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成長:改革助力,打造國家金融重器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國的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是讓全國14億人民生活安康富足、越來越好,國家更加繁榮富強。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大約在1500億美元左右,占全球經濟比重僅為1.8%,而現在國家的經濟總量已達到13萬億美元左右,佔到全球14.8%,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人均GDP亦從380美元左右提升到現在近9500美元,排名由世界第121位上升至70位左右,成為名副其實的中等收入國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貨物貿易總額只有210億美元,外匯儲備則只有1.7億美元排全球第83位。而去年公佈的貨物貿易總值已經達4萬億,外匯儲備則超過3萬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一。很多重要經濟指標均排在世界前列。正如習主席所講“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可以說,改革開放不僅給中國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改善,也為世界的發展進步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四十年,四階段成長
  而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年,也是內地逐步放開市場,內地企業逐漸邁向世界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為澳門突破了原先狹窄的空間局限,逐步在內地尋求到了廣闊的發展腹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充足的勞動力和廣大的市場。而同時,澳門自由港和高度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制,也為國家擴大與國際間的經貿合作,內地企業走向國際的舞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總的來說,澳門還是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受益者。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長期發展中持續受益,使得自身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獲得了飛躍發展。
  如果從銀行業者觀察澳門經濟的變化,可以粗略把改革開放這四十年,分爲四個十年、四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年,這階段的特點是眾多窗口公司在澳門設立,經營行業廣泛,改變了澳門產業結構,啟動了澳門城市現代化進程,澳門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澳門企業家參與了珠三角的經濟建設,除大量中小企業到珠三角設生產基地外,重要的投資包括建造珠海到廣州的橋樑、珠海首家渡假村等,澳門的GDP逐步進入快速增長期;第二個十年是澳門回歸前的十年,這階段的特點是澳門受外圍環境的影響,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經濟低迷不振,但中資企業在澳門持續投資,經營進一步規範,特別是中央的支持,澳門建設國際機場等重要基礎設施,保持澳門的平穩過渡;第三個十年是回歸後的十年,特點是以CEPA和人民幣國際化爲代表的改革開放加速期,在“一中心、一平臺”的定位下,自由行開放政策使澳門經濟迅速恢復,而澳門亦逐步融入區域發展中,並以其自由經濟制度、國際化的優勢為人民幣國際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期間雖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但背靠祖國的澳門仍能安然渡過;第四個十年,特點是以自貿區建設等政策爲代表的改革開放深化期。澳門積極響應、主動對接自貿區政策,以澳門為平臺的跨境、國際商貿活動蓬勃發展,澳門的平臺優勢作用日益發揮,並成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基礎。
  可以說,澳門今天的發展成果與所取得的成績,和國家的改革開放的進程是密不可分的,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聯的。
  事實上,改革開放對於中國金融業,既是一個學習、引入先進管理經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行業逐步開放,體制逐步健全,能更好地為中國企業擴張及發展提供助力的過程。比如今年8月,銀保監會發佈《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其中明確“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持續推進外資投資便利化。”某種意義上,允許銀行以及金融公司的外資控股,也意味著中國金融業將進入一個更國際化、更開放的階段。
  澳門的銀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規模實現了幾何式的增長。1970年以前,澳門在法律上只有一家葡資銀行,也是唯一的外匯結算銀行。直至1978年底,澳門整個銀行業的存款約80億澳門元,貸款不到20億澳門元。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澳門銀行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以上述四個階段為例,澳門銀行業從服務本地工商、個人零售、業務簡單的傳統商業銀行,逐步向服務跨境客戶、涉足跨境業務、國際結算業務的現代化商業銀行轉變;再向開展國際銀團、財富管理等複雜業務發展;近年更開展類投行業務,包括跨境併購,股權投資等高端業務。內地的發展爲澳門的銀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業務與客戶,澳門也通過自身的改革與努力,抓住了多個歷史性的機遇,使澳門銀行業實現了高速的發展。截止2017年,澳門銀行業總資産規模首次突破1.5萬億澳門元,存款餘額10,226億元,是1978年的127倍,貸款餘額8,960億元,1978年的447倍,盈利爲148億澳門元,均創歷史新高。
