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敢于课堂和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占的比例极少,在我区各中学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增强学生质疑的能力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现行新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对于典型问题要归类整理,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简笔画描述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个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2.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其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个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意味深长地说:“really?”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了学生去思考,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朱熹说:“始读,未知有疑。”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多思,才能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做题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语法结构的应用、材料的选择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在现行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以国外文化作为背景,如在涉及“Australia”背景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以往所学和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提出了下列这样一些问题:
(1)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 two large cities of Australia?
(2)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mountains and the rivers in Australia?
(3)Which is one of the longest rivers in Australia?
(4)Why do people like to go to Australia for their holidays?
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应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这样学生就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三、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明白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如在讲到the number of这一短语的用法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个例句:The number of buildings were built last year.写完后我特意注视下面的学生的反应,发现有个别学生面露迷惑或窃窃私语,终于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这个句子写错了,应该把were改写成was,这时,有些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可笑,认为老师讲的怎会有错呢?有些学生则也有同感,只是不敢发问。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正确区分了the number of和a number of的不同,同时我及时表扬了提问题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通过这种做法,学生的质疑兴趣越来越浓。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总之,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现行新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贴近社会生活和实际。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对于典型问题要归类整理,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材料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
1.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简笔画描述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个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2.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其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个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意味深长地说:“really?”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了学生去思考,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
朱熹说:“始读,未知有疑。”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多思,才能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做题习惯;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范围,如:生字和新词、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语法结构的应用、材料的选择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三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易错处求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在现行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以国外文化作为背景,如在涉及“Australia”背景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以往所学和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提出了下列这样一些问题:
(1)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 two large cities of Australia?
(2)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mountains and the rivers in Australia?
(3)Which is one of the longest rivers in Australia?
(4)Why do people like to go to Australia for their holidays?
在课外,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能否找出问题当作检查学生是否对新课进行了预习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所提出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应先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解答,对解答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写在纸条上,在课上进行集中解答。这样学生就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三、树立学生质疑的信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更应保护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让学生明白能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如在讲到the number of这一短语的用法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个例句:The number of buildings were built last year.写完后我特意注视下面的学生的反应,发现有个别学生面露迷惑或窃窃私语,终于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说这个句子写错了,应该把were改写成was,这时,有些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可笑,认为老师讲的怎会有错呢?有些学生则也有同感,只是不敢发问。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正确区分了the number of和a number of的不同,同时我及时表扬了提问题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多思考。通过这种做法,学生的质疑兴趣越来越浓。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那些在平时特别是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总之,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探索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