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无非就是要求你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这涉及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及标题、字数,等等。
[写作指导]
一、命题作文审题指要
1.咀嚼含义。即弄清题目的意思。比如2007年江苏卷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作文,从“怀想”出发,写作思维方法重在回忆,写作内容的呈现重在再现。“怀想”是方式,是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怀想”是往事的回忆,是拂之不去的感情牵挂,是难以忘怀的人事情理。“怀想”可以从往昔始发,联想到现实或未来;但“怀想”与“想像”“畅想”是有区别的。因此,从写作内容来说,如下两种情形是符合“怀想”二字的:一是文章所写人事、景物、情理,都是指向往昔的;二是文章所写内容是由以往的人事、景物、情理所引起的。如果有“想”无“怀”,那就有欠精准了。又如以“自嘲”为题作文,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审视题目——自嘲作为一种正视尴尬、自我宽慰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会沦落为阿Q式的心理麻醉。
2.明确重点。即要找出“题眼”。比如“有句话常挂嘴边”,重点在“常”;“近墨者未必黑”,重点在“未必”,不能把“近墨者未必黑”混同于“近墨者不黑”;“我想握住你的手”,重点在于一个“想”字,隐含着一种愿望,它与“握住了你的手”显然是有区别的。
3.确定范围。即弄清题目对文体、时间、地点、字数、对象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比如“我能”,内容上应扣住“我”来展开;“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块土地上”应指比较广大的地域,假如写教室、宿舍、家庭等很小的范围,就不够切题。
二、话题作文审题指要
话题作文为发挥考生的写作才能而缩小了限制性,加大了自主性。相对材料作文而言,题面的要求说得比较明白,所以审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生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把握题目内涵,也不注意审清要求,还是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比如2007年高考共涌现出四道话题作文,考生审题不准、偏离题意的情况依然突出。像山东卷考“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的含义比较清楚,通常情况下不太容易“走题”。然而,仍有考生偏离题意,比如通篇不谈“记忆”,只说“时间”(像时间宝贵、应该珍惜时间等);还有的则抛开“时间”,结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谈开来,鼓励“创造记忆”。这类作文根据评分细则,就被“视为不着边际的跑题文章,评分在20分以下”。
有必要提请考生注意,话题作文审题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全面。即凡是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提示语、要求或注意事项,都要一一看明白,不能遗漏。与材料相比,命题人给出的提示语更应认真阅读。比如2007年重庆卷作文题的提示语是“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这就提醒得很清楚:面对话题“酸甜苦辣说高考”,既可跳出小我,从大处“说高考”(例如我国大批人才由高考选拔而出,如果没有高考这一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许多人会与大学失之交臂;又如高考阅卷方式改革、满分作文造假、高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不错的议题),也可选写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诸如成功的喜悦、挫折的沮丧、奋斗的艰辛、责任的沉重,等等)。
其次,要吃透话题的内涵。比如面对2007年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要明确以下内容:
话题语料共三段。第一段(“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讲人生不断成长、成熟,同时有些美好的梦想和快乐“似乎”在消逝,二者难以两全——这是作文角度之一。第二段(“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讲历史在进步、文明在发展,另一方面是一些古老的文明、文化也在不断消逝——这是作文角度之二。第三段文字(“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暗示了写作的感情基调——可“怅惘”,可“旷达”,句末省略号表明还可有其他态度。“行走在消逝中”可置换成“在消逝中行走”,话题中的“行走”有“成长”“进步”等丰富内涵。又如写“纪念”,要弄清:不能把它等同于“怀念”,因为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即“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近年来,关系类话题作文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对于此类试题,审题时须将两者(甚至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偏离题意。从何处着手呢?搞清各自所属的领域或范畴,搞清各自的本质、特点,更要搞清这两者在何时何地、何情何景下有何联系——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是显性关系还是隐性关系,是偶然联系还是必然联系;是单向联系还是多向联系,或者是互动关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等等。搞清关系之后,再从中挑选出自己准备准确表达的一种关系,进而形成观点或判断,并以此来构思作文。
