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研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安全绩效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高地铁司机的安全绩效,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以职业倦怠为中介变量的地铁司机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安全绩效模型。利用来自北京地铁、天津地铁以及上海地铁的地铁司机的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工作压力5个维度以及职业倦怠三维度与安全绩效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倦怠在地铁司机工作压力与安全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正相关关系,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职业倦怠与安全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职业倦怠对安全绩效也存在预测作用。
关键词: 地铁司机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安全绩效 结构方程模型(SEM)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为特殊职业人群,其驾驶状态与驾驶效能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安全、轨道交通的输送能力和运输效率,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中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近年来,地铁充分发挥了大容量公共交通优势,地铁全路网日客运量持续攀高,市域骨干交通态势初显。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年初地铁全网每日客运量均在500万人次以上,1月8日的客运量达到了538.91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巨大的客运压力,为方便乘客出行,地铁运营公司采取加开临客、提高行车密度等方式以更好地满足连续性服务的需求,因而导致地铁轮班制作业方式非常复杂,司机工作负荷增加,疲劳感加剧。识别现行轮班制度安排的风险隐患并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轮班制度,既可提高地铁的运输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司机的疲劳程度,进而为实现地铁安全运营以及维护司机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有白班工作时的70%,凌晨2时为容易出现疲劳的时间,凌晨4时左右最为危险。早班和夜班的工作安排都破坏了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也导致司机体温周期发生颠倒。早班司机需要清晨起来作出车前的准备工作,此时体温较低,司机困睡度高,疲劳感强烈;夜班司机退勤后在白天睡眠,睡眠期间体温正处于上升期并维持在高水平状态,破坏了正常人夜间睡眠期与体温低值期同步的关系,睡眠质量低下,甚至在睡眠后疲劳感仍未消退,久而久之,造成司机疲劳累积。
1 轮班制度对于疲劳的影响
轮班工作制的突出问题是疲劳,疲劳不仅会造成司机的驾驶绩效降低,还会威胁司机的身心健康,诱发事故的发生。为有效地防止地铁司机在轮班作业中产生驾驶疲劳,将乘客安全、准时地送达目的地,就需要深入探究轮班制作业对疲劳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安排轮班方式,既可以降低司机的作业疲劳,促进机体的有效恢复,进而提高作业能力,也可以提高司机的工作满意度,减少非正常缺勤。
1.1 作业时域
作业时域的影响实质上是生物节律的影响。生物节律是生物体按照自身特定的时间表运动的规律,具有内源性、固有性和周期性
1.2 作业的持续时间
一般在开始执行驾驶作业的1h内,司机尚未完全进入驾驶状态,驾驶效能不高,发生事故的风险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司机渐入佳境,警觉性较高,因此,应安排司机维持一定时长的驾驶作业,使得其驾驶绩效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最佳驾驶状态后,司机疲劳感加剧,驾驶效能下降,发生事故的风险也逐渐升高。由于驾驶作业要求司机保持持续的注意集中,且作业动作单调,司机室作业环境差,导致司机维系最佳驾驶状态的时间较短,疲劳累积较快,因此,作业周期不宜过长。
1.3 工作间歇
在作业期间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有助于司机缓解疲劳感,及时恢复作业能力。正是由于在作业时穿插了短暂的休息,才使得司机有精力继续进行工作。工作间歇的安排应综合考虑休息的时域、时长以及频率3方面问题;此外,为维系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并保持适宜的血糖水平,应提供足够的进食时间。
1.4 连续两班间的休息
人体只能通过持续的睡眠来减轻以至消除作业期间积累的疲劳,要给轮班司机提供充足的睡眠时间。由于昼夜节律紊乱,加之白天光线、噪声、家务。人体的生物节律是时间的函数,在一天中人体有其固有的最佳工作时间和睡眠时间,在不同的时刻生理机能所表现的活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人体的时间结构决定的。人体体温在凌晨4时许最低,8时许迅速升高,此后上升缓慢,下午人体维持在高体温水平,入夜后下降速度加快。体温下降时,困意会逐渐袭来,体温升高时,人则会从睡眠中醒来。合理的轮班制度应遵循人体的生物节律,将作业时间安排在人体机能活力水平较高的时段。
