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何去何从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g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图:英语专业可能是全国开设最多的专业。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不断繁荣的40年,也是见证外语教育不断发展的40年。可以说,英语专业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
  但前阵子,有关“英语专业是不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英语专业就是鸡肋”等的争议不断。事实上,英语专业的确也累积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在姜锋看来,否定英语教学和其历史贡献是不切实际的,而在语言作为知识工具的背景下,像上外这样的外语院校更是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传统的语言学到了要革新的时候了。”
全世界90%的最新科技知识是通过英语发表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掌握了英语,就有可能直接获得全世界90%最新的知识。

语言是知识的工具


  《新民周刊》:前阵子,社会上对英语专业乃至大学英语的批评与质疑之声不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英语专业,以及怎样看待一门语言?
  姜锋:这里确实需要澄清一下:外语(语言)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说的外语主要还是一个书面和口头交际的工具。但其实,语言是一种知识的工具,它传递和表达着关于世界的知识。举个例子,有统计表明全世界90%的最新科技知识是通过英语发表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掌握了英语,就有可能直接获得全世界90%最新的知识。语言也是全球素养的载体。如果你多掌握一门语言,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地去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入或应对。我们要从这些完全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角度去理解外语和外语教育的意义。
下图: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新民周刊》:不仅是英语,整个外语体系都应如此。
  姜锋:对。另一方面,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外语人才?他一定是既懂这个国家的语言,又懂这个国家国情,还要懂这个国家某一专门领域的人才。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判断,全球都需要这样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也是一个全球公民所需要的素养。
  由此,我们再来反观我们的外语教学,仍有很多需要改变改革的地方。你说,这是落后吗?当然是落后。最大的问题是把外语仅仅作为交际的工具来传授。时代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人们期待教育能够领风气之先,但教育制度作为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要素往往滞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教育要反思,反思落后的原因,反思外语教学在时代深刻的挑战下需要怎样的变革,教育的改革往往需要社会发展的推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出现与快速创新,打破了以往外语翻译“高高在上”的地位,翻译变得大众化了。这意味着机器正在替代人完成一般的翻译任务,但不是说机器可以代替语言的所有功能。笼统地说学外语无用,外语专业是没良心的专业,我不赞同。
  《新民周刊》:那这些对于外语学习的负面评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姜锋:对外语的负面评价多年来一直都有,曾经有过“不学ABC,照樣干革命”的说法,加上外语课从小学开到大学,甚至博士阶段,时间太长,但不少人还是“哑巴英语”,整体上看外语教育效率低,对很多人学而无用,这一直被人们诟病……还有,英语专业开设的成本太低。英语专业应该是全国开设最多的专业,作为专业是有些“滥了”。
  尽管如此,我觉得否定英语教学和其历史贡献是不合实际的。改革开放没有外语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前期,公派出国人员的外语培训都要进行集中强化训练,至今这种集中强化培训的机制还有,没有这种大规模的强化训练出国留学事业是不可能的,科技创新立国也很难。外语使改革开放有了耳目,能够听得更远,看得更远,学习得更快,这个功劳是绝对不能去否定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反过来,多了一门语言,我的世界就多了一个。外语的历史的贡献不光是翻译点材料什么的,它是使得我们开阔了眼界,让我们能够和外部世界建立起直接关联。
  《新民周刊》:现在学习外语,和您当时学习外语有什么不同?
  姜锋:我本科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的。 80年代初我们大学的条件比较简陋,不仅生活条件,学习材料也少,所以学生对材料有渴望,学得就很珍惜,认真。那时课程量不像现在这么多,学校给学生自主学习留的空间很大,学生有机会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去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和讲座,在内容之间建立起很多的链接(Connections),构建自己的大学时代。当时的大学里,老师就给你提供原材料,怎样加工成为自己的某种感受,全靠自己。当时讲座也不多,但每个讲座去听的人很多,举办一次讲座是很认真的事,听得也认真。现在讲座繁多,学生目不暇接,有时也无所适从,有时还要下任务让他们去听,有老师形容这是“抓壮丁”。
  现在外语专业的学生很辛苦,起码上外是这样,要很好地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还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我们称之为“多语种 ”模式,总的课程量远超过我们当时的。各种材料多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少了。看来,处理好“多”和“少”的关系是大学教育需要不断探索的议题。我想,大学生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要有思想。思想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独立想象的空间。大学应该给思想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上大学时,就业是国家保障的,不愁没工作,这也是相对淡定的重要因素。

