为仙人松乔建造宫殿,从而满足其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愿望。
三.英雄
汉赋中所描写的“英雄”,指真实存在过的具有超人才能的人。他们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展示了人的高贵与尊严。代表人物有周文王。
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其当政时期,天下所归,百姓所亲,为清明治世。周文王作为周代礼仪制度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孔子格外的赞誉,称其为“三代之英”。扬雄《羽猎赋》:“文王囿百里,民以为尚小,齐宣王囿四十里,民以为大,裕民之与夺民也。”扬雄以文王、齐宣王相比,从而劝诫君王,节用而爱民。此外,相传周文王还是《周易》的作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载曰:“文王拘而演周易”,扬雄《解难》中也有相关叙述:“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当人们产生困惑的时候,总希望文王能够通过《周易》来给自己指点迷津,张衡《思玄赋》:“心犹与而狐疑兮,即岐阯而摅情。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文王《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之一,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华文化的基质。
汉赋中的神话世界为研究汉代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汉赋中的神话世界虽然描绘的是想象的空间,但其构建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借鉴和模仿。汉赋神话世界所构筑起的宏大的格局,其内容实质上反映了汉代服饰、宴会、娱乐、祭祀等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
汉赋中的神仙世界为研究汉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汉赋神话世界的研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汉代人民的宇宙和宗教观念,体会到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汉赋中的神话世界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其叙事时的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对汉代文学描写人物、塑造形象都产生了促进作用,形成了汉代浓郁的浪漫主义文风。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养料。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680页。
2.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60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关健词:汉赋 神话世界 内容 背景 影响
汉赋中的神话世界的文学现象的产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政治角度而言,为维护大一统的帝国而采取“神道设教”统治是其产生的政治基础;从文化角度而言,汉文化对楚文化的继承是其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从信仰的角度而言,汉代社会成员普遍怀有神话信仰;从社会风气而言,尚奇博物的风气对神话世界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汉赋神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繁荣,从而营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全汉赋》中共有305篇赋,除去仅有篇目的31篇外,还有274篇赋。涉及神话的赋作约有120篇左右,占到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二。汉赋中的神话主要为“神、仙和英雄的诞生及其事迹”。
一.神
汉赋中所描写的“神”,为“引出万物者”,他们或是自混沌而诞生,或是因不朽之功绩而飞升,最终成为神通广大、无所不知、永恒存在的帝王和主宰。其代表人物是禹。
禹是汉赋中出现最多的神话人物,大约为22次。《山海经》、《诗经》、《左传》、《楚辞》等作品都对禹有所提及,尤为著名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长发》:“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山海经》中记载更为详细:“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天下。”这里鲧和禹治水的方法,是依靠强大的“帝“的息壤,通过湮的方法来战胜洪水。《孟子·滕文公下》载曰:“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大禹治水的方法由湮填到疏导,其本质是一种神话历史化的过程,拥有无上神力和神物息壤的“帝”退出了叙述之中,而平凡个体的力量得到了增强,禹由此一举奠定了其圣王的地位。汉赋作家描绘“禹”的形象,既包含着对帝王的歌颂,也带有讽谏警示作用。前者如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后者如扬雄《河东赋》:“勤大禹于龙门,洒沈灾于溪渎兮,播九河于东濒。”以大禹之辛劳,来警示君王:“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
二.仙
汉赋中所描写的“仙”,为生活在人间隐居的长生不死之人。他们没有神般的无穷法力,却极具才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缥缈的仙境中。代表人物是松乔。
“松乔”是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的合称。《列仙传》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班婕妤《捣素赋》中称“周王调笙以象吟”。由此可见,王子乔是位擅长音乐的仙人,赤松子是位掌管雨的仙人。扬雄《太玄赋》曰:“揖松乔与华岳”,表达欲要前往华山去拜访仙人的愿望。桓谭《仙赋》曰:“先置华阴集灵宫,宫在华山下,武帝所造,欲以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表现出热衷求仙问道的汉武帝为仙人松乔建造宫殿,从而满足其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愿望。
三.英雄
汉赋中所描写的“英雄”,指真实存在过的具有超人才能的人。他们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成就了伟大的功业,展示了人的高贵与尊严。代表人物有周文王。
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其当政时期,天下所归,百姓所亲,为清明治世。周文王作为周代礼仪制度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孔子格外的赞誉,称其为“三代之英”。扬雄《羽猎赋》:“文王囿百里,民以为尚小,齐宣王囿四十里,民以为大,裕民之与夺民也。”扬雄以文王、齐宣王相比,从而劝诫君王,节用而爱民。此外,相传周文王还是《周易》的作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载曰:“文王拘而演周易”,扬雄《解难》中也有相关叙述:“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当人们产生困惑的时候,总希望文王能够通过《周易》来给自己指点迷津,张衡《思玄赋》:“心犹与而狐疑兮,即岐阯而摅情。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文王《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之一,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华文化的基质。
汉赋中的神话世界为研究汉代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汉赋中的神话世界虽然描绘的是想象的空间,但其构建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借鉴和模仿。汉赋神话世界所构筑起的宏大的格局,其内容实质上反映了汉代服饰、宴会、娱乐、祭祀等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
汉赋中的神仙世界为研究汉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依据。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汉赋神话世界的研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汉代人民的宇宙和宗教观念,体会到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汉赋中的神话世界继承和发扬了先秦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其叙事时的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对汉代文学描写人物、塑造形象都产生了促进作用,形成了汉代浓郁的浪漫主义文风。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养料。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680页。
2.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60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