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地经历阅读过程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ni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就必须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从读、思、议、品、评中进入阅读情境。
  一、把读书的空间让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读为本”。 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閱读能力起决定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多读可以识记生字,可以深化理解,可以释词析句,可以训练思维,可以背记好词佳句,可以感悟写作技法,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大胆质疑的,(师:读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么就仔细地到课文中去挖掘问题,寻找答案吧。但要注意:第一,你找的问题必须真实;第二,不提那些一看书就得到出答案的问题。)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写写画画,一段时间后,班上已有一半学生举起了手。学生的问题还真不少: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在“地球”前面加上“只有”和“一个”?为什么称呼地球是“母亲”和“摇篮”?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课文前面说地球“太可爱”,后面又说“太容易破碎了”?有的学生说地球一望无际,课文中为什么却又说它“很小很小”?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讨论很激烈。这时,我抓紧机会,把学生的思维进行聚焦:请选择自己最感兴趣、自己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三、让学生自己摘阅读结果
  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如在体会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一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疑问:这两个黄鹂对着翠柳歌唱什么呢?其实,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对这句诗的理解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在于对古诗这种句式还不熟悉。其思维过程从提问中一目了然。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给这个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插图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接着老师问,知道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吗?学生说主要是按常规读法,一是没把语序颠倒(不是对着翠柳鸣,而是在翠柳间鸣);二是没有结合语境读(包括插图)。这个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果子”,并且还掌握了摘“果子”的过程(也即知识发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
  四、给学生自己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的活,学得灵。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教师于教材与学生之间只起着启动和牵引的作用。情,要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悟,在表演中自己去感悟,在画面中自己去感悟,在动作演示中自己去感悟。只有情情相激,这样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把阅读教学教出个性。如《狼牙山五壮士》有感情朗读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那一段,不是老师一句“请同学们读出五壮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感情”就能到位的。非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而老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于“激昂处还它更激昂,委婉处还它更委婉”,读出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读出五壮士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从而形成三情共鸣,优化读的质量与效果。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当今时代的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指导,将阅读训练真正落到实处,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成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农村小学生要把阅读学好,就让他们自主地经历阅读过程。
其他文献
父亲角色对儿童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研究发现父亲投入对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如儿童的性别角色、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道德发展、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等。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模式,可以看出父亲角色对儿童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儿童的性别角色、人际关系、情绪情感、道德发展、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等方面。  一、父亲角色对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1.对男孩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男孩通过对
期刊
摘要:目前,微课盛行于教育领域,一线教师对微课开发的研究更加深入,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微课开发能力。然而,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尚不多,本文基于软件工程的思想,提出了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环节中的“计划、分析、设计、制作、应用和评价”六个环节,阐述了高校师范生微课开发能力的重要内涵,总结出三个不同层次微课认知水平的师范生的微课开发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微课;微课开发能力;师范生  一、师
期刊
一、阅读的重要性  1.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语言输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 只有有效的输入,即可理解性、趣味性,足够输入量的材料才能使学生最成功地习得该语言。大量的阅读为学生语言输出提供了保障,在扩充学生知识量的同时对他们理解和学好语法有了很大的帮助,增强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2.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形式  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作用是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为我们了解
期刊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在和家长交流期间经常会听家长说到一些困惑:比如发现孩子长大了,从上了中班以后就真的不像小班时候那么听话和讨人喜欢了。或者是没有给他买喜欢的玩具就抱怨妈妈不好,甚至会说出妈妈是坏妈妈这种话等。事实上孩子这种对别人的不理解和抱怨,甚至表现出极端的行为,说到底就是缺乏“同理心”。同理心的缺失对做父母的来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理心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特点  2.感受文化在綜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会构建关系结构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解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民族之魂。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现代文明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小学阶段是学生素养养成的关键期,因而,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极为深远。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扎根,已成为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对他们自身引起巨大的变化。所以,提高农村学校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符合孩子身体心理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当我面对这么一群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孩子,按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教授之后,发现他们原先活泼,好奇,好动的儿童的天性再也看不到了,他们情绪压抑、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期刊
一、原子结构与性质  1.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原因  在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上,由于大多数教师对其规律产生的原因模糊不清,所以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高考,但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记忆的内容更加混乱。针对这种现象,现将其变化规律的原因进行挖掘、理清。  原因: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使得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少,从而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但也有与规律不一致的元素:Be和B
期刊
实施高效课堂活动,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而且还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有所提高,了解更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有素质、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只有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组织教学要切实做到“组织到位”  组织教学一般是教课之前的一个过程,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组织教学是为整节课授好课打好基础,让学生注意听讲,
期刊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