1.5周期休息
劳动以及社会事务等因素都会干扰睡眠的进行,夜班司机很难在白天获得足够的睡眠,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有效睡眠时间平均缩短2h,因此,要宽放其休息时间。除保证睡眠时间充裕外,两班之间休息周期的时长设定还应考虑通勤时间,并给司机进行个人活动、从事家庭事务留出一定时间余量。睡眠缺失与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并具有积累的倾向,数日累积的睡眠负债导致疲劳的积聚,对司机的驾驶效能和警觉水平造成损伤。英国健康安全局规定有效睡眠时间达到8h不存在睡眠缺失,夜班和早班司机的有效睡眠时间都在8h以下,且睡眠质量差,睡眠缺失严重。连续数日的睡眠不足将会产生迭加效应,对司机的身心健康和地铁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1.6 轮班方向
顺时针轮换使人体节律相位延后,逆时针轮换使人体节律相位超前。人体的生物节律一般以25h为周期循环,一天有24h,受到生物节律延迟的影响,人体适应时间顺差的能力要好于适应时间逆差的能力。顺时针轮换模式遵循人体的生物节律外,同时在班次轮换间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有利于减轻、缓解甚至消除疲劳。
1.7 轮班速度
依据每个班次持续的时间,轮班速度通常分为快速轮班(1~4天)、中速轮班(1~2周)和慢速轮班(3~4周)。欧洲普遍流行快速轮班,美国推崇中速轮班,发展中国家则倾向于慢速轮班。慢速轮班会引起人体节律相位产生偏移,快速轮班与缓慢轮班相比,对生物节律的干扰明显减少,降低睡眠缺失的累积效应,使司机尽可能保持原有生物节律,对轮班作业呈现更好的适应性。中速轮班通常为按周轮换,司机通过4~5天的调整,生物钟刚适应当前轮班,又因班次更替重新进行调整,人体节律经常处于不稳定的過渡状态,最不可取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作为其构成变量。
二、结语
阐述了轮班系统诸多因素对于疲劳的影响、介绍了疲劳指数的确定准则和池田公式的应用方法。应用疲劳指数方法和池田公式对北京地铁13号线司机实行轮班作业的疲劳风险进行评估,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的评定结果呈现了较好的一致性,进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地铁13号线司机按现行轮乘计划行车存在一定的疲劳风险,容易产生驾驶疲劳,现行轮班表的安排存在着安全行车隐患。
2)应用疲劳指数的方法评定轮班司机的疲劳程度、识别轮班表中存在疲劳风险的运行位置是有效的、可信的,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可行性。
3)疲劳指数方法和池田公式法可实现对轮班表运行风险的预测、多个排班方案的比较,可以在轮班表设计阶段选择最优的方案,从而提高行车安全保障。同时,这两种方法可避免对司机驾驶作业的干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简便性和抗干扰性。
参考文献
【1】 新年伊始地铁全网日客运量持续攀高[EB/OL].北京地铁
【2】项英华.人类工效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9]
【3】尼贝尔[美],弗瑞瓦兹[美].方法、标准与作业设计(11)[M].王爱虎,鄂明成,叶飞,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4】大岛正光.疲劳N研究(第二版)[M].北京:同文书院,1979:127.
关键词: 地铁司机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安全绩效 结构方程模型(SEM)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为特殊职业人群,其驾驶状态与驾驶效能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安全、轨道交通的输送能力和运输效率,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中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近年来,地铁充分发挥了大容量公共交通优势,地铁全路网日客运量持续攀高,市域骨干交通态势初显。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年初地铁全网每日客运量均在500万人次以上,1月8日的客运量达到了538.91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巨大的客运压力,为方便乘客出行,地铁运营公司采取加开临客、提高行车密度等方式以更好地满足连续性服务的需求,因而导致地铁轮班制作业方式非常复杂,司机工作负荷增加,疲劳感加剧。识别现行轮班制度安排的风险隐患并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轮班制度,既可提高地铁的运输效率、同时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司机的疲劳程度,进而为实现地铁安全运营以及维护司机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有白班工作时的70%,凌晨2时为容易出现疲劳的时间,凌晨4时左右最为危险。早班和夜班的工作安排都破坏了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也导致司机体温周期发生颠倒。早班司机需要清晨起来作出车前的准备工作,此时体温较低,司机困睡度高,疲劳感强烈;夜班司机退勤后在白天睡眠,睡眠期间体温正处于上升期并维持在高水平状态,破坏了正常人夜间睡眠期与体温低值期同步的关系,睡眠质量低下,甚至在睡眠后疲劳感仍未消退,久而久之,造成司机疲劳累积。
1 轮班制度对于疲劳的影响
