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能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朗读 激发感情 朗读的指导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由此可见,朗读是一项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就要加强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基本功。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纪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还要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来做细致而科学的分阶段的安排朗读。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目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常采用的“生活回忆法”很奏效。做法是,朗读前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其记忆中相关的印象、经验,以达到共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朗读前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春游万绿湖时的优美景色,学生马上想到那清澈见底碧绿的万绿湖,还有秀丽多姿的山。一下子,课文中漓江水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明起来,活动起来,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恰到好处。
二、朗读时要激发学生的感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者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之功效,达到情感的升华。如《爷爷的芦笛》一文,其语句感情丰富细腻,感人至深,尤其是暴风之夜强强一个人在小窄屋里度过,此时的强强惊恐万分;此时我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强强因害怕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的样子,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强强的惊恐;而当强强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后,是那么的激动、惊喜,这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强强由惊恐到惊喜的感情变化,感受到强强的坚强。学生被强强的勇敢深深打动,收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
朗读,可以使学生获得音韵美的享受。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其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是真善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句话、一个字,咀嚼起来,余味无穷,光有绘画色彩美,听有音乐铿锵美,说有出神入化艺术美。朗读这些优美语言,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和所体现美的意境。如朗读《听潮》,就要把握住作品热情、欣慰、高亢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声音要由低到高,由缓到急,要读出海潮起落变化的雄壮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赞美大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的指导要具体可行
朗读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指导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指导训练中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指导不能流于空泛,要具体得当。
1.从理解课文入手进行朗读指导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指导朗读训练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读得好证明理解得好,而只有理解得好,才能读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从朗读技巧入手进行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讀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描写邱少云忍受火烧的文段中,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如三个“为了”,要一个比一个读得深沉有力;对烈火中邱少云的描写,则应放慢语速,重音轻读,最后用嘘声拖音。这样不仅读出了“我”忍着巨痛,含泪追述之情,而且更能体现邱少云的伟大。又如读《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唤醒的急切心情朗读,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音量由小到大,以此表达同志间的真挚情谊。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能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朗读 激发感情 朗读的指导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由此可见,朗读是一项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就要加强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恰当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基本功。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纪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还要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来做细致而科学的分阶段的安排朗读。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目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常采用的“生活回忆法”很奏效。做法是,朗读前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其记忆中相关的印象、经验,以达到共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朗读前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春游万绿湖时的优美景色,学生马上想到那清澈见底碧绿的万绿湖,还有秀丽多姿的山。一下子,课文中漓江水的形象在头脑中鲜明起来,活动起来,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恰到好处。
二、朗读时要激发学生的感情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者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之功效,达到情感的升华。如《爷爷的芦笛》一文,其语句感情丰富细腻,感人至深,尤其是暴风之夜强强一个人在小窄屋里度过,此时的强强惊恐万分;此时我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强强因害怕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的样子,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强强的惊恐;而当强强听到了爷爷的芦笛声后,是那么的激动、惊喜,这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强强由惊恐到惊喜的感情变化,感受到强强的坚强。学生被强强的勇敢深深打动,收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
朗读,可以使学生获得音韵美的享受。语文中的文学作品,其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是真善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句话、一个字,咀嚼起来,余味无穷,光有绘画色彩美,听有音乐铿锵美,说有出神入化艺术美。朗读这些优美语言,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和所体现美的意境。如朗读《听潮》,就要把握住作品热情、欣慰、高亢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声音要由低到高,由缓到急,要读出海潮起落变化的雄壮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赞美大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的指导要具体可行
朗读训练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指导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指导训练中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指导不能流于空泛,要具体得当。
1.从理解课文入手进行朗读指导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指导朗读训练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有机结合,做到讲中有读,读中有讲。读得好证明理解得好,而只有理解得好,才能读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从朗读技巧入手进行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讀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描写邱少云忍受火烧的文段中,轻重缓急交替进行。如三个“为了”,要一个比一个读得深沉有力;对烈火中邱少云的描写,则应放慢语速,重音轻读,最后用嘘声拖音。这样不仅读出了“我”忍着巨痛,含泪追述之情,而且更能体现邱少云的伟大。又如读《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唤醒的急切心情朗读,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音量由小到大,以此表达同志间的真挚情谊。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能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