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论治痛风探析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z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痛风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病机较为复杂;但最终均可形成痰和瘀两种病理产物,形成痰瘀同病的病机。痰瘀同病是近年明确提出的新概念,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痰瘀同病治疗宜痰瘀同治,结合痛风的病因病机,可从痰瘀同治着手治疗痛风。结合痛风及痰瘀同病的病因病机,从痰瘀同治探讨痛风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中医防治痛风提供思路。
  【关键词】 痛风;痰瘀同病;病因病机;痰瘀同治
  痛风(gout)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晶体相关性疾病,以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受限为特点,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慢性关节炎等。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大多病因不明,后者可由血液病、肾脏病、药物及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1]。其发病与地域、饮食、经济、医疗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欧美地区发病率为0.20%~1.70%,亚洲地区近年患病率明显升高,我国男性患病率为1.26%~1.59%[2-4]。痛风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为代谢综合征的早期标志[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降尿酸药等,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中医治疗痛风有悠久的历史,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基础和发展空间。中医学认为,痛风发病与痰瘀理论相关,从痰瘀理论指导痛风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痛风的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热血得寒,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又云:“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明确提出“痛风”之病名。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曰:“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湿浊瘀毒内阻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并创立“浊瘀痹”作为痛风的中医病名[8]。中医学认为,痛风的主要原因为脾肾功能失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若脾之运化功能失调,则痰浊内生;肾为先天之本,主开阖,若肾司二便功能失调,则痰浊排泄减少,内聚为患。此时,若机体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劳累过度,或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或关节外伤等,可加重并促使痰湿之邪流注关节、肌肉或骨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引起本病发作。所以,痛风以脾肾功能失调为本,风、寒、湿、热等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痛风发病的原因可概括为内因、外因及诱因
  三个方面[9]。内因是痛风发病的基础,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和后天调护失宜等。先天脾胃亏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失宜等,使脾胃更虚,脾虚则运化失常,气化不利,致水液代谢输布运化功能障碍,津液不归正化而为痰、为湿、为瘀。肾虚则无力化痰湿,亦无力行痰湿,致痰湿蓄积。痛风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又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风邪易与他邪合而致病。《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性重浊凝滞,易阻滞经络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且病情缠绵不愈。范冠杰[10]认为,湿热闭阻是痛风的核心病机,贯穿整个发病过程,是决定其病情及转归的根本原因。邓运明[11]认为,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失健运、湿热痹阻及经络阻滞。总之,居处潮湿,或冒雨涉水,或阴雨、暑湿天气缠绵,或汗出当风、汗出入水等原因在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之时,风寒之邪,或风湿之邪,或寒湿之邪,或湿热之邪,即可入侵人体经脉,留着于肢体、经络、关节之间,痹阻不通,发为本病。临床由于感邪不同,或邪气偏盛之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痛风诱因主要是指在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痹阻经脉之时,因劳累过度,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等进一步加重痰濕之邪,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诱发本病。
  2 痰瘀同病与痛风的关系
  《黄帝内经》称痰为“饮”“积饮”“汁沫”等,称瘀为“凝血”“留血”“菀陈”等。中医学认为,痰、瘀均为人体病理产物。痰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瘀因人体血液不循常道而成。《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述了津与血的关系,为痰瘀同病理论的来源。隋·巢元方指出:“诸痰者,皆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不散,便成痰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云:“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李梃指出:“痰乃津血所成,随气升降,气血调和则流行不聚,内外感伤,则壅逆为患。”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巢囊。”揭示痰瘀同病的实质是痰湿与瘀血相互胶结,并首先明确了“痰瘀同病”之概念。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可见,痰瘀常相兼为病,易形成痰瘀同病的病机。
