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365”实验成功再创世界纪录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ojianpku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8%、100%、8、365+5……关于“月宫一号”的这些数字你得知道
  新华社电 记者李江涛 15日上午,随着4位志愿者走出“月宫一号”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成功结束,再次刷新了北航人此前创造的人类密闭生存世界纪录。
  这次实验“牛”在哪里?最后4名志愿者为何延迟5天出舱?他们的“月宫”生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航教授刘红和学生志愿者。
  实验历时370天,闭合度高达98%
  刘红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月宫一号”是她的团队发明的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系统的闭合度和稳定性均高于之前的俄罗斯、美国的同类系统,而俄、美的系统均为人-植物的两生物链环系统。
  此前国际上此类系统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俄罗斯的180天实验。
  “月宫一号”一期系统于2014年5月20日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多人高闭合度集成实验(3人105天),系统闭合度达97%,氧气和水100%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循环再生了55%的食物。
  2016年“月宫一号”完成升级和扩建,共有3个舱室,总面积15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植物种植面积120平方米。
  此次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启动,8名志愿者分批交替进入“月宫一号”,历时370天,成功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系统闭合度达98%,氧气和水100%在系统内循环再生,循环再生了80%的食物。这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延迟5天为研究志愿者心理状态
  许多人会问:“月宫365”实验不是365天吗?怎么又增加了5天?
  刚刚出舱的学生胡静斐解释说,其实这是实验的一部分,并不是随便推迟的。在空间站和星球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宇航员不能按规定日期返回地面的情况很多。意外情况总会发生,即使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可能,研究人员也会把它考虑进去。
  据介绍,此次延迟出舱也是“故意”模拟的突发状况,而舱内志愿者事先完全不知情。舱外负责心理研究的人员让舱内志愿者填一些量表、测试各项生理指标并记录在册,用以分析志愿者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其实我们在舱内发生和经历的每一次‘意外事故’都是实验的重要部分,都是获取宝贵实验数据的来源。之前2组志愿者在舱内200天里发生的几次意外停电,是大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故’,但这恰好给了‘月宫一号’和志愿者们一个考验,也给实验增加了数据来源。出舱前几天,我们进行了故障实验,人为设置一些系统故障状况,比如断电、关灯、关空调等,通过相关数据的记录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做了铺垫。”
  胡静斐说:“从志愿者每天的生活起居到粮食蔬菜,甚至于每一次意外的发生,我们都有详细的记录。我们在舱内生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我们同‘月宫一号’相依相存,我们在不断考验它的承受力,它也在考验着我们的忍耐力,最终我们和‘月宫一号’都承受下来了。”
  “月宫”生活快乐而充实
  在舱里生活工作的一年多时间,志愿者们从舱中的“极简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美妙之处。
  “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按照工作手册的安排进行。每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每天需要做什么都很明确。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会测量血压、体温、血氧浓度、脉搏、体重等身体指标,记录后开始洗漱、做早饭,然后开始一天的实验任务。快到中午时开始做午饭,午饭后大家午休一小时,下午继续实驗任务。下午四点会有半个小时的茶歇,吃点东西,最主要的是几个人坐在一起说一下一天的工作情况,有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讨论解决办法。五点半开始准备晚餐,晚餐后大家会处理一些没有完成的实验任务。”
  学生刘佃磊说:“晚上大家可以骑单车、看书、听英文广播、写毛笔字、玩飞镖、写论文、跟家人发微信等。晚上十一点我们开始洗漱准备上床睡觉。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每周还会做心理测试、脑电测试、取健康样品等。”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月宫”里的空气清新无雾霾,负氧离子充足,因为舱内有大量郁郁葱葱的植物,进入植物舱整个人感觉身心放松愉悦。
  志愿者吃的全部是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食物,现摘现做,新鲜安全好吃,烹饪方式没有煎炸和爆炒,多数是蒸、煮、炖,并且严格按照营养学标准摄入相关营养。
  “我们在舱内包过饺子、做过月饼,在里面做饭是一种乐趣,当你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做出以为做不出来的食物时,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会开心好一阵子。”刘佃磊说。
  志愿者喝的水是植物蒸腾作用回收的冷凝水,饮用前经过多次生物处理和膜过滤,质量比饮水机的水要好很多。他们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工作,严格遵守健康作息规律。
  刘佃磊告诉记者:“我们专心完成实验任务、搞科研,没有外界事物的打扰,内心特别平静,做事效率也特别高,并且会有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科研之外我们也会找一些小乐趣,比如我偶尔会变个小魔术,让大家高兴一下。有时我们会一起学习英语、听新闻广播讨论最近的热点话题,这些都成为舱内生活的调剂,带来不少的乐趣。”
