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要学会课本上仅有的知识,还要让他们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里面去,语文课堂情景剧是生活和梦想的桥梁,让学生的感触、感情和感动不是消极被动的灌输和接受而是发自肺腑的涌动。课堂是知识的殿堂也是生活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情景剧舞台的生动主角。
关键词:自主导引;语文课堂;情景剧;策略研究
面对升学的竞争和压力,就算老师不布置作业,学生也会在课外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内容消化得不充分,基本陷于走马观花或者“猴子掰包谷”的境地,对于文章中某个段落的细品、某种感情的共鸣、某个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命运的揣摩分析不够全面,有距离感、时空感。如果能将课堂情景剧适当地穿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唤醒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的内涵向纵深发展;其次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完成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延伸;最后,学生还能自己动手改编课本剧甚至学写剧本,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而直观,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充分展现。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的引导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维却忽略了,课堂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不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我校在“三三五”自主导引式课堂模式改革的背景下,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思维无限地放活、放开,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这时,把课本剧引入课堂教学,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语文课堂中情景剧的编写、表演,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创新和二度开发文本,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准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中活跃思维,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
一、散文情景剧,情感体验较真,学生、文本、作者感情交融产生共鸣
在散文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通过品读和感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然而,抒情性散文兼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学生要真正领悟到作者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某种深沉、失落,不得志抑或明快的情感,就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将这些抒情性较浓,人物形象较为隐约或者光鲜可感的散文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去学习,去试着表演,去观看,去欣赏,把自己放到特定的场景中去,就不光是学习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形式的文体了,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在的感情转化、外化、升华和作者的感情找到最终的汇合点,达到思想和感情的高度共鸣。像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光顾着给学生解说父亲对儿子如山无言的父爱和儿子从父亲蹒跚的背影里读出了父亲爱的深沉、爱的伟大,学生的体会是不那么深刻的,但通过选取其中父亲攀过栏杆买橘子这一片段的情景表演,父亲的艰难,作者的热泪,学生都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不用去刻意强调,感情就自然生成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二、小说情景剧,人物形象鲜活,嬉笑怒骂中深刻感受生活
小说文体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小说必备的三要素之外,人物语言、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人物矛盾、人物心理都是学习过程中不断掌握的知识结构。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分配角色朗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使课堂一成不变,学生学习起来给人一种似学非学、似懂非懂的状态。而有效的、合理的、适量的在课堂过程中表演情景剧,人物活动就不在课本中了,而是从课本上鲜活地走下来,站在我们大家的面前,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看得到,低眉抬首间学生都可以清晰地听到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这个真实的情景里,每位同学都是积极地去选择、去尝试一种角色,去试着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也去试着表达和展现自我。像《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学生把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掷地有声地大声说出来,甚至将他们命运的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在嬉笑怒骂中自觉地完成文本与课本剧之间的转型,完成了文本的拓展延伸,也很好地控制和表达了学生自己的信心、勇气和感情。
三、文言文情景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内心对话,握手浅谈,看历史风云变幻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以及课文的顺通、翻译。很多学生就存在这样的学习误区,一旦碰到要背诵的篇目,就要死记硬背。虽然可以达到背诵的效果,可对文章的结构、段落之间的过渡都把握不好。再若问到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就头脑发懵了。但是通过课堂情景剧的表演,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能轻松地疏通课文大意,流利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某种观点。如《范进中举》《唐雎不辱使命》《杨修之死》都是学生通过自编自演来完成学习目标。课本、历史、学生、教师共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戏剧情景剧,将真实生活搬上舞台,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戏剧是一门文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课堂情景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而且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他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学生如能把人物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做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发现生活、体味生活中的真善美。
课堂情景剧体验真,感受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要让学生去想象、联想,但是表演情景剧以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另外,编演情景剧不知道戏剧常识不行,学生通过在课下主动学习并认真阅读相关剧本,然后自己揣摩人物、改编课文,学习过程变得主动、积极。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学生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其语文基础知识自然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编演情景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改编后进入表演,他们又会根据实际,结合当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一来,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收获的不仅仅就是知识,还学会了撰写、编排和表演情景剧,与作者、与历史人物达到心灵和情感的共鸣,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和完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体味生活,用心聆听作者的心声,来完成自己内心情感价值观的塑造,从而用心地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中学)
