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闽中戴云山麓的德化窑,是我国著名瓷窑之一,其制瓷业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最初烧制青釉瓷并延续到北宋,宋元时期生产的青白瓷已远销海内外,此时也兼烧白釉瓷,为后来卓有成就的白瓷开了先河。明代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之美誉,胎质细腻,釉色温润,造型新颖,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香炉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炉的造型与青铜器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也有银制和铁制,宋代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创烧了筒式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等,开始流行三足炉,五大名窑等窑口均有烧造,瓷香炉逐漸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数量与品种增多,钧窑、耀州窑、龙泉窑烧有精美大器。明代瓷香炉受到铜宣德炉的影响较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象耳炉、戟耳炉、鼓形炉等。随着香炉的实用性加大,清代瓷香炉器型更多,品种更丰富。在众多香炉中,以三足炉最为常见,各种造型大多在三足的基础上变化。瓷香炉品种有青釉、白釉、哥釉、酱釉、蓝釉、钧釉、青花、五彩、三彩、粉彩等等。明代德化窑香炉以白瓷为主,其余见有酱釉等,清代则以青花为大宗。

在福建博物院德化窑藏品中,香炉占有一席之地。明代德化窑香炉构思奇妙,造型新颖,胎质洁白细腻,釉汁肥厚温润,釉面光亮莹润,工艺精湛,反映了德化窑这一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平。
印花窃曲纹双螭耳三足炉
高9厘米 口径10.2厘米 底径9.2厘米
敛口,平肩,扁腹,圈足下附三兽面纹足,肩腹间附双螭耳,肩部模印凸出四组对称窃曲纹,腹部饰多道弦纹,底外壁饰莲辦纹一周。胎质匀净,通体施象牙白釉,釉汁莹润,足底露白胎,造型优美,纹饰清新。
堆贴梅花纹双耳三足炉
高9厘米 口径8.4厘米
敞口,平沿外折,上立扁方形双耳,浅弧腹,圜底,下接细长三象足。腹部对称贴折枝梅花,清新雅致。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象牙白釉,釉汁肥腴光亮,莹润如玉,外底露白胎。造型秀巧,制作精细考究。
印花变体夔纹双螭耳炉
高10.5厘米 口径14.5厘米 底径11厘米
平口外侈,短颈,颈微束,鼓腹,腹附双螭形耳,高圈足,足底露胎。颈部饰弦纹两道,在弦纹间缀小圈点为锦地,上饰12个模印变形夔纹及对称兽面纹2个,足沿饰模印回纹和饕餮纹。外底正中钤“子孙永宝”金文方形款。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乳白釉,釉汁莹润透亮。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新。
印花夔纹双耳四足鼎式炉
高14.2厘米 长12.6厘米 宽8.5厘米
长方形炉。直口,平沿,方唇外折,上立对称扁方形耳,炉身四角出扉棱,腹壁上部饰夔纹。下部饰饕餮纹,以回纹作地纹,间以棱脊分隔,底下附四蹄形扁足,足呈内向连弧状,足面饰S纹,通体内外施牙黄釉,足底露白胎。器型浑厚敦重,纹饰精美。
竹节三足炉
高14厘米 口径17.5厘米 底径12.7厘米
直口,平沿,筒身。外壁呈九道竹节状,下承三扁圆形足,外底微凸,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乳白釉。釉汁莹润纯净。器规整厚实,色泽清雅。柔和悦目。造型新颖别致,纹饰朴实自然。
明代德化窑白瓷香炉有以下特征:
第一,器型多样,造型独特。有三足、四足、圈足,有圆形、长方形、六角形、竹节形;有钵式炉、筒式炉、鬲式炉、鼎式炉和簋式炉等等,大器不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其中部分仿商周青铜器或明宣德炉,如鼎式炉和簋式炉。部分承袭宋元器型,如筒式炉、鬲式炉;部分器型有所创新,如竹节形炉。
第二,胎质纯净洁白细腻,极其致密。由于采用了当地一种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瓷矿土,经精工淘炼,再施以透明釉,高温烧成后,胎釉结合紧密,胎体中可见微小晶莹颗粒,俗称“糯米胎”,修胎规整。
第三,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黄,呈乳白色、象牙白色或象牙黄色。釉质均匀纯净,肥厚莹润,釉面光亮,如脂似玉,透光性强,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出粉红或乳白色。
第四,工艺上多采用土模压制拼接成型和轮制拉坯相接成型的方法,耳与足等部件相接在器坯上,器物上留有手压或修刀痕迹,器壁一般较厚。底部多露胎,并粘有少许沙粒,整体有稳重感。