  痰瘀同病的重要病因如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则气机不利,经脉阻滞。气滞则血瘀,故导致经脉血行瘀滞。痰湿因气血的推动而行于全身,人体之痰湿正常可通过脏腑的协调与疏泄作用,使代谢产物不蓄积为害。若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则痰湿不能及时排泄而蓄积为害。又因人体虚弱,无力化生气血,亦无力行血,致使血脉瘀滞。痰与瘀相互影响,造成痰瘀致病的共同病机;且人中年以后,脏腑功能渐衰,其中尤以脾肾为主。肾虚则无力气化痰浊;脾虚则无力行痰湿,并且能酿生湿邪。而痰湿又可加重脾肾的负担,导致脏腑更虚。痛风发病是内因、外因及诱因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脾肾功能失调,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气机不利或气化不利,升降失调,水液代谢输布障碍,津液不归正化为痰、为瘀,最终形成痰瘀同病的病机。痛风的病因与痰瘀同病的病因相似,最终均能造成人体气机不利或气化不利,产生相同的病理产物——痰和瘀。可见,痰瘀同病与痛风关系密切。临床可将痰瘀理论运用于痛风的防治,从痰瘀同治论治痛风。   3 痰瘀同治论治痛风
  首先,痰瘀相兼为病,相互影响。如《类证治裁·痹证论治》云:“久痹不愈,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又痰与血均为阴邪,两者易交结凝固。气血通则津液行,则痰难生;气滞则血不行,则血瘀。故痰瘀相关,痰夹瘀血,瘀血夹痰。治痰宜兼治瘀,治瘀宜兼治痰,痰瘀兼治。其次,痰瘀致病有主次缓急之分。因痰浊阻滞而致血瘀形成的痰瘀同病,治疗当以化痰为主,祛瘀为辅;若因瘀血停留而致痰阻形成的痰瘀同病,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化痰为辅。再者,痰瘀属阴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且不易治愈。最后,因痰瘀属阴,难以祛除,故治疗时可加少量温通药以达化瘀消痰之目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祛痰化瘀属消法,易伤人体正气,用药需中病即止,切不可久用多用。因“多用则耗血伤气”,可根据病情酌加少量益气扶正养阴之品,使邪去而正安。总之,痛风病机为脾肾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致人体气机不利或气化不利,最终使水液代谢输布运化排泄失常,津液不归正化为痰、为瘀,故临床治疗应遵痰瘀为病而采用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
  治疗痛风宜痰瘀同治,治瘀要兼治痰,治痰要兼治瘀。眭蕴慧等[12]采用痰瘀同治之法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还应区分新病久病,急性期和缓解期,分期论治痛风。急性期宜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慢性期及间歇期宜降尿酸及巩固治疗。牛子全等[13]研究认为,痛风急性期主要病机为痰瘀夹瘀热闭阻经脉,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孙益等[14]研究痛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发现,痛风早期以痰湿体质为主,晚期以瘀血体质为主。提示痛风早期治疗应以祛湿为主,晚期应以化瘀为主。痛风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且易与他病合而致病,导致病情复杂难治。研究发现,痰瘀与难治性痛风关系密切,且痰瘀贯穿于病程始终[15]。故治疗痰瘀病不能速效,非一日之功,当持之以恒,善于守方。另有研究认为,痛风常与肥胖、高脂血症并见,发病与痰浊关系密切[16]。故痛风可借鉴痰瘀同病论治的思想,紧守病机,坚持长期治疗,整体治疗。还有研究认为,子痈为有形之硬块,非一时可以速愈,给予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药物亦须待以时日,故治疗时不宜操之过急[17]。而痛风晚期可形成痛风石,与子痈类似,均为痰瘀病理产物,故可以效仿其治疗。另外,目前痛风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祛湿,即注重运用大量寒凉祛湿的药物。结合痰瘀同病的论治,当临床治疗痛风长期难以奏效时,可结合患者病情考虑加少许温通行气之药以利于化痰消瘀。化痰消瘀属于中医学八法中的“消法”,长期大量使用会耗伤人体正气及阴血,导致机体虚弱,故治疗痛风时可根据需要加少量固护人体正气或滋阴养血之品,使邪祛而不伤正。
  4 小结与展望
  痛风又名“浊瘀痹”,提示其病因与痰浊和瘀血相关。痰、瘀是人体机能失调导致气机不利或气化不利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两者常相兼而为病,且容易导致病情复杂难治。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因痛风的病因与痰瘀同病的病因病机相同,又因痰瘀的致病机制与西医学的痛风由尿酸钠晶体析出所致的炎症反应相似,故可将痰瘀理论运用于痛风的防治,从痰瘀同治论治痛风。另外,因痰瘀两者相兼为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仅是痛风的致病因素,而且贯穿于痛风病理演变和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应将痰瘀同治的思想运用于痛风防治的始终。总之,从痰瘀理论论治痛风可谓是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希望能为中医治病防病提供
  思路。
  5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66-2773.
  [2] 何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因与流行病学[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11-13.
  [3] Ogurat T,Matsuura K,Matsummoto Y,et al.Recent trends of hyperuricernia and obesity in Japanese male adolescents,1991 through 2002[J].Metabolism,2004,53(4):448-453.