再次,要围绕话题选材。根据话题范围确立主题后,还要精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这样才算真正符合题意。有些考生没有注意这一点,作文开头虽能抓住话题,但主体部分却不能围绕中心行文,这也是不符合题意的表现。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指要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的,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面对“新材料作文”,可按如下步骤审题立意。
步骤一:整体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维的聚合点。比如2007年全国卷Ⅰ提供了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面对这幅漫画,画面中的所有信息考生都应认真审视(包括“出事了吧”的发问和这一问都是对倒地的孩子发出的,以及地上西瓜皮的含意等)。需要注意的是,漫画展示的都是定格了的瞬间;优秀的漫画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包孕性的。看到题中漫画,我们自然会产生联想:在孩子摔跤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态度呢?根据“出事了吧”一语,可推断三者都反对孩子“独立行走”,都对孩子灌输过“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有“出事了吧”这一问。由此可见,漫画旨意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
步骤二:理清材料的发散性,多方提炼作文角度。像2007年全国卷Ⅱ提供的材料,本身不算复杂,两个事例进行对比:前一个是丛飞无私捐助与受助者不知回报,后一个是学生小李的“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从审题上说,并没有多大障碍,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很容易想到“学会感恩与回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比如,从歌手丛飞“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的话语立意,可赞扬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和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的角度立意,可批评一种狭隘的“面子”观;从“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的角度立意,还可强调帮助别人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尽我所能就值得颂扬……
步骤三:优选最佳立意构思成文。在“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和“多方提炼作文角度”的基础上,还应精心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写作。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角度感悟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就选取哪一角度;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方能胜人一筹。
[考场佳作]
在“摔跤”中成长
2007年河南一考生
是大自然凛冽的寒风与严酷的冰霜,成就了苍鹰的翅膀;
是风雨无情的敲打和阳光灼热的炙烤,成就了玫瑰的娇艳;
是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于是,我知道:要成为珍珠,就必须经受磨砺的痛楚;要成为梅花,就必须经历寒冬的洗礼。
不“摔跤”,我们学不会自己走路。
于是,我们应该大声地宣告:
假若面对荆棘满布的丛林,我甘愿被刺破裸露的脚心,让鲜血的灼热,教会我谨慎。
假若面对巍峨的高山,我甘愿被摔下峻峭的高坡,让破损的灼痛,教会我什么是坚强与执著。
假若是一只鸟儿,我也甘愿遭受被猎获的危险,使惊慌的心跳,告诉我警惕的重要。
假若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我也甘愿在奔向浩淼的大海前,叮叮当当,磕磕绊绊,体会什么是崎岖。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生命里总有太多的无奈啊!
总是一路走来,却不知光明在哪里,只是执著于心中的美丽,为梦想而张开双翼。
勇敢地走啊!挫折算什么,困苦算什么!
看着那在非洲沙漠戈壁滩上坚强生长着的依米小花,我感慨生命的坚忍;
看着那在大西北荒凉干燥环境下茁壮成长的胡杨林,我钦佩生命的顽强。
面对“摔跤”,我甘之如饴。
看到勾践在吴国弯曲瘦弱的背影,又看到韩信受辱匍匐胯下的身躯,还有孙膑不能行动的双腿,以及李广自杀前含泪的双眼。
坚强啊,这些历史的伟人!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命运的一切挑战吧!
