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很难改变幼儿园的习惯,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做到:第一,不要太着急教学课程,而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如果不把常规搞好,小学生就会很不守纪律,在班上乱跑、乱叫,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学习也无效果。所以,只有把纪律搞好了,才能正常上课,也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知识。第二,让学生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课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地表扬。如:“刘菡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9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9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11-9=2、12-9=3、13-9=4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几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互动中学到了新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就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清晰才行,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还有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拨一拨”等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六、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我为了指导学生写字,做了一块专用的小黑板,画有四线格和田字格,教学生把字写规范。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比赛,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特别优秀的在旁边加红“★”。学生对老师的奖励敏感度极高,经过这种评分制度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努力地想得到老师奖给他们的红“★”。教师也可以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一、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很难改变幼儿园的习惯,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做到:第一,不要太着急教学课程,而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如果不把常规搞好,小学生就会很不守纪律,在班上乱跑、乱叫,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学习也无效果。所以,只有把纪律搞好了,才能正常上课,也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知识。第二,让学生养成上课看黑板的习惯,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识,以便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课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地表扬。如:“刘菡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9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9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11-9=2、12-9=3、13-9=4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几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互动中学到了新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就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清晰才行,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还有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拨一拨”等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六、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我为了指导学生写字,做了一块专用的小黑板,画有四线格和田字格,教学生把字写规范。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比赛,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特别优秀的在旁边加红“★”。学生对老师的奖励敏感度极高,经过这种评分制度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努力地想得到老师奖给他们的红“★”。教师也可以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