关键词:自主导引;语文课堂;情景剧;策略研究
面对升学的竞争和压力,就算老师不布置作业,学生也会在课外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内容消化得不充分,基本陷于走马观花或者“猴子掰包谷”的境地,对于文章中某个段落的细品、某种感情的共鸣、某个人物形象性格以及命运的揣摩分析不够全面,有距离感、时空感。如果能将课堂情景剧适当地穿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唤醒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的内涵向纵深发展;其次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完成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延伸;最后,学生还能自己动手改编课本剧甚至学写剧本,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而直观,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充分展现。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的引导以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维却忽略了,课堂过程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更不能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我校在“三三五”自主导引式课堂模式改革的背景下,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思维无限地放活、放开,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这时,把课本剧引入课堂教学,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语文课堂中情景剧的编写、表演,为学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天地。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创新和二度开发文本,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准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中活跃思维,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
一、散文情景剧,情感体验较真,学生、文本、作者感情交融产生共鸣
在散文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通过品读和感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然而,抒情性散文兼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学生要真正领悟到作者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某种深沉、失落,不得志抑或明快的情感,就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将这些抒情性较浓,人物形象较为隐约或者光鲜可感的散文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去学习,去试着表演,去观看,去欣赏,把自己放到特定的场景中去,就不光是学习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形式的文体了,而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在的感情转化、外化、升华和作者的感情找到最终的汇合点,达到思想和感情的高度共鸣。像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光顾着给学生解说父亲对儿子如山无言的父爱和儿子从父亲蹒跚的背影里读出了父亲爱的深沉、爱的伟大,学生的体会是不那么深刻的,但通过选取其中父亲攀过栏杆买橘子这一片段的情景表演,父亲的艰难,作者的热泪,学生都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不用去刻意强调,感情就自然生成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二、小说情景剧,人物形象鲜活,嬉笑怒骂中深刻感受生活
小说文体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小说必备的三要素之外,人物语言、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人物矛盾、人物心理都是学习过程中不断掌握的知识结构。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分配角色朗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使课堂一成不变,学生学习起来给人一种似学非学、似懂非懂的状态。而有效的、合理的、适量的在课堂过程中表演情景剧,人物活动就不在课本中了,而是从课本上鲜活地走下来,站在我们大家的面前,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看得到,低眉抬首间学生都可以清晰地听到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这个真实的情景里,每位同学都是积极地去选择、去尝试一种角色,去试着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也去试着表达和展现自我。像《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学生把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掷地有声地大声说出来,甚至将他们命运的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在嬉笑怒骂中自觉地完成文本与课本剧之间的转型,完成了文本的拓展延伸,也很好地控制和表达了学生自己的信心、勇气和感情。
三、文言文情景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内心对话,握手浅谈,看历史风云变幻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以及课文的顺通、翻译。很多学生就存在这样的学习误区,一旦碰到要背诵的篇目,就要死记硬背。虽然可以达到背诵的效果,可对文章的结构、段落之间的过渡都把握不好。再若问到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就头脑发懵了。但是通过课堂情景剧的表演,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能轻松地疏通课文大意,流利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某种观点。如《范进中举》《唐雎不辱使命》《杨修之死》都是学生通过自编自演来完成学习目标。课本、历史、学生、教师共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四、戏剧情景剧,将真实生活搬上舞台,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戏剧是一门文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课堂情景剧就是用戏剧语言辅以动作等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反映生活的。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而且学生在改编中可能会增加其他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学生如能把人物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做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发现生活、体味生活中的真善美。
课堂情景剧体验真,感受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美好情操。原来上语文课,分析人物总是要让学生去想象、联想,但是表演情景剧以后,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另外,编演情景剧不知道戏剧常识不行,学生通过在课下主动学习并认真阅读相关剧本,然后自己揣摩人物、改编课文,学习过程变得主动、积极。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学生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其语文基础知识自然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而编演情景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改编后进入表演,他们又会根据实际,结合当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一来,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收获的不仅仅就是知识,还学会了撰写、编排和表演情景剧,与作者、与历史人物达到心灵和情感的共鸣,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和完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表演中体味生活,用心聆听作者的心声,来完成自己内心情感价值观的塑造,从而用心地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