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绿色崛起之路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53647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 生态家园
  龙川县位于粤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省的重要生态屏障。
  龙川地貌由低山和丘陵组成,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以海拔500米以上低山为主,中部以丘陵为多,属山区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阳光充足。
  龙川地理位置优越,钟灵毓秀,风景如画。境内广东七大名山之一霍山,方圆10公里,海拨550米,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
  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龙川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232489.6公顷,森林蓄积量589598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7%。
  近日,龙川县荣获广东省政府正式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对于一个几年前仍拥有数十万亩荒山的龙川来说,这称号得之不易。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龙川林业局局长丘艺平。
  “龙川的造林绿化工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2013年2月在全省林业大会上,龙川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单位作了经验介绍。”丘艺平开门见山说:“去年和今年,朱小丹省长连续两次来龙川调研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对龙川的碳汇造林工作给予了‘启动有力,规划周密,发动面广,质量优先’的评价。”
  3年消灭荒山 5年绿化龙川
  在省委、省政府部署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工作后,龙川县积极响应,响亮地提出了“3年消灭荒山,5年绿化龙川”的目标。然而,这对于荒山大县龙川来说,显然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
  广东省长朱小丹、河源市委书记何忠友两位省、市领导亲自挂点联系龙川县的造林灭荒工作,更是增强了龙川举全县之力植树造林、打造生态秀美幸福龙川的信心和决心。
  面对34.49万亩荒山,龙川县委、县政府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县委书记段邦贤、县长韦钦强分别担任县造林灭荒工作领导小组和造林灭荒督导检查小组的正、副组长,全面指挥、协调、部署、督导造林灭荒工作。同时,想方设法筹措配套资金。韦钦强率队参加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补助资金竞争性评审会,成功捧回4000万元专项资金。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造林绿化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抓好落实。特别是省长朱小丹亲自挂点联系龙川造林绿化工作,亲自办示范点,给我们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各级领导都纷纷办好造林示范点,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了龙川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丘艺平说。
  “主要做法有六个,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积极推动;二是抓好示范,办好造林示范点;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解决造林用地;四是强化管理,规范操作确保质量;五是科学育苗,苗木实现自给;六是创新方式,坚持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同步推进。”对于龙川近两年的造林绿化工作,丘艺平如数家珍。
  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民参与下,该县绿化大行动得到扎实推进。以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重点,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掀起了植树造林新高潮,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生态建设 创建“林业生态县”
  多年来,龙川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坚持开展造林绿化和狠抓森林防火工作。
  为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创建林业生态县,龙川县委、县政府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创建林业生态县领导小组,建立协调和沟通机制,形成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的创建省林业生态县工作格局。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
  生态建设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因此,为确保林业生态县创建活动能够结合龙川县实际,体现龙川特色,龙川严格对照创建林业生态县的有关标准,结合本县的具体实际和薄弱环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龙川县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规划》。并将总体任务具体分解到相关组织和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紧密联动,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完成创建省林业生态县的各项任务。
  创建省林业生态县活动是增强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人民群众既是创建活动的受益者,更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自2004年确立争创林业生态县的工作目标后,龙川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带动全社会参加,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创建活动高潮。为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龙川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对于创建省林业生态县活动,我们主要以森林碳汇工程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重点,狠抓造林绿化工作,全力培育森林资源。此外,还做好几项工作,如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确保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狠抓森林防火工作,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坚持依法治林,稳定林区秩序;大力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丘艺平介绍说。
  “经过近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蓄势,我们确定近两年是创建工作的冲刺年。近两年龙川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城乡联动,大力推进‘一灭三改’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认真开展评选‘县树’、‘县花’和‘八个变公园’活动,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方面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把创建工作推向了新的高潮。”
  按照省林业生态县的标准,龙川已全面达到创建标准。
  近几年来,龙川在造林绿化、绿色通道、森林公园建设、城乡美化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大提高了生态功能等级,优化了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如今的龙川,到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城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已然成为一个生态环保、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家园。
  龙川绿化大行动成效显著
  2012-2013年龙川全县共完成林业碳汇造林面积201836.2亩,封山育林171500亩;完成中央防护林面积18000亩;完成生态景观林带示范段建设面积2148亩。   发动全县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发动社会造林公司、企业及林农等种植油茶,两年来,社会造林面积7713.3公顷;油茶造林面积7333.3公顷。参加义务植树人数90万人次,种植苗木200万株。
  近年来完成省级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示范村8个,市级示范村12个,县级示范村60个。共栽植各种绿化美化树木64.7万株,植草皮3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约205万元。
  扎实做好2012年国家级公益林落界成图和扩大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工作,通过此次调整界定,龙川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由原来的103101.4公顷,扩大到116340.2公顷,占全县林地面积的50.0%。其中,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由原来的28882.1公顷增至57301.1公顷。
  全国油茶示范县——龙川
  龙川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拥有1500多年种植油茶的历史,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油茶栽培、经营、管护经验。目前,龙川现有挂果成片老油茶林18万亩,零星分布茶林面积近6万亩,新种油茶林面积15万亩,初步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林油发展一体化。