第五,采用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装饰方法,光素无华的釉面,将纹饰衬托得格外清晰秀美,使单色釉面焕然一新,充满生机,在洁白无瑕的釉面上,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图案。图案多仿青铜器纹饰,构思奇妙,令人耳目一新。
香炉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炉的造型与青铜器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也有银制和铁制,宋代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创烧了筒式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等,开始流行三足炉,五大名窑等窑口均有烧造,瓷香炉逐漸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元代瓷香炉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数量与品种增多,钧窑、耀州窑、龙泉窑烧有精美大器。明代瓷香炉受到铜宣德炉的影响较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如象耳炉、戟耳炉、鼓形炉等。随着香炉的实用性加大,清代瓷香炉器型更多,品种更丰富。在众多香炉中,以三足炉最为常见,各种造型大多在三足的基础上变化。瓷香炉品种有青釉、白釉、哥釉、酱釉、蓝釉、钧釉、青花、五彩、三彩、粉彩等等。明代德化窑香炉以白瓷为主,其余见有酱釉等,清代则以青花为大宗。

在福建博物院德化窑藏品中,香炉占有一席之地。明代德化窑香炉构思奇妙,造型新颖,胎质洁白细腻,釉汁肥厚温润,釉面光亮莹润,工艺精湛,反映了德化窑这一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平。
印花窃曲纹双螭耳三足炉
高9厘米 口径10.2厘米 底径9.2厘米
敛口,平肩,扁腹,圈足下附三兽面纹足,肩腹间附双螭耳,肩部模印凸出四组对称窃曲纹,腹部饰多道弦纹,底外壁饰莲辦纹一周。胎质匀净,通体施象牙白釉,釉汁莹润,足底露白胎,造型优美,纹饰清新。
堆贴梅花纹双耳三足炉
高9厘米 口径8.4厘米
敞口,平沿外折,上立扁方形双耳,浅弧腹,圜底,下接细长三象足。腹部对称贴折枝梅花,清新雅致。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象牙白釉,釉汁肥腴光亮,莹润如玉,外底露白胎。造型秀巧,制作精细考究。
印花变体夔纹双螭耳炉
高10.5厘米 口径14.5厘米 底径11厘米
平口外侈,短颈,颈微束,鼓腹,腹附双螭形耳,高圈足,足底露胎。颈部饰弦纹两道,在弦纹间缀小圈点为锦地,上饰12个模印变形夔纹及对称兽面纹2个,足沿饰模印回纹和饕餮纹。外底正中钤“子孙永宝”金文方形款。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乳白釉,釉汁莹润透亮。造型端庄古朴,纹饰清新。
印花夔纹双耳四足鼎式炉
高14.2厘米 长12.6厘米 宽8.5厘米
长方形炉。直口,平沿,方唇外折,上立对称扁方形耳,炉身四角出扉棱,腹壁上部饰夔纹。下部饰饕餮纹,以回纹作地纹,间以棱脊分隔,底下附四蹄形扁足,足呈内向连弧状,足面饰S纹,通体内外施牙黄釉,足底露白胎。器型浑厚敦重,纹饰精美。
竹节三足炉
高14厘米 口径17.5厘米 底径12.7厘米
直口,平沿,筒身。外壁呈九道竹节状,下承三扁圆形足,外底微凸,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乳白釉。釉汁莹润纯净。器规整厚实,色泽清雅。柔和悦目。造型新颖别致,纹饰朴实自然。
明代德化窑白瓷香炉有以下特征:
第一,器型多样,造型独特。有三足、四足、圈足,有圆形、长方形、六角形、竹节形;有钵式炉、筒式炉、鬲式炉、鼎式炉和簋式炉等等,大器不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其中部分仿商周青铜器或明宣德炉,如鼎式炉和簋式炉。部分承袭宋元器型,如筒式炉、鬲式炉;部分器型有所创新,如竹节形炉。
第二,胎质纯净洁白细腻,极其致密。由于采用了当地一种含铁量低、含钾量高的瓷矿土,经精工淘炼,再施以透明釉,高温烧成后,胎釉结合紧密,胎体中可见微小晶莹颗粒,俗称“糯米胎”,修胎规整。
第三,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黄,呈乳白色、象牙白色或象牙黄色。釉质均匀纯净,肥厚莹润,釉面光亮,如脂似玉,透光性强,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出粉红或乳白色。
第四,工艺上多采用土模压制拼接成型和轮制拉坯相接成型的方法,耳与足等部件相接在器坯上,器物上留有手压或修刀痕迹,器壁一般较厚。底部多露胎,并粘有少许沙粒,整体有稳重感。
第五,采用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装饰方法,光素无华的釉面,将纹饰衬托得格外清晰秀美,使单色釉面焕然一新,充满生机,在洁白无瑕的釉面上,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图案。图案多仿青铜器纹饰,构思奇妙,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