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阐释了人格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及其构成部分。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和心理问题无法正确调节做出了对认识本我、把握自我和合理发展超我三个标准的培育。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构建 培育
一、人格结构理论及其组成
人格结构就是指个体在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多种特质的统合性人格整体,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提出心理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直至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中认为整体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这是对早期提出的心理结构说的修正与发展。人格结构说既融入了心理结构说的思想,又强调了心理动力。
(一)本我
本我追求生物本能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我的活动,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它要求毫无掩盖、约束的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本我就是“”原我”是根源于原始欲望的本能。本我在发挥其功能时通常主动追求快乐而刻意回避苦痛。只有在快乐最大化时本我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本我具有最原始冲动的特性: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总而言之,本我是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自私的。
(二)自我
自我常指弗洛伊德于1923年所下的新定义,即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两者内化了的心理代表。它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是遵循的现实原则的活动,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由后天学习获得的特殊的发展、自我才会感知外界的刺激,了解周围的环境,以及存储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会具备应对现实的功能。自我的这一功能,它是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弗洛伊德称它为自我本能,它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自我可以按照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需求。
(三)超我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此外,个体被非黑即白,全或无的判断所束缚并且追求完美。严格的超我表现为对诸如好、坏、评判、判决等字眼的过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够通情达理和灵活而有弹性。例如:人们也许能够忘记自己或者别人的错,如果是出于意外事故或处于严重压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将学会这些重要的区别并且学会不仅是以全或无,对或错,黑与白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二、人格构建理论与健全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源于自我,是一个人从小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结果;在这种成长过程中,这个人从依赖父母到逐步吸收父母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并将其联系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内化成为自己内心世界的道德准则,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人生观。这种三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依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成人生目标。并且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个系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到作用、相互融合的状态。所以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处在这三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之中。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学术过程中容易造成学习偏差、对网络资源依赖性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以及对所处理事情的拖延性;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家长、父母、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追求高分和名次,没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进行充分培养,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厌学,找不到人生方向。大量调查和报道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人格健全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 认识本我,重视本我,正确引导本我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本我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首先,大学生应该要充分认识本我,本我代表了人的最原始欲望和本能,是人格中最难控制而又是最需要控制的部分,本我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思想和理智的影响,如果人的思想和理智在本我中占很大比重时,本我会失去调控从而向病态发展。其次,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本我是人格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自我、超我相互作用的,无法消除和否认。消除和否认本我相当于消除了人格中最基础最原始的部分,是不完整的人格,也消除了人的生物本能和生存生活的乐趣。最后,大学生在正确认识本我的基础上应该对本我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可以使本我、自我和超我协调发展。合理引导本我,既不忽视本我也不太过重视本我,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结构,遵循自己内心快乐的同时内心也需要有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和对社会文明的遵守。
(二)把握自我,实现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是自觉的能动心理活动的主要代表,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自我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其自身就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仅能够调节好内部的平衡也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这两方面的认识,一是对自己的认识;二是对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具体情境的认识。大学生只有认清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掘自己的优势,努力弥补自己的劣势,为自己定下人生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内心平衡。尤其是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自我受到激烈冲击的情况下,加强对“三观”的教育,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育不仅有利于自我掌控全局而且还能使大学生获取生存的价值,最終,使人性得到提升,个体要求与社会需求达到和谐一致。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合理的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社会化、理想化的自我,它追求至善至美,用良心和自豪感等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后天教育是超我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头脑中自然生成的,是从无到有,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超我一旦形成,个人就像父母一样,用自我理想与良心严格地观察、评判、监督着自我,用它的奖励(如自豪感)或惩罚(如内疚感)来强迫自我按照它的道德准则行事。如果对超我放任自流,顺从本我,则会危及社会和个人。所以,超我过强,有损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自我理想”过高,从而使自己不断体验到焦虑、自卑和压抑;有些大学生追求至善至美,幻想事事成功,人人称赞,他们极容易苛求自己,自我责备。如果事情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结果,就会造成内心失衡,会有各种轻声想法。这种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就是由于超我过强而造成的。
三、人格构建理论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某一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则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定减弱。本我统治个体,自我和超我的力量便处于弱势,就会导致只追求自身的快乐感受而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容易产生不道德行为;自我统治个体,就会过于实际,缺乏理想与追求;超我统治个体,就会过于道德化、理想化,脱离实际,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任何一系统能量的强弱都会造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导致人格障碍.一个健康的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发展结果。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三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又要让大学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要引到大學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又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凡人”的不足。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洞察与剖析人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构建和谐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5.
【2】吴红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16.
【3】梁洪亮. 关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J]. 法制与社会,2007(5):854.