  經濟起飛,加速全方位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的後20年中,恰逢澳門回歸,在回歸以後,澳門受到了內地的多方面助力與積極影響:
  一是國家實施改革開放以及澳門回歸後,內地與澳門的經濟合作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蓬勃發展,並在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和旅遊服務等多個領域、多個方位呈現爆發式增長。
  政治制度的保障和經濟環境的改善,使得兩地經濟互補優勢逐步顯現出來,相互經濟需求不斷爲兩地經貿合作增加新的內容。而改革開放爲澳門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提供了條件,內地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促進兩地經貿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金融業作爲經濟的潤滑劑,爲兩地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能。
  二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深化改革重大政策,如港澳自由行、粵澳合作、人民幣國際化等,推動回歸後澳門經濟以及澳門銀行業實現了二次騰飛。
  1999-2017年間,澳門銀行業總資産較回歸時上升了11倍; 存款餘額較回歸時增長了10倍; 貸款餘額較回歸時增長了18倍。2016年銀行業增加值占澳門GDP的7%。澳門銀行業資本構成高度國際化,業務廣泛分佈在亞洲及歐洲地區。2017年底澳門銀行業的國際資産占總資産的84.2%,國際負債占總負債的79.4%。
  總體來說,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澳門經濟快速發展,跨境貿易和投資不斷增多,爲服務經濟發展的澳門銀行業提供了茁長成長的土壤。   灣區計劃,構建全球金融樞紐
  而外界不少聲音將“粵港澳大灣區”計劃視為我國下一步改革深化的關鍵步驟,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爲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來了機遇。澳門作爲大灣區珠江西岸的支點,在大灣區扮演的角色,應該著眼於中央政府給予澳門的特殊定位,即“一中心、一平臺”。積極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需要進一步優化旅遊環境,提升旅遊服務水準,加強正面宣傳;積極打造中葡商貿服務合作平臺,可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把中葡特色金融作爲發展的重點,打造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經貿往來的樞紐和橋樑。
  總體上看,澳門資金充裕,有足夠實力承接大灣區、“一帶一路”的金融業務,可以充分發揮稅制簡單、監管國際化、社會和諧,以及“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針對葡語國家客戶,構建澳門在細分金融行業和香港等地區的錯位發展優勢,打造澳門成為灣區內的“精準連絡人”,爲大灣區經濟發展和建設提供獨特的助力。
  當然機遇的把握,就勢必需要看到挑戰的存在。從挑戰上看,大灣區雖在一國之內,卻存在兩個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及三套法律制度。因此,對三地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各行各業的合作發展的效率而言,區內的人員、物資、資金及資訊等生產要素的流通尤為重要。對於便利大灣區內居民穿梭三地生活、工作、求學與經商,降低三地不同制度構成的政策限制,將會有著新的要求與考驗。
  從機遇上看,澳門目前處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以及自身“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建設的機遇疊加期,本地金融業也保持著穩健經營的良好態勢。隨著政策推動、產業升級、經濟規模擴大,以及更多人才與技術聚集,會利好基建交通,高新技術產業升級,金融服務流通等領域的轉型發展。
  我們相信,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主要將聚焦在“通”、“融”、“擴”、 “容”上。“通”就是資金、人才、貨物、資訊等要素市場進一步打通,經濟運行效率提升。“融”即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擴”就是要擴展思維及擴大業務領域,創造出新的合作模式,而且市場及經濟腹地也是大幅擴容。“容”就是包容。三地要以包容及寬廣的胸懷參加及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通過以上的“通、融、擴、容”,將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更好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公佈、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相信伴隨著未來澳門與內地經貿關係日益緊密,對區域金融合作需求也會增加,將不斷促進澳門融入區域經濟金融整體發展。期望粵港澳金融業通過優勢互補,發揮港、澳、深、廣金融城市的作用,助力灣區成爲一個服務國家、服務世界的亞太時區的全球性金融樞紐,成為國家的金融重器。
