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查理周刊》事件,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的冲击再次引发关注。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到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中亚泛伊斯兰运动、东南亚国家佛教激进化、南美五旬节运动等等。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已不仅仅是主权国家的地缘摩擦,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冷战较量,而多数冲突背后,似乎都有宗教力量全球复兴的魅影。正如刘义所言,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化正在成为一个同义词。
近代社会的宗教改革,实现了“政教分离”,并被视为人类现代性开启的标志。“政教分离”将天主教普世救赎运动引发的持续战争,转化为地域性民族国家对宗教精神事务的和平化垄断。通过随后的主权国家建立及其宪法化运动,“政教分离”原则在宪法层面得以规范化,从而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体系的和平。到20世纪,宗教信仰私人化已被视为现代化应有之义,“世俗化”理论更将宗教退出政治领域视作必然。在宗教与国家政治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森严的闸门。不仅如此,围绕现代科学特别是达尔文主义理论的迅速发展,宗教在“公共领域”中也逐渐被贬抑为一种迷信的、魅惑的、危险的负面力量,陈勃杭已为我们分析了这一观念偏见的形成过程。
但是,今日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带来的冲击,似乎重新将世界带回15~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由宗教力量冲突所带来的世界性政治波动。范丽珠和陈纳为我们揭示,宗教复兴在全球化和世俗化时代的持续发酵,已导致宗教在当代世界的存在状况越发复杂,而许多早先对宗教现代命运进行解释的理论典范都显示出了无力感。正如章远所言,2011年本·拉登被击毙,不仅没有消弭原教旨主义的全球挑战,相反,宗教力量的政治参与正出现许多新的国际化形式。除了王宇洁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深入描述,本期专题作者所呈现的其他世界性宗教以及新兴的宗教与教派运动,似乎也存在相似的复兴趋势。宗教力量是否可能重新成为影响世界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世俗消费社会与宗教复兴之势的同时并存具有何种意涵?
本期专题只是探讨这一议题的开始,我们希望能对全球宗教发展、传播与演变的格局,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观察和思考。知识地图不应当局限于伊斯兰主义,还要包括对基督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儒教以及其他各种新兴宗教和教派运动发展状况的理解。这些宗教力量对于各国、地区性、全球性进程的影响力,已不容低估,但也很少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当代世界是否可能重新面临“政教分离”的难题?伴随全球秩序的深刻演变,特别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统合能力的弱化,由全球化进程所推动的宗教跨境传播与冲突,将可能持续影响未来世界的政治走向。
近代社会的宗教改革,实现了“政教分离”,并被视为人类现代性开启的标志。“政教分离”将天主教普世救赎运动引发的持续战争,转化为地域性民族国家对宗教精神事务的和平化垄断。通过随后的主权国家建立及其宪法化运动,“政教分离”原则在宪法层面得以规范化,从而实现了国内与国际体系的和平。到20世纪,宗教信仰私人化已被视为现代化应有之义,“世俗化”理论更将宗教退出政治领域视作必然。在宗教与国家政治之间,架设起了一道森严的闸门。不仅如此,围绕现代科学特别是达尔文主义理论的迅速发展,宗教在“公共领域”中也逐渐被贬抑为一种迷信的、魅惑的、危险的负面力量,陈勃杭已为我们分析了这一观念偏见的形成过程。
但是,今日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带来的冲击,似乎重新将世界带回15~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由宗教力量冲突所带来的世界性政治波动。范丽珠和陈纳为我们揭示,宗教复兴在全球化和世俗化时代的持续发酵,已导致宗教在当代世界的存在状况越发复杂,而许多早先对宗教现代命运进行解释的理论典范都显示出了无力感。正如章远所言,2011年本·拉登被击毙,不仅没有消弭原教旨主义的全球挑战,相反,宗教力量的政治参与正出现许多新的国际化形式。除了王宇洁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深入描述,本期专题作者所呈现的其他世界性宗教以及新兴的宗教与教派运动,似乎也存在相似的复兴趋势。宗教力量是否可能重新成为影响世界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世俗消费社会与宗教复兴之势的同时并存具有何种意涵?
本期专题只是探讨这一议题的开始,我们希望能对全球宗教发展、传播与演变的格局,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观察和思考。知识地图不应当局限于伊斯兰主义,还要包括对基督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儒教以及其他各种新兴宗教和教派运动发展状况的理解。这些宗教力量对于各国、地区性、全球性进程的影响力,已不容低估,但也很少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当代世界是否可能重新面临“政教分离”的难题?伴随全球秩序的深刻演变,特别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统合能力的弱化,由全球化进程所推动的宗教跨境传播与冲突,将可能持续影响未来世界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