其他文献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追捧“状元”成风,炒作“状元”的方式也怪招迭出,用高考状元作幌子搞推销的更是不胜枚举。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又出现了高考状元成网红的现象。据报道,2017年,有不少状元现身直播平台。纷繁乱象背后无非两方面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政绩心理,一是商家企业的牟利企图。  用“状元”这样一个在我国具有悠久歷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早已在民众中约定俗成的概念,来指称在教育和考试中
期刊
3月18日,笔者从山西省法制办获悉,山西省的《养老机构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出台,并从本月起正式实施。为规范和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今后,山西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补助标准为,新建每床位补助5000元,改造每床位补助3000元,补助资金用于投入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维修,设备设施配置等。  《办法》规定,养老机构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包括省级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耿倩 3月17日,记者从太原市万柏林区发改局获悉,万柏林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万柏林区转型项目建设开始全力冲跑。  2018年是太原市转型项目建设年,太原市各城区根据自身区域情况启动了转型项目建设。据了解,今年,太原市万柏林区将围绕城边村实施四大片区建设,即以东社片区为载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以王封、西铭片区为载体的文化特色旅游区建设,以白家庄片
期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5月14日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在线期刊eNeuro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利用RNA(核糖核酸),成功将一只海兔的记忆转移到另一只海兔身上。研究人员称,这一新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恢复人类记忆的新疗法。  海兔,又称海蛞蝓,是螺类的一种。海兔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大约2万个神经元,虽然远无法与人类的1000亿个神经元相提并论,但其细胞和分子运行过程与人类神经元非常相似,因此被认为是研
期刊
新华社电 记者董瑞丰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日前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将有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于北京时间5月14日由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水是人类熟悉但并不真正了解的一种物质。水与溶解其中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团簇,称为水合离子,盐的溶解、大气污染、生命体内的
期刊
在英国《自然·电子学》杂志5月14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动物研究論文中,美国科学家介绍了一种可移植、可伸展的应变及压力传感器,可以在有效使用期结束后自然降解。该装置将用于实时监测受损软组织所受的微弱应力和压力变化,有助于为患者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传感器技术早已“轻松”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环境,它们能集成到小型化的发射器或接收器系统中,也能与人体直接接触服务于医疗应用。这其中,可降解传感器是一种新兴技术
期刊
这5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有讲不完的话题。  科技创新动力充足  “过去5年,研发投入以年均11%的速度增
期刊
纵观山西一季度经济成绩单,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日益提升,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山西省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動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予以督查激励。  2017年度扶持科技重点攻关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比例占到85%以上。455家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认定,全省高新企业数量首次突破千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9
期刊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和国立天文台5月16日召开记者会公布,他们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阿尔玛望远镜发现,距地球132.8亿光年的星系含有氧元素。该发现刷新了观测史上发现氧的最远纪录。结合哈勃望远镜等观测到的数据分析认为,此星系从宇宙诞生约2.5亿年后,开始了活跃的造星运动。该发现向揭开宇宙第一个星系产生之谜更近了一步。  在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宇宙中仅有氢、氦和微量的锂元素。氧元素是由宇宙中诞生的
期刊
中美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可高效、全天候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纳米材料,有望用于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有效避免传染病疫情暴发。  研究人员说,他们开发的这种纳米纤维材料不仅耐用、透气性好,还可以像太阳能电池一样,在日光下产生抗菌活性,并储存部分活性,在弱光或夜晚条件下保持抗菌能力。周舟  科学家发明石墨烯染发剂  大多数永久性染发剂利用有毒化学物质带来颜色上的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损伤头发。而且,想要的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