其他文献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特殊年份,在1978年的12月,我國宣佈改革開放,隨後中國打開國門歡迎世界各國的投資考察,迎來了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港澳與內地互動密切,在40年的發展中,港澳的角色也在慢慢轉變,而北上廣深等城市的崛起,奠定了中國大陸在發展中的新格局。因此,改革開放40年,國家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澳門人是如何參與其中的,澳門又如何看待國家四十年的改革與發展?改革開放後期又恰逢澳門回
期刊
改革成果,影響國內外  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這改革開放的4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自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段發展史在中國,以至全世界,都是一件大事。這種成就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講,都是超出想象和無比驕傲的,我們可以從幾項數據中,來發現中國40年來的飛速發展與巨大變化:  第一,是經濟高速增長,40年來GDP年均增速達9.5%,過去五年內地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貢獻一直超過30%; 
期刊
粵港澳三地發展緊密相連,為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體育局與珠海市文化體育旅遊局早前簽訂了《珠澳體育合作框架協議》,藉此加強珠海市與本澳體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地的相互發展。  體育局一直重視區內體育協同的發展,希望通過互通各地體育方面的資訊,得以加強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從而尋求共同推動體育發展的空間,因此,體育局於3月14日聯同各體育總會代表前往珠海市進行交流活動。  交流團於3月14日與珠海市
期刊
澳門小城,蓮花寶地,賭業興盛,各方人士聚居,造就本地獨有的休閒舒適的生活氛圍。每年的颱風季,總有三、五個颱風殺到來,這里所指的颱風,不外乎超過3號風才算得上,只有小學生以下的學童才會享有的假日,而對於廣大澳門居民而言,只有8號以上颱風乃偷得一日假期的時機,故在一般打工族來講,有颱風打來意味著多一天自由支配的假日,自然是樂意之至。故每到打風天,人們慣常到超市掃貨(零食),或滯留家中煲劇(電視、電影)
期刊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帶給中國乃至世界的都是震撼的成就,也造就如今的“大國崛起”,中國一改百年來積貧積弱的面貌,成功躋身世界超級大國之列,在不斷完善自身發展的同時,也推動區域和平、全球經濟復甦與國際維和等工作,在發展之中勇於承擔自身的國內、國際責任。  科技復興,自主創新研發  回顧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體制、人才、資金、對外交流經驗上都相對缺乏,科技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國家在改革伊始,有大的魄
期刊
超級颱風“山竹”於9月14日、15日橫掃菲律賓北部,造成至少1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和400萬人沒電沒水的災難之後,再於16日殺到澳門附近海面,於下午2點經過澳門,5點在臺山市海宴鎮登陸,不過,和去年“天鴿風災”造成澳門本地10人死亡、數百人受傷,財產損失數以百億計不一樣的是,今次“山竹”襲境,澳門本地沒有任何人死亡,傷者只有兩位,被吹倒的樹木和雜物也在48小時之內幾乎清理乾淨,實在是有點出人意料之
期刊
9月16日,今年最強颱風“山竹”侵襲澳門,帶來狂風暴雨,引發海水倒灌,對澳門造成嚴重影響。但在澳門特區政府的正確部署下,澳門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高效地進行了抗災救災工作,將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社會生活很快恢復正常。  和一年之前應對颱風“天鴿”相比,澳門特區政府應對本次颱風,在工作部署上,包括監測預警機制、訊息發佈、危機應變、人員調度、居民撤離、清障善後及部門協調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受到
期刊
中國的改革開放解決了14億人口的貧困問題,也給這個一度封閉的國度帶來了重新快速發展的道路,這不單單是一個國家的“脫胎換骨”,更在世界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奇跡在今天深深影響全球,無論是在高鐵、移動支付、航空技術等的突破逐漸走向全球,為便利人類社會而服務,還是中國模式、大國和平崛起的發展方向對於國際新秩序邁向和平、穩健產生了極大的助益。因此,中國的改革開放受到全球矚目,其影響性也是全球性與國
期刊
澳門社團文化是本澳特有的一種現象,由於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當時澳門人為爭取自己的利益,在殖民時期發展了許多社團,在團結彼此之餘,也成為與政府溝通的重要橋樑,至今仍然發揮巨大作用。  據統計,澳門回歸前,社團數目不超過兩千;截至2015年為止,澳門社團約有七千多個;到今年已超過八千。社團數目之多,放眼全球亦屬罕見。  有見及此,本期“時事辯論”有幸邀請來澳門立法會區錦新議員、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
期刊
回歸以來,澳門的社團數量高速增長,目前數量已超過八千,坊間認為社團數量的攀升和本澳現行體制存在缺陷有必然的聯繫,針對此現象,請問您認為社團的大量存在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限制社團數量無止境地增長?未來在哪方面需要進行改善?  區錦新議員指出,作為一個公民社會,按正常、健康來說,社團的成立是代表著一群人的喜好或意見的集中表現。事實上,澳門回歸後社團增長的數量十分驚人,由幾百個增至現時的幾千個,被稱為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