【4】张斌.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兰州学刊, 2007(s1):25
【5】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16
【6】陈兰萍.试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和谐人格[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构建 培育
一、人格结构理论及其组成
人格结构就是指个体在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包括多种特质的统合性人格整体,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提出心理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直至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中认为整体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这是对早期提出的心理结构说的修正与发展。人格结构说既融入了心理结构说的思想,又强调了心理动力。
(一)本我
本我追求生物本能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我的活动,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它要求毫无掩盖、约束的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由此可以看出,本我就是“”原我”是根源于原始欲望的本能。本我在发挥其功能时通常主动追求快乐而刻意回避苦痛。只有在快乐最大化时本我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本我具有最原始冲动的特性: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总而言之,本我是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自私的。
(二)自我
自我常指弗洛伊德于1923年所下的新定义,即自我代表人格结构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两者内化了的心理代表。它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是遵循的现实原则的活动,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由后天学习获得的特殊的发展、自我才会感知外界的刺激,了解周围的环境,以及存储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会具备应对现实的功能。自我的这一功能,它是基于个体保存的本能。弗洛伊德称它为自我本能,它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自我可以按照现实原则,确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需求。
(三)超我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此外,个体被非黑即白,全或无的判断所束缚并且追求完美。严格的超我表现为对诸如好、坏、评判、判决等字眼的过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够通情达理和灵活而有弹性。例如:人们也许能够忘记自己或者别人的错,如果是出于意外事故或处于严重压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将学会这些重要的区别并且学会不仅是以全或无,对或错,黑与白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二、人格构建理论与健全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源于自我,是一个人从小接受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的结果;在这种成长过程中,这个人从依赖父母到逐步吸收父母的是非观和道德标准,并将其联系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内化成为自己内心世界的道德准则,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人生观。这种三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依父母或者其他人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成人生目标。并且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这三个系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它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到作用、相互融合的状态。所以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处在这三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之中。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学术过程中容易造成学习偏差、对网络资源依赖性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以及对所处理事情的拖延性;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家长、父母、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追求高分和名次,没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进行充分培养,从而导致了许多学生厌学,找不到人生方向。大量调查和报道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人格健全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 认识本我,重视本我,正确引导本我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本我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首先,大学生应该要充分认识本我,本我代表了人的最原始欲望和本能,是人格中最难控制而又是最需要控制的部分,本我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思想和理智的影响,如果人的思想和理智在本我中占很大比重时,本我会失去调控从而向病态发展。其次,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本我是人格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自我、超我相互作用的,无法消除和否认。消除和否认本我相当于消除了人格中最基础最原始的部分,是不完整的人格,也消除了人的生物本能和生存生活的乐趣。最后,大学生在正确认识本我的基础上应该对本我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可以使本我、自我和超我协调发展。合理引导本我,既不忽视本我也不太过重视本我,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结构,遵循自己内心快乐的同时内心也需要有对个人道德的要求和对社会文明的遵守。
(二)把握自我,实现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是自觉的能动心理活动的主要代表,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自我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其自身就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仅能够调节好内部的平衡也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当代大学生应该有这两方面的认识,一是对自己的认识;二是对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具体情境的认识。大学生只有认清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掘自己的优势,努力弥补自己的劣势,为自己定下人生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达到内心平衡。尤其是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自我受到激烈冲击的情况下,加强对“三观”的教育,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育不仅有利于自我掌控全局而且还能使大学生获取生存的价值,最終,使人性得到提升,个体要求与社会需求达到和谐一致。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合理的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社会化、理想化的自我,它追求至善至美,用良心和自豪感等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后天教育是超我形成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头脑中自然生成的,是从无到有,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果。超我一旦形成,个人就像父母一样,用自我理想与良心严格地观察、评判、监督着自我,用它的奖励(如自豪感)或惩罚(如内疚感)来强迫自我按照它的道德准则行事。如果对超我放任自流,顺从本我,则会危及社会和个人。所以,超我过强,有损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自我理想”过高,从而使自己不断体验到焦虑、自卑和压抑;有些大学生追求至善至美,幻想事事成功,人人称赞,他们极容易苛求自己,自我责备。如果事情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结果,就会造成内心失衡,会有各种轻声想法。这种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就是由于超我过强而造成的。
三、人格构建理论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某一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则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定减弱。本我统治个体,自我和超我的力量便处于弱势,就会导致只追求自身的快乐感受而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容易产生不道德行为;自我统治个体,就会过于实际,缺乏理想与追求;超我统治个体,就会过于道德化、理想化,脱离实际,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任何一系统能量的强弱都会造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导致人格障碍.一个健康的人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协调发展结果。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三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又要让大学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要引到大學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又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凡人”的不足。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洞察与剖析人格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构建和谐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5.
【2】吴红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16.
【3】梁洪亮. 关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J]. 法制与社会,2007(5):854.
【4】张斌.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兰州学刊, 2007(s1):25
【5】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16
【6】陈兰萍.试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和谐人格[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