  2009年,龙川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油茶示范县,为龙川油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010年龙川在丰稔镇规划建设以油茶加工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目前该项目获得“全国特色农业加工基地”荣誉称号,为龙川油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龙川确定了义都、四都、黄石、赤光等6个传统油茶种植大镇为油茶低改区,麻布岗、铁场、龙母、丰稔、岩镇等8个适合油茶种植条件的乡镇为油茶新造区,截止2014年建成油茶丰产林基地近40万亩,油茶产品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
  为全面推进油茶产业发展,龙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实施油茶产业“12345”工程:一是打响全国油茶示范县这一金字招牌;二是扶持2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油茶产业的龙头企业;三是培育3个省优或国优茶油品牌;四是建设4个年产百万株的良种油茶种苗基地;五是打造5个4万亩以上高产油茶示范基地专业镇。
  通过调研,龙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龙川油茶产业的意见》,提出了2010-2020年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完成新造优质高产油茶林70万亩以上,使全县油茶总面积达到100万亩。
  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领导先后前来视察龙川油茶产业发展情况,他们对龙川认识超前、目标明确、踩准节点、抢抓机遇、行动及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龙川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近年来,基于河源市打造“广东绿谷”、实现“绿富双赢”的发展战略,龙川在开展绿化大行动过程中,以“全国油茶示范县”为平台,立足县情,在适宜山地种植油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据统计,2012年至2013年12月,该县共完成油茶造林11万亩。2013年,全县新老油茶林喜获丰收,年产值达到2亿多元。
  龙川农业产业化总体布局
  结合龙川县区域布局和资源优势,龙川农业产业化总体布局规划是:上半县以柑桔竹木类为主导产业;上坪镇以金桔、蜜橘为主导;细坳镇以竹木为主导;贝岭镇以南丰蜜桔为主导;麻布岗镇以脐橙为主导;中部地区以优质粮、油茶产业为主导;龙母镇、车田镇、赤光镇、田心镇发展优质稻;黄石镇、赤光镇、黎咀镇、龙母镇、铁场镇发展高山油茶;中下部地区以优质稻、畜牧水产、蔬菜为主导产业。
  龙川名优水果显特色
  龙川,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为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龙川发展水果经济,促百姓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增效,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水果产业遍地开花,四季瓜果飘香。
  龙川的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建立起了脐橙、金橘、椪柑、龙眼、枇杷、杨梅、三华李、南丰蜜橘、蜜柚等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产业化规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水果产业体系。
其他文献
国家发改委近期下发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大纲)》,对老区加快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思路目标和体系机制。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隆中对》那种以终为始、至诚信守事业的担当精神和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的智慧。  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有着众多后发优势,良好的整体生态环境,朴素勤劳、团结勇敢的老区人民,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等,都是非常优质的发展禀赋。但是,这些禀赋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期刊
龙川县地处粤东北山区,东江和韩江上游,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之美誉。  龙川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1925年,龙川人民就在党领导下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彭湃、彭德怀、林伯渠、古柏、古大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龙川活动,中央红军也曾多次转战龙川。  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战
期刊
喜读《源流》今年第7期《延安变得更美了》专题,《延安印象》等一组图文令人拍手叫好。25年前,笔者曾参加广东省委党史学习班,随团赴延安考察,其时满眼黄土沟壑,如今,绿满延安,穷山沟变成了“陕北江南”,特撰藏头诗赞之。  延安翠绿创名牌,安塞腰鼓舞潇洒,  专文绚丽呈绿意,题新意深活教材。  激越之歌引吭唱,励人图文放光彩,  老区读者不释卷,区镇干群皆青睐,  人人向往红圣地,民心奋发情澎湃。  建
期刊
近年来,为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龙川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以落实“十项惠民工程”和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为抓手,不断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老区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 、县及深圳市宝安区和龙华新区各街道办各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龙川老区基本解决了“五难”问题,加
期刊
在新丰县,有一本充满乡土气息的诗刊,自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以来,已坚持出版20余年。诗刊已成为人们抒发时代情怀的精神家园,作者中既有耄耋长者,也有花季少年。它,就是新丰诗社创办的《云山诗苑》。  提起《云山诗苑》,诗友们都十分怀念解放后新丰县第一任县长龙景山。1992年,离休多年的他为丰富离退休干部的文化生活,发起成立了新丰诗社,成员多为解放前在新丰从事革命斗争的老同志。他们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经
期刊
佗城,原名龙川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为龙川首位县令赵佗创建,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  据史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军兵分五路开始平定百越。赵佗率50万大军平定百越后,就在佗城设置县治,并成为首任县令。其间赵佗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万五千人”,即1.5万无夫家的青年女子至岭南。“秦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
期刊
龙川是著名的客家古邑。  龙川具有辉煌的悠久历史和底蕴丰厚的文化。它孕育了独特的客家人的品格和客家人的精神。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龙川更是为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龙川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为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的龙川,攻坚克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严重制约,今天的龙川仍是全省16个重点扶贫县之一。他们遭遇到
期刊
近日,湛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就老区村通公路该不该有最后300米问题,有关部门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老区民生无小事。  要想富,先修路,老区亦然。老区通公路问题,在一些地方标准不一,以前业务部门认为,只要到村口距离300米左右,就算通公路了,但群众不这么看,要求把公路修进村口,不能留下尾巴。其实,老区发展直接决定当地发展水平。老区教育、公路、饮水等民生问题,是老区发展的起点,没有民生改善
期刊
地处信宜市北部的茶山老区镇,山多田少,如何发展山区优势,增加群众收入,一直是该镇党委、政府不断探索的课题。历年来,该镇结合茶山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华李、大肉姜、沙糖桔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该镇是粤西最大的优质三华李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曾获得“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市)”产业基地殊荣。2007年信宜市在茶山举办首届“李花节”。目前全镇三华李面积达到4.2
期刊
韶关市  韶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入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3年,市级和10个县(市、区)、310个重点帮扶贫困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成绩全面创优。  韶关市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表现在:一是组织领导上,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帮扶制度。二是资金投入上,310个重点帮扶村至目前共落实帮扶资金9.27亿元,平均每村299万元。三是项目建设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