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此想法供参考:
1.语文教学先要重视德育教育
学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入学就学习了《江南》这首汉代民歌,接着又学习了《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升国旗》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教材。它无不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理想、爱国和传统教育、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定能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语文课堂上要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面对此问题,便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评析:巧妙地设计问题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3.语文课堂上要诱发课文内含的思想感情恰当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关键是教者在自己受到教育基础上,善于诱发深之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做到引而步发,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粜米》时,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时,让学生思考。 题目是《粜米》,为什么粜米的过程写得那么简单,而卖米前询问米价却写得特别详细。 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思考,领会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永远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无情揭露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是由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这样,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文悟道。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启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当他们跨社会,这颗种子便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朵美丽多姿,经过沃土培育的花朵便会结出丰硕之果。
4.语文课在“句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理解时,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教学《桃花心木》时,课文中句子:“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读边思考,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5.语文课堂上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课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喻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基础上,指导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评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
6.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语文教学中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7.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上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教学《八十年代的新雷锋》时,引导学生学习朱伯儒和雷锋的事迹后,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大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纷纷表示要向朱伯儒、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活雷锋,课后自觉地组织学雷锋小组,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助人为乐。
8.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读课文后,都知道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学完课文后,让他们畅谈: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污染环境的现象?该如何做?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总之,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正确处理好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0-09-20
1.语文教学先要重视德育教育
学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入学就学习了《江南》这首汉代民歌,接着又学习了《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升国旗》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教材。它无不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理想、爱国和传统教育、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定能为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语文课堂上要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面对此问题,便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评析:巧妙地设计问题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3.语文课堂上要诱发课文内含的思想感情恰当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这就是说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而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关键是教者在自己受到教育基础上,善于诱发深之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做到引而步发,启发学生思考。如:教学《粜米》时,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时,让学生思考。 题目是《粜米》,为什么粜米的过程写得那么简单,而卖米前询问米价却写得特别详细。 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思考,领会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永远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无情揭露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是由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这样,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文悟道。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让课文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像霏霏的细雨,不知不觉地洒落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里,启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如此,当他们跨社会,这颗种子便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朵美丽多姿,经过沃土培育的花朵便会结出丰硕之果。
4.语文课在“句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理解时,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教学《桃花心木》时,课文中句子:“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读边思考,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5.语文课堂上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课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喻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基础上,指导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评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
6.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语文教学中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7.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上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教学《八十年代的新雷锋》时,引导学生学习朱伯儒和雷锋的事迹后,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大家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纷纷表示要向朱伯儒、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活雷锋,课后自觉地组织学雷锋小组,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助人为乐。
8.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读课文后,都知道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学完课文后,让他们畅谈: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污染环境的现象?该如何做?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总之,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正确处理好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