即使少不了汗水与泪水,也要在“摔跤”中成长。
在荆棘中,想起艰苦的伟大;
在困难中,吞下委屈的泪水。
“摔跤”教会我们坚强,亦使我们不断成长。
摔跤——甘之如饴。
[点评]
此文主旨是“不要惧怕‘摔跤’,要学会在‘摔跤’中不断成长”。可见这位考生对图画“摔了一跤”的寓意理解得十分准确。文中例证既有苍鹰、玫瑰、依米小花等自然之物,又有勾践、韩信、孙膑等人中豪杰,贴切而充分,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文章采用散文的体式,灵动而不失章法的行文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给人以气度非凡的感觉。尤其是比喻、排比修辞的妙用,更为全文增色不少。
(编辑 文 墨)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无非就是要求你必须写什么,必须怎么写,这涉及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及标题、字数,等等。
[写作指导]
一、命题作文审题指要
1.咀嚼含义。即弄清题目的意思。比如2007年江苏卷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作文,从“怀想”出发,写作思维方法重在回忆,写作内容的呈现重在再现。“怀想”是方式,是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怀想”是往事的回忆,是拂之不去的感情牵挂,是难以忘怀的人事情理。“怀想”可以从往昔始发,联想到现实或未来;但“怀想”与“想像”“畅想”是有区别的。因此,从写作内容来说,如下两种情形是符合“怀想”二字的:一是文章所写人事、景物、情理,都是指向往昔的;二是文章所写内容是由以往的人事、景物、情理所引起的。如果有“想”无“怀”,那就有欠精准了。又如以“自嘲”为题作文,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审视题目——自嘲作为一种正视尴尬、自我宽慰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失去了一个度,就会转变为自卑和颓废,会沦落为阿Q式的心理麻醉。
2.明确重点。即要找出“题眼”。比如“有句话常挂嘴边”,重点在“常”;“近墨者未必黑”,重点在“未必”,不能把“近墨者未必黑”混同于“近墨者不黑”;“我想握住你的手”,重点在于一个“想”字,隐含着一种愿望,它与“握住了你的手”显然是有区别的。
3.确定范围。即弄清题目对文体、时间、地点、字数、对象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比如“我能”,内容上应扣住“我”来展开;“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同一块土地上”应指比较广大的地域,假如写教室、宿舍、家庭等很小的范围,就不够切题。
二、话题作文审题指要
话题作文为发挥考生的写作才能而缩小了限制性,加大了自主性。相对材料作文而言,题面的要求说得比较明白,所以审题难度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考生审题意识淡薄,既不重视把握题目内涵,也不注意审清要求,还是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比如2007年高考共涌现出四道话题作文,考生审题不准、偏离题意的情况依然突出。像山东卷考“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的含义比较清楚,通常情况下不太容易“走题”。然而,仍有考生偏离题意,比如通篇不谈“记忆”,只说“时间”(像时间宝贵、应该珍惜时间等);还有的则抛开“时间”,结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谈开来,鼓励“创造记忆”。这类作文根据评分细则,就被“视为不着边际的跑题文章,评分在20分以下”。
有必要提请考生注意,话题作文审题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全面。即凡是命题者给出的材料、提示语、要求或注意事项,都要一一看明白,不能遗漏。与材料相比,命题人给出的提示语更应认真阅读。比如2007年重庆卷作文题的提示语是“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这就提醒得很清楚:面对话题“酸甜苦辣说高考”,既可跳出小我,从大处“说高考”(例如我国大批人才由高考选拔而出,如果没有高考这一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许多人会与大学失之交臂;又如高考阅卷方式改革、满分作文造假、高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不错的议题),也可选写自己的经历与体会(诸如成功的喜悦、挫折的沮丧、奋斗的艰辛、责任的沉重,等等)。
其次,要吃透话题的内涵。比如面对2007年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要明确以下内容:
话题语料共三段。第一段(“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讲人生不断成长、成熟,同时有些美好的梦想和快乐“似乎”在消逝,二者难以两全——这是作文角度之一。第二段(“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讲历史在进步、文明在发展,另一方面是一些古老的文明、文化也在不断消逝——这是作文角度之二。第三段文字(“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暗示了写作的感情基调——可“怅惘”,可“旷达”,句末省略号表明还可有其他态度。“行走在消逝中”可置换成“在消逝中行走”,话题中的“行走”有“成长”“进步”等丰富内涵。又如写“纪念”,要弄清:不能把它等同于“怀念”,因为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即“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近年来,关系类话题作文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对于此类试题,审题时须将两者(甚至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偏离题意。从何处着手呢?搞清各自所属的领域或范畴,搞清各自的本质、特点,更要搞清这两者在何时何地、何情何景下有何联系——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是显性关系还是隐性关系,是偶然联系还是必然联系;是单向联系还是多向联系,或者是互动关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等等。搞清关系之后,再从中挑选出自己准备准确表达的一种关系,进而形成观点或判断,并以此来构思作文。
