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全院一年来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上报的61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从年龄、性别、药物类型、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发现上報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比较单一,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总结分析,保障了公众的用药安全,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225(2019)14-0012-01
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其具有二重性:除了对人体有益的防病治病作用外,也可能具有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简称ADR,它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药品不良反应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重则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诊疗服务时既要关注药品的疗效,还要关注药品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为了使医院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安全,规避因药品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各种风险,故将2018年医院全年上报的61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2】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8年共收集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检测中心61例药品不良反应。详见表1、表2、表3、表4。
2 分析与讨论
2.1 由表1可见: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30例,女性31例,可见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18~64岁年龄段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
2.2 由表2可见: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静脉给药的发生率最高,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除药物本身的原因如药物的PH、渗透压等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需加入缓冲剂、防腐剂等也会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遵循“可口服勿注射,可注射勿静滴”的基本原则,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3 由表3、表4可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其中,头孢类抗菌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这与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耐药,同时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2.4 由表5可见:我院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受累最多,占54.1%,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13.1%,这和临床易于发现及患者易于察觉有关,尽管皮肤受累发生率最高,但均病情较轻,一般给予停药、给予激素、抗组胺药等处理后症状就可消失,而消化系统的反应较常见于米索前列醇口服后引起,症状也较轻,一般无需处理。
2.5 由表6可见:6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大部分为已知、一般的不良反应,占83.6%;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占13.1%;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共2例,分别是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引起的,其与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在临床上普通应用有关。这就提醒大家今后在此类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引起重视,密切关注。
3 统计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发现的问题:
3.1 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比较单一:从表5可见,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各种药物所致的皮疹及消化道反应,且都较轻微,停药后稍作处理,多可自行消失,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发现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导致住院治疗甚至住院时间延长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多作参考。
3.2 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隐患:我院2018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以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因此,需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应详细告知患者其用药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头孢类抗菌药物在用药时一定要忌酒,如感觉不适应及时反馈。
4 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抗菌药物及中成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这是我院在临床用药中需常抓不懈的问题。同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需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全力配合。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工作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医务人员需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医院也需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学习。【3】
参考文献
[1]游一中 邵志高《临床药理学》 ISBN978-7-5641-2447-2
[2]郭辉霞、殷勤.3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09-25
[3]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 ISBN978-7-5067-3023-5
(常州市武进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常州 213101)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225(2019)14-0012-01
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其具有二重性:除了对人体有益的防病治病作用外,也可能具有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简称ADR,它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药品不良反应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重则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诊疗服务时既要关注药品的疗效,还要关注药品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为了使医院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安全,规避因药品不良反应所造成的各种风险,故将2018年医院全年上报的61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2】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8年共收集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检测中心61例药品不良反应。详见表1、表2、表3、表4。
2 分析与讨论
2.1 由表1可见: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30例,女性31例,可见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18~64岁年龄段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
2.2 由表2可见: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静脉给药的发生率最高,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除药物本身的原因如药物的PH、渗透压等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需加入缓冲剂、防腐剂等也会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遵循“可口服勿注射,可注射勿静滴”的基本原则,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3 由表3、表4可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其中,头孢类抗菌素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这与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耐药,同时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2.4 由表5可见:我院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受累最多,占54.1%,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13.1%,这和临床易于发现及患者易于察觉有关,尽管皮肤受累发生率最高,但均病情较轻,一般给予停药、给予激素、抗组胺药等处理后症状就可消失,而消化系统的反应较常见于米索前列醇口服后引起,症状也较轻,一般无需处理。
2.5 由表6可见:6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大部分为已知、一般的不良反应,占83.6%;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占13.1%;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共2例,分别是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引起的,其与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在临床上普通应用有关。这就提醒大家今后在此类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引起重视,密切关注。
3 统计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发现的问题:
3.1 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比较单一:从表5可见,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各种药物所致的皮疹及消化道反应,且都较轻微,停药后稍作处理,多可自行消失,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发现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导致住院治疗甚至住院时间延长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多作参考。
3.2 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隐患:我院2018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以头孢类抗菌药物为主。因此,需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应详细告知患者其用药的注意事项,特别是头孢类抗菌药物在用药时一定要忌酒,如感觉不适应及时反馈。
4 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抗菌药物及中成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这是我院在临床用药中需常抓不懈的问题。同时,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需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全力配合。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工作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医务人员需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医院也需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学习。【3】
参考文献
[1]游一中 邵志高《临床药理学》 ISBN978-7-5641-2447-2
[2]郭辉霞、殷勤.3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09-25
[3]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 ISBN978-7-5067-3023-5
(常州市武进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常州 2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