  [4] 刘湘源,郑晓娟.尿酸持续达标是难治性痛风治疗的关键[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4(2):168-170.
  [5] Choi HK,Curhan G.Gout:epidemiology and lifestyle choices[J].Curr Opin Rheumatol,2005,17(3):341-345.
  [6] Ito H,Abe M,Mifune M,et al.Hyperuricemia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Ren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PLoS One,2011,6(11):e27817.
  [7] Akkasilpa S,Avihingsanon Y,Hanvivadhanakul P,et al.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atients with hyperuricemia[J]. J Med Assoc Thai,2004,87(Suppl 2):541-544.
  [8] 田華,顾冬梅.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42(9):132-133.
  [9] 吴生元,彭江云.中医痹病学[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87-388.
  [10] 谢雯雯.范冠杰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766-1767.
  [11] 李华南,刘峰,涂宏,等.邓运明教授从脾胃辨证论治痛风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80-182.
  [12] 眭蕴慧,殷海波,石白,等.基于“痰瘀相关”探讨痛风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7):1402-1404.
  [13] 牛子全,王春亮,徐世红,等.谢兴文主任医师辨 治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西部中医药,2016,29(8):43-45.
  [14] 孙益,李象钧,赵俊,等.痛风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6):55-57.
  [15] 钟琴,马武开,刘正奇,等.从痰、毒、瘀论治难治性痛风体会[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3):48-50.
  [16] 刘花,黄兴,黄宇虹.从痰论治胰岛素抵抗[J].西部中医药,2016,29(10):47-49.
  [17] 刘健美,薛良.从痰瘀论治慢性子痈[J].西部中医药,2011,24(10):62-63.
  收稿日期:2017-04-18;收稿日期:2017-07-30
其他文献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亚急性联合变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误诊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导致慢性全身炎症浸润和各个器官及系统的损害。约30%的患者会继发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两者均可以引起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癫痫、周围神经病变、脑血管病、脊髓病变以及精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Toll樣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其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急性组)76例,非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非急性组)44例;另选取健康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检查肾功能、C-反应蛋白(CR
期刊
【摘 要】目的:采用关联规则技术挖掘分析刘健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清热通络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骨关节炎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电子病历录入的诊断为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 21.0、SPSS Clementine  11.1软件Aprior模块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中药、中成药及外用药对患者實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春季发病与秋季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的异同,明确不同发病季节对中医辨证的意义。方法:将河南风湿病医院类风湿关节炎数据库(HFRA数据库)中收录的409例患者按发病季节分为春季组和秋季组,并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2组在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方面的区别与联系。结果:409例患者中,春季组85例,秋季组59例。通过对2组161个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进行χ2检验,2组间差异有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外周血清色氨酸(T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与疼痛抑郁相关性及双醋瑞因对其的影响。方法:运用双醋瑞因治疗FMS患者30例(FMS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麦吉尔疼痛量表(MPQ)评分、压痛点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测血清TRP、IL-1、TNF-α表达水平,分析其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栀黄止痛散对痛风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栀黄止痛散外敷,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的改善及睡眠质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416 μmol·L-1;③骨关
期刊
【摘 要】 介绍彭江云教授运用大剂量附子为君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经验。彭江云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多属本虚表实、虚实夹杂,其主要病机为肾虚督寒、肝肾两虚、筋脉失养,强调肾阳虚衰在发病中的重要性,以温化寒湿、通经活络、强腰固肾为治疗原则,配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活血散瘀辨证论治,治疗重用附子以温肾壮阳、散寒止痛,再结合强筋健骨之品如杜仲、狗脊、骨碎补、淫羊藿等。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肾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髓芯减压、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术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ONFH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髓芯减压、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植入术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ONFH患者39例,术后随访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35~50 min,术中出血量30~70 mL,手术切口长度3~5 cm。纳入的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中位数16个月。均未出现感染
期刊
【摘 要】 中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因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所致。通痹舒筋丸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筋络、活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寒湿痹阻型;通痹舒筋丸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临床上常见的渐进性疾病,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以椎间盘纤维化及其附近韧带钙化和骨性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通络开痹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案。方法:将136例寒热错杂兼瘀血阻络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通络开痹片治疗组(A组)、甲氨蝶呤治疗组(B组)和通络开痹片加甲氨蝶呤片治疗组(C组),3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度、晨僵时间、关节功能等临床指标和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