再次,要围绕话题选材。根据话题范围确立主题后,还要精选材料,充分表现主题,这样才算真正符合题意。有些考生没有注意这一点,作文开头虽能抓住话题,但主体部分却不能围绕中心行文,这也是不符合题意的表现。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指要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的,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这种题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面对“新材料作文”,可按如下步骤审题立意。
步骤一:整体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维的聚合点。比如2007年全国卷Ⅰ提供了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面对这幅漫画,画面中的所有信息考生都应认真审视(包括“出事了吧”的发问和这一问都是对倒地的孩子发出的,以及地上西瓜皮的含意等)。需要注意的是,漫画展示的都是定格了的瞬间;优秀的漫画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包孕性的。看到题中漫画,我们自然会产生联想:在孩子摔跤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态度呢?根据“出事了吧”一语,可推断三者都反对孩子“独立行走”,都对孩子灌输过“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有“出事了吧”这一问。由此可见,漫画旨意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
步骤二:理清材料的发散性,多方提炼作文角度。像2007年全国卷Ⅱ提供的材料,本身不算复杂,两个事例进行对比:前一个是丛飞无私捐助与受助者不知回报,后一个是学生小李的“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从审题上说,并没有多大障碍,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很容易想到“学会感恩与回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比如,从歌手丛飞“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的话语立意,可赞扬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和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的角度立意,可批评一种狭隘的“面子”观;从“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的角度立意,还可强调帮助别人不在于你付出了多少,尽我所能就值得颂扬……
步骤三:优选最佳立意构思成文。在“整体把握材料含意”和“多方提炼作文角度”的基础上,还应精心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写作。选择的标准由主客观两方面决定:主观方面,自己对哪个角度感悟深、有话可说且能把话说好,就选取哪一角度;客观方面,别人少有顾及的意向,自己要加以盘算。这样综合考虑,方能胜人一筹。
[考场佳作]
在“摔跤”中成长
2007年河南一考生
是大自然凛冽的寒风与严酷的冰霜,成就了苍鹰的翅膀;
是风雨无情的敲打和阳光灼热的炙烤,成就了玫瑰的娇艳;
是生活中的艰难与困苦,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于是,我知道:要成为珍珠,就必须经受磨砺的痛楚;要成为梅花,就必须经历寒冬的洗礼。
不“摔跤”,我们学不会自己走路。
于是,我们应该大声地宣告:
假若面对荆棘满布的丛林,我甘愿被刺破裸露的脚心,让鲜血的灼热,教会我谨慎。
假若面对巍峨的高山,我甘愿被摔下峻峭的高坡,让破损的灼痛,教会我什么是坚强与执著。
假若是一只鸟儿,我也甘愿遭受被猎获的危险,使惊慌的心跳,告诉我警惕的重要。
假若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我也甘愿在奔向浩淼的大海前,叮叮当当,磕磕绊绊,体会什么是崎岖。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生命里总有太多的无奈啊!
总是一路走来,却不知光明在哪里,只是执著于心中的美丽,为梦想而张开双翼。
勇敢地走啊!挫折算什么,困苦算什么!
看着那在非洲沙漠戈壁滩上坚强生长着的依米小花,我感慨生命的坚忍;
看着那在大西北荒凉干燥环境下茁壮成长的胡杨林,我钦佩生命的顽强。
面对“摔跤”,我甘之如饴。
看到勾践在吴国弯曲瘦弱的背影,又看到韩信受辱匍匐胯下的身躯,还有孙膑不能行动的双腿,以及李广自杀前含泪的双眼。
坚强啊,这些历史的伟人!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命运的一切挑战吧!
即使少不了汗水与泪水,也要在“摔跤”中成长。
在荆棘中,想起艰苦的伟大;
在困难中,吞下委屈的泪水。
“摔跤”教会我们坚强,亦使我们不断成长。
摔跤——甘之如饴。
[点评]
此文主旨是“不要惧怕‘摔跤’,要学会在‘摔跤’中不断成长”。可见这位考生对图画“摔了一跤”的寓意理解得十分准确。文中例证既有苍鹰、玫瑰、依米小花等自然之物,又有勾践、韩信、孙膑等人中豪杰,贴切而充分,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文章采用散文的体式,灵动而不失章法的行文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给人以气度非凡的感觉。尤其是比喻、排比修辞的妙用,更为全文增色不少。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