轮班工作制的突出问题是疲劳,疲劳不仅会造成司机的驾驶绩效降低,还会威胁司机的身心健康,诱发事故的发生。为有效地防止地铁司机在轮班作业中产生驾驶疲劳,将乘客安全、准时地送达目的地,就需要深入探究轮班制作业对疲劳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安排轮班方式,既可以降低司机的作业疲劳,促进机体的有效恢复,进而提高作业能力,也可以提高司机的工作满意度,减少非正常缺勤。
1.1 作业时域
作业时域的影响实质上是生物节律的影响。生物节律是生物体按照自身特定的时间表运动的规律,具有内源性、固有性和周期性
1.2 作业的持续时间
一般在开始执行驾驶作业的1h内,司机尚未完全进入驾驶状态,驾驶效能不高,发生事故的风险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司机渐入佳境,警觉性较高,因此,应安排司机维持一定时长的驾驶作业,使得其驾驶绩效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最佳驾驶状态后,司机疲劳感加剧,驾驶效能下降,发生事故的风险也逐渐升高。由于驾驶作业要求司机保持持续的注意集中,且作业动作单调,司机室作业环境差,导致司机维系最佳驾驶状态的时间较短,疲劳累积较快,因此,作业周期不宜过长。
1.3 工作间歇
在作业期间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有助于司机缓解疲劳感,及时恢复作业能力。正是由于在作业时穿插了短暂的休息,才使得司机有精力继续进行工作。工作间歇的安排应综合考虑休息的时域、时长以及频率3方面问题;此外,为维系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并保持适宜的血糖水平,应提供足够的进食时间。
1.4 连续两班间的休息
人体只能通过持续的睡眠来减轻以至消除作业期间积累的疲劳,要给轮班司机提供充足的睡眠时间。由于昼夜节律紊乱,加之白天光线、噪声、家务。人体的生物节律是时间的函数,在一天中人体有其固有的最佳工作时间和睡眠时间,在不同的时刻生理机能所表现的活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人体的时间结构决定的。人体体温在凌晨4时许最低,8时许迅速升高,此后上升缓慢,下午人体维持在高体温水平,入夜后下降速度加快。体温下降时,困意会逐渐袭来,体温升高时,人则会从睡眠中醒来。合理的轮班制度应遵循人体的生物节律,将作业时间安排在人体机能活力水平较高的时段。
1.5周期休息
劳动以及社会事务等因素都会干扰睡眠的进行,夜班司机很难在白天获得足够的睡眠,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有效睡眠时间平均缩短2h,因此,要宽放其休息时间。除保证睡眠时间充裕外,两班之间休息周期的时长设定还应考虑通勤时间,并给司机进行个人活动、从事家庭事务留出一定时间余量。睡眠缺失与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并具有积累的倾向,数日累积的睡眠负债导致疲劳的积聚,对司机的驾驶效能和警觉水平造成损伤。英国健康安全局规定有效睡眠时间达到8h不存在睡眠缺失,夜班和早班司机的有效睡眠时间都在8h以下,且睡眠质量差,睡眠缺失严重。连续数日的睡眠不足将会产生迭加效应,对司机的身心健康和地铁行车安全构成威胁。
1.6 轮班方向
顺时针轮换使人体节律相位延后,逆时针轮换使人体节律相位超前。人体的生物节律一般以25h为周期循环,一天有24h,受到生物节律延迟的影响,人体适应时间顺差的能力要好于适应时间逆差的能力。顺时针轮换模式遵循人体的生物节律外,同时在班次轮换间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有利于减轻、缓解甚至消除疲劳。
1.7 轮班速度
依据每个班次持续的时间,轮班速度通常分为快速轮班(1~4天)、中速轮班(1~2周)和慢速轮班(3~4周)。欧洲普遍流行快速轮班,美国推崇中速轮班,发展中国家则倾向于慢速轮班。慢速轮班会引起人体节律相位产生偏移,快速轮班与缓慢轮班相比,对生物节律的干扰明显减少,降低睡眠缺失的累积效应,使司机尽可能保持原有生物节律,对轮班作业呈现更好的适应性。中速轮班通常为按周轮换,司机通过4~5天的调整,生物钟刚适应当前轮班,又因班次更替重新进行调整,人体节律经常处于不稳定的過渡状态,最不可取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作为其构成变量。
二、结语
阐述了轮班系统诸多因素对于疲劳的影响、介绍了疲劳指数的确定准则和池田公式的应用方法。应用疲劳指数方法和池田公式对北京地铁13号线司机实行轮班作业的疲劳风险进行评估,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的评定结果呈现了较好的一致性,进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地铁13号线司机按现行轮乘计划行车存在一定的疲劳风险,容易产生驾驶疲劳,现行轮班表的安排存在着安全行车隐患。
2)应用疲劳指数的方法评定轮班司机的疲劳程度、识别轮班表中存在疲劳风险的运行位置是有效的、可信的,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可行性。
3)疲劳指数方法和池田公式法可实现对轮班表运行风险的预测、多个排班方案的比较,可以在轮班表设计阶段选择最优的方案,从而提高行车安全保障。同时,这两种方法可避免对司机驾驶作业的干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简便性和抗干扰性。
参考文献
【1】 新年伊始地铁全网日客运量持续攀高[EB/OL].北京地铁
【2】项英华.人类工效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9]
【3】尼贝尔[美],弗瑞瓦兹[美].方法、标准与作业设计(11)[M].王爱虎,鄂明成,叶飞,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4】大岛正光.疲劳N研究(第二版)[M].北京:同文书院,197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