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摘目的:探讨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的麻醉药用量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量,两组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情况,两组患者至清醒时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睁眼试验阳性时间、吞咽反射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等。结果:B组较A组全麻用药量少,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速度快。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是目前妇科腹腔镜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妇科腹腔镜手术;应用
   近年来,全身复合麻醉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麻的优点早有报道[1],本研究比较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的麻醉药用量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 例,60例患者全部排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患,均无硬膜外阻滞禁忌。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30例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脉博、氧饱和度、心电图和呼气未CO2。A组:麻醉诱导静注咪唑安定0.05~0.07mg/kg、维库溴胺0.1mg/kg、乙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4ug/kg,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吸入2~3%异氟醚,每20~40分钟追加维库溴胺2~3mg。B组:于全麻前取右侧卧位,选择T8~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cm,试验量用2%利多卡因5ml,证实有阻滞平面后施行全麻,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3~4ug/kg、咪唑安定0.05~0.07mg/k、依托咪酯0.3mg/kgg、维库溴胺0.1mg/kg,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持续1~1.5%异氟醚吸入,结合硬膜外腔首量2%利多卡因8~10ml,每小时追加5ml。
  1.3 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量,两组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情况,两组患者至清醒时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睁眼试验阳性时间、吞咽反射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等。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治疗前后对照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量
  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量情况比较,见表1。
  A组吸入异氟醚浓度及维库溴铵用量均大于B组,术中麻醉维持用药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围麻醉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情况
   两组围麻醉期MAP和HR变化情况,见表2。
  两组患者围麻醉期MAP和HR变化间无明显差异,但气腹和手术结束时MAP、HR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患者至清醒时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至清醒时各指标比较情况,见表3。
  
   两组患者术毕至完全清醒时的各项观察指标,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单纯全麻时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依然存在,手术的强刺激可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反应,从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2]。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可以阻滞肾上腺髓质的传导冲动,抑制局部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儿茶酚胺浓度,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发挥重要作用[3]。此外,全麻药作用消失而苏醒时,患者会产生的剧烈疼痛,硬膜外间断注药可以有效避免疼痛产生的高血压和烦躁反应,避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4]。
   总之,我们认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妇科腹腔镜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程伯銮.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61-1363.
  [2]王振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同麻醉方法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2):922-923.
  [3]张立华.异氟醚、笑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体会[J].现代麻醉学,2005,5(1):24-25.
  [4]杨雪媛,胡晓等.高位或低位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病人围术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1):965-968.
其他文献
《中国药物大全》中这样描述:肉毒毒素“毒性极强,能引起全身肌肉麻痹,除抗毒血清外,目前尚无有效解毒药”。其中,A型肉毒毒素“毒性最强,作用快,死亡率最高,抗毒素疗效也最差”。而经有关专家证实,用于除皱治疗的正是A型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生物神经毒素,从A到G分为七个类型,其中毒力最强、最常使用的就是A型肉毒毒素。它曾在战争中被用作生化武器,如果直接注射到静脉中的话,对人的致
期刊
【摘 要】 本文旨在揭示脾胃在亚健康状态体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故脾胃功能影响着体质的形成与改变。当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造成脾胃虚衰时,则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基本体质——气虚体质。由于脾胃虚弱是气虚体质存在的潜在病理机制,故可通过适当运动、调节饮食、调畅情志及适当服用调理脾胃药来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改善气虚体质。   【关键词】 脾胃;亚健康状态;体质;理论  1 亚健康及体质的基本概念  
期刊
【摘 要】 总结门诊换药室护士工作技巧与心得,包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患沟通技巧、提高门诊护士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增强护士法律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为患者简单有效的健康宣教等,并在提高患者满意方面有所成效   【关键词】 门诊换药室;护理;护士;工作技巧   随着各大医院相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门诊换药室做为一个直接和患者沟通的独立的服务窗口,在工作中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使患者
期刊
【摘 要】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来分析针对糖尿病的护理方式与方法。方法:通过对自愿护理的80例患者的进行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结果:入院的80例糖尿病患者均未产生病发证,患者及患者家属与医院相互配合很好的完成了日常护理工作,通过分析总结提高了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水平。结论:自愿接受护理的患者采用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通过控制患者饮食,增加患者适当运动,保证患者的良好心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留置针进针技术改良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年龄65~75岁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分别应用常规操作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进行输液处置,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结果:与常规穿刺组比较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明显高,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减低,而常规穿刺组与改良穿刺组患者的满意度无差异。结论:改良后进针方法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2年多来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对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重点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加强引流管、呼吸道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及肢体功能的锻炼,加强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做好出院指导。结果:通过对65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实施全身心的护理,使病人的意识得到较快的恢复,降低了死亡率,病人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期刊
养生一词,早在《吕氏春秋》就有明确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意为知晓生命规律的人,其饮食起居、行为举止等不可有害健康、有害生命,这是养生起码应该做到的。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  1 环境养生   《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自然环境和社
期刊
【摘 要】 目的:输液肿胀是输液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用硫酸镁湿敷。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采用鲜马铃薯片贴敷(实验组治疗输液肿胀,能促进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减轻局部疼痛,保护损伤皮肤和皮下组织,减轻病人痛苦。结论: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治疗输液肿胀具有显著疗效,且取材方便,方法简单,省时省力,值得推广;现将56例临床观察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马铃薯片
期刊
【摘 要】 随着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和环境,从过去长期实行的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转变为在产妇及家属的参与下开放性护理,由于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的缺乏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及新生儿护理的方法,因此,母婴同室健康教育也成为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母婴同室;健康教育;护理   现在提倡母婴同室,为什么要母婴同室呢?母婴同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氨溴索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吸氧、抗感染、支气管解痉平喘等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48例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6%。48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3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