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创新能力;途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已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好奇心的不断摆脱。”唤起创新意识就是要唤起学生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老师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会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那么要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心,听得格外仔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算出穷千里要登多高,而且还能算出登峨眉山、泰山可以看多远。这样,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好胜心理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老师先写出一元二次方程,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学生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解的情况。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判断出来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吗?”此时,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掌握新知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这就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总之,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就会想创新。
二、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创新
良好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可以接受他人的点拨与意见,诱发、拓展个人的思路,引发创新的火花,实现人人能创新,创新能成功的效果。比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研讨和讲解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增强整体协作意识。通过小组协同研究,共同探索,在动手实验和交流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结构,活跃思维,达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在小组研讨中,可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反馈,形成多向信息交流,学生想得积极,讨论得热烈,加上教师耐心的指导,合理的调控学生的情绪和讨论进程,适时提示、点拨、鼓励,让学生体验了协作交流的快乐,创新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有一种轻松感,有一种时时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气氛,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爱”的氛围。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我举了掷铅球的例子:某学生掷铅球,铅球经过的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之间的函数图像是二次函数y=ax2 +bx+c的图像的一部分。(1)求函数的定义域,画出函数的图像;(2)根据图像说出该学生掷铅球的成绩。学生一看,自己熟悉的掷铅球运动居然是一个二次函数图像的一部分,心理很好奇,于是主动地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这样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乐于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创新、乐创新、可创新、能创新,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潘小兵.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
[2]李翠敏.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创新能力;途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已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好奇心的不断摆脱。”唤起创新意识就是要唤起学生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老师这样引入:同学们早就会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其实,这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事实上,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上一层楼是办不到的,那么要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学生怀着好奇心,听得格外仔细。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算出穷千里要登多高,而且还能算出登峨眉山、泰山可以看多远。这样,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好胜心理也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老师先写出一元二次方程,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学生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解的情况。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判断出来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吗?”此时,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掌握新知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这就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总之,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就会想创新。
二、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创新
良好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可以接受他人的点拨与意见,诱发、拓展个人的思路,引发创新的火花,实现人人能创新,创新能成功的效果。比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研讨和讲解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增强整体协作意识。通过小组协同研究,共同探索,在动手实验和交流的过程中,理清知识结构,活跃思维,达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在小组研讨中,可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反馈,形成多向信息交流,学生想得积极,讨论得热烈,加上教师耐心的指导,合理的调控学生的情绪和讨论进程,适时提示、点拨、鼓励,让学生体验了协作交流的快乐,创新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有一种轻松感,有一种时时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气氛,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爱”的氛围。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我举了掷铅球的例子:某学生掷铅球,铅球经过的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之间的函数图像是二次函数y=ax2 +bx+c的图像的一部分。(1)求函数的定义域,画出函数的图像;(2)根据图像说出该学生掷铅球的成绩。学生一看,自己熟悉的掷铅球运动居然是一个二次函数图像的一部分,心理很好奇,于是主动地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这样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乐于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创新、乐创新、可创新、能创新,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潘小兵.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年42期
[2]李翠敏.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