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的几点认识:
一、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回归课堂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一重要理念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从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养体力。”课堂也是如此。这次新课改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完全贴近孩子的生活,不是远离生活的那些只能靠猜测、想象、感觉等去体验的文章了。既然如此,学生就比较容易走近课文,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学生只能浮于表面,肤浅地理解课文,没有真知灼见,根本谈不上步入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一年级下册《影子》,这篇生动诙谐的小诗就是挖掘于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然而一年级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因为他们不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所以,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找到这种生活体验。在上这篇课文的前几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观察自己的影子。学生很兴奋,做各种动作,追影子,踩影子,对影子有了一定的印象和体会。所以几天后的语文课上,当学到“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时,学生异常激动,纷纷谈起了自己几天前看到的影子。因此,课文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二、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利用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
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三、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利用,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四、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利用。美术与语文在性质和内容上,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相容的,而不是并列的或矛盾的。
如书法既属于语文的内容,也是美术的内容。汉字本身就起源于象形,即图画,语文和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关系。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原始人在集体的劳动中,有时为了协调动作,随着喘息,每每呼出有节奏的“哼哟”声,劳动工具往往也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些声音组合了最原始的音乐。在劳动中,原始人那富有节奏的连续的“抗育抗育”声中,夹进一些含有简单意义的词语,并且还带着一定的音调,和着动作的节奏,这就是最古老的配乐的诗歌。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这种原始的音乐和诗歌构成了独立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五、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总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策略还有一些,如教材中相关主题单元的利用、教材与教材的利用等等。对此,我认为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相信能在语文课上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精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的几点认识:
一、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回归课堂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此次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这一重要理念借鉴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从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养体力。”课堂也是如此。这次新课改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完全贴近孩子的生活,不是远离生活的那些只能靠猜测、想象、感觉等去体验的文章了。既然如此,学生就比较容易走近课文,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学生只能浮于表面,肤浅地理解课文,没有真知灼见,根本谈不上步入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一年级下册《影子》,这篇生动诙谐的小诗就是挖掘于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然而一年级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因为他们不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所以,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找到这种生活体验。在上这篇课文的前几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观察自己的影子。学生很兴奋,做各种动作,追影子,踩影子,对影子有了一定的印象和体会。所以几天后的语文课上,当学到“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时,学生异常激动,纷纷谈起了自己几天前看到的影子。因此,课文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二、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利用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
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三、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利用,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四、整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利用。美术与语文在性质和内容上,从逻辑的角度看是相容的,而不是并列的或矛盾的。
如书法既属于语文的内容,也是美术的内容。汉字本身就起源于象形,即图画,语文和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关系。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原始人在集体的劳动中,有时为了协调动作,随着喘息,每每呼出有节奏的“哼哟”声,劳动工具往往也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些声音组合了最原始的音乐。在劳动中,原始人那富有节奏的连续的“抗育抗育”声中,夹进一些含有简单意义的词语,并且还带着一定的音调,和着动作的节奏,这就是最古老的配乐的诗歌。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这种原始的音乐和诗歌构成了独立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五、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总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策略还有一些,如教材中相关主题单元的利用、教材与教材的利用等等。对此,我认为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下去,相信能在语文课上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精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