外语类院校迎来了历史机遇

其他文献
三月带儿子从伦敦回上海学汉语,转眼已是两月。小哥游学,当然也要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因为兵马俑的名气,他选择了西安。   从上海坐火车,到西安后已经夜幕降临。从地铁站走到钟楼附近的旅馆,小哥已经这样评论:“这个城市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哦!”   在西安三天,行程满满当当。虽然我们在世界各地旅行,从未跟过团,但这次,我在西安报了两个团,一个是兵马俑华清池,一个是华山。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的懒惰;另一
女科学家张艳丽。  面对更为严酷的月球背面环境,嫦娥四号搭载了一台在其前任“玉兔号”基础上经过“魔鬼式升级的”月球车。“玉兔号”的研发设计背后,有一位身材娇小、文质彬彬的女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一研究所航天电机设计研发工程师张艳丽,正是她,负责研制了玉兔号所使用的14台关键电机。  2018年9月,张艳丽女士在“造就”邀请下登台演讲。设计师难道要搬电机?  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
胡展奋专栏作家Columnist喜欢历史,酷爱大片  吃鸡现在太寻常了。寻常到如同吃饭。但历史上鸡曾经是饭桌上的奢侈,这话本来就不想说了,却又不吐不快。  很长一个时期,肉类计划供应,家家发肉票,每人月供数张,但没有“鸡票”,鸡,是一年两次凭“副食品卡”打勾供应的,一次是春节,一次是国庆,可见鸡肉比猪肉金贵多了。  偏偏我不太领情,不吃鸡。从小觉得鸡味腥骚,而且鸡皮瘆人,如此则便宜了家人,逢年过节
很多年以后,我们都已经垂垂老矣。那些昔日的年轻人们白发相对,直到其中一位老人说出了一个神秘的词语:  “IDDQD。”  良久,另外一位老人回答道:  “IDDQD。”  这两位老人或许素昧平生,但是在这一刻,这个神秘的詞语仿佛一道彩虹把他们关联在一起,就像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生命封印,释放出多少唯独他们之间心心相契的秘密。直至这两位老人离开世界,其中的秘密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密码之外,一无所
1.吴秀波人设崩塌吴秀波近日因分手费上演了一出报警抓捕“小三”陈昱霖的“狗血剧”,再次刷新吃瓜群众的下限,令人感叹:贵圈真乱!2. 英伦海啸梅政府陷入脱欧灾难——脱欧协议草案近日在英国议会遭压倒性否决。按照计划,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要在下一周拿出新的脱欧协议。然而,新协议还未出炉,一些下院议员被曝已经开始密谋,试图越过政府直接干预脱欧进程搞“政变”。贸易大臣表示这将带来“政治海啸”。3. 睚眦必报美
没有什么失败是一文不值的,A380尽管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仍然在民航史上具有“史诗”般的意义。现在很多机场的跑道建设都以能否起降A380作为标准之一。虽然说很多航空公司都对这个“巨无霸”有点敬而远之,但体验过A380的飞行员和乘客,还是并不吝啬于他们的褒奖。在各大航空网站和论坛中,关于A380体验的帖子依然火热。很多机场的跑道建设都以能否起降A380为标准之一。驾驶像游戏一般轻松  一个重达
摄影之路上最早的启蒙来自父亲  我的父亲雍文远,是老革命中的知识分子,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就读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有一个老的德国照相机,“文革”前给我们三个小孩抓拍了不少照片,在家里、弄堂里,或者是在公园里、马路上,我们小孩各有一本照相册。我从小就对照相机不陌生,因为一年总有那么几次拍照的机会。我感觉自己走上摄影之路最早的启蒙就是来自父亲。  1973年我中學毕业,17岁的
“欢迎萧万长先生和各位台湾工商界朋友来到博鳌,共话亚洲地区合作发展大计。”  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表示:今年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台湾问题攸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岛内工商界朋友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坚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一家亲,我们愿意继续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119.5平方公里的先行启动区,76.5平方公里在临港地区。摄影/ 陈梦泽  2019年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距离上海市中心75公里的临港,成为中国实施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与支点。至此,一个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一座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拥有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在太平洋西岸、中国海岸线中心、长江入海口诞生了。  
上图: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于12月9日在安徽蚌埠中华古民居博览园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李洱以“十三年磨一剑”而成的长篇小说《应物兄》摘得长篇榜榜首。  2018年11月27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到李洱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办公室来看他。李洱趴在桌子上哭,编辑拍拍李洱的肩膀,说你赶快把它发走吧,发走吧。  它,指的是李洱写了13年的长篇小说《应物兄》。  当时他正在写《应物兄》的后记,写完之后的那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