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喜欢提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個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责疑灵感。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32枚,美国得金牌35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得金牌51枚,美国得金牌36枚。这个情境蕴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也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国第29届得金牌数比上一届多百分之几?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百分之几?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多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教学,可以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留给提问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向学生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提问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提问的机会。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为学生设计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如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对学生说:“看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就会争着提出自己急于知道的问题。又如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问题。
四、教给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有机会问,更要让学生善问。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做好示范,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提问奠定基础。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先为学生示范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你能象老师这样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提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这样从教给方法入手,为学生提问打下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问题,逐步教给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问题。第三,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颖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的认识发展的规律,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個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教师提供的心理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让学生提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可问,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责疑灵感。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教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根据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时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跟学生玩拍手游戏的情境,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拍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能拍吗?怎样拍?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32枚,美国得金牌35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得金牌51枚,美国得金牌36枚。这个情境蕴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也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我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很快就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国第29届得金牌数比上一届多百分之几?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百分之几?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多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教学,可以说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留给提问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向学生提问,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可见,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提问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提问的机会。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必须为学生设计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如在出示课题后可以对学生说:“看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思考后就会争着提出自己急于知道的问题。又如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问题。
四、教给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有机会问,更要让学生善问。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做好示范,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提问奠定基础。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先为学生示范提问:“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你能象老师这样提出有关百分数的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提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不同?这样从教给方法入手,为学生提问打下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问题,逐步教给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问题。第三,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时刻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颖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的认识发展的规律,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