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立心、立命与立人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o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大师们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理学创始人之一。幼时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志向。面对宋朝边境被侵,立志为国家建功立业,故喜学兵法。在范仲淹劝说下,转向对儒家“六经”的研读,且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辞官后在关中授徒讲学,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形成了以“礼”为基本特征的“关学”。张载所提出的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表现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理想人格,体现了其道济天下的胸怀。他在教育实践中强调“立心、立本”,以“礼”为教,知德知人、择时化之体现了其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其“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其追求不懈的理想,也是其自身的写照。
  世界观:气本论
  张载的世界观呈现出唯物主义的特点。张载用“气”或“元气”来描述世界,认为人和万物产生的基础是“气”。阴阳二气相辅相生,升降互变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张载提出“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万物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特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他将“天”看作是一个以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及地球“运旋不穷”的整体。日、月、星、辰等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四时更迭、潮汐涨落、霜雪雨露等也是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
  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是人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张载指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见之知”。但若仅仅只停留在“闻见之知”,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之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要穷理尽性,必须达到“德性之知”阶段。只有“德性之知”才是真知,才能反映出万物的本性本质。学习的价值在于探寻“德性之知”,在于知“理”。
  人性观:“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的人性观是基于其对世界的认识之上的,他将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天地之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出生后,由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这些外在因素与人的“天地之性”相结合所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况。
  在张载看来,“天地之性”澄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但“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进行变化,这样,通过学习和教育使人成为“人”,使人呈现出至善的“天地之性”就有了可能。
  教育价值:变化气质
  张载强调,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就在于促使人们变化“气质之性”而成为圣贤,教育是变化气质的唯一途径。只要学之不懈,任何人都能去除气质之恶,成为贤圣。通过教育和学习,要人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变化气质之性而立纯善的“天地之性”,使人为“人”、为“仁”。并且,教育和学习必须以变化“气质之性”为目的,否则就是无用之学。
  教育内容与实践:重“礼”
  由于教育和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变化“气质之性”,“礼以持性”。因此,教育内容和实践的核心就应该是“礼”,是立于“礼”以持性、养心、变化气质。
  张载以重“礼”而闻名于世,其“礼”的内涵十分广泛。首先,“礼本天之自然”。 “礼”出于“理”,“礼”出于“性”,作为天之自然的“天地之礼”是永恒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的。其次,“礼之原在心”。“礼”虽然是天道自然,但制礼、行礼等礼之用却不能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知理者才能制礼。张载强调“礼”的教育应该以自我教育为主,学礼、得礼、行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先立于礼”。他又把“立于礼”称之为“立本”“立心”。也就是说,人在着手自我教育之始,必须先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并确信以“礼”为核心的正确性,从而实现“立本为择中道而立”。因此,张载在关中坚持以“礼”教化,自身也以“礼”修身。劝戒学子不要“置意科举”,而应该“相从于尧舜之域”,在民间创办书院,从事“礼”治教育。劝告访道问学的学生们知“礼”成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礼”而养成善良本心,改变“气质之性”。
  求学:“立心”“虚心”和“尽心”
  立志向学、勤勉不息是张载对为学之要求。首先是“立心”,“心”是天心,“心”又是“志”。“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先“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立心”就是要立圣人之心、圣人之志。在张载这里,“立心”一方面是指立本、正心,另一方面也指志向高远。正心,则能向道、集义;志向高远才能有所作为。确立了志向和目标之后,就要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勤勉不息,直到实现理想,此为“尽心”和“虚心”。
  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所谓“虚心”,就是心要弘放。心大才能有容,容的就是“诚”,“诚”就是实。如何做到诚实?一要端正学习态度,实事求是,不自满;二要不耻下问;三要交友而学,独学无友,独见独闻容易产生疾妄,要向他人学习、向朋友学习;四要谦虚,“谦”是天下的良德,若不能谦虚,则不能有容,自然就不能有得。
  能“虚心”方能“尽心”。“尽心”首先强调“恒”与“勤”,只有如此才能止于至善,实现最终的目标。“尽心”还须“心悟”和“内省”,要潜心观察、融会贯通,不能浅尝辄止、不加思考。
  “立心”是正本,“虚心”“尽心”是外在努力与内在修为的结合,三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只有在“三心”上下工夫,才能内外兼修,成性、成仁、成人。
  为师之道:知德与知人
  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张载给予了明确的要求:全身心投入、钻研教学内容、注重自身仪表、有强烈的责任心。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此,谁将后倦此。”在张载看来,“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教师只有知人且知德,才能承担起“教人使入德”的职责。教师不仅应该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先后之序非常了解,还应该充分了解教育对象,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机。
  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也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在求学的渐进过程中加以积累,以“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直至三年。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由于张载将教也视为学,认为“学与教皆学也”。因此,他要求教师也勤勉为学,不断完善自己。
  教育方法:善“化”
  张载认为,对人的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感人心”就是“化”,教师履行教之职责,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化”。所谓“化”,“教者但观蒙者时之所及则导之,此是以亨行时中也,此时也,正所谓如时雨化之。”“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把握时机,善于引导。教学生而学生不能接受,勉强填塞,无益于学生,这是教师不能化之,是教师之过。“当其时而能引导学生使不失其正,此教者之功也”,这是“化”的功效。不仅如此,“化”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君子以贤德自居,不强率人”,这里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就是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善其身,自化也”,还要“兼善天下,化物也”。
  张载一改自汉唐以来儒家学者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从当时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张载之所以可堪称为大师,与其“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密切相关,无论其居官从政,还是辞官归乡试验井田、著书讲学,无不贯穿“为生民立命”的精神。他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笃实尚行、经世致用;他所倡导的礼教、立心立人以及择时化之等思想体现了他不同常人的追求。
其他文献
具有前瞻性的校长们,已经在素养教育课程的道路上走出了品牌。  施行多年的素质教育,在九月的金秋时节再次绽放新生的花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成文的形式,指明了学生适应人生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
期刊
TED掌门人Chris Anderson告诉你如何做一场顶尖级演讲。  开学致辞、家长会讲话、教师培训分享……我们的校长需要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发言,如何让自己的讲话吸引教师、家长、学生等听众的注意?不妨参考一下TED大会的演讲方式。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组成)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所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这个大
期刊
后勤亦可成品牌,后勤亦可成就品牌。  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让全校师生在一个稳定、和谐、安详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现实中我们许多人对学校后勤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和误解,认为他们是“打杂的”。学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经常会被老师戏称为“大管家”和“修理工”,其地位与分管学校其他工作的副校长不可同日而语。  的确,学校后勤工作很多时候
期刊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美育特色办学解读  成华,成都之精华。  25个年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从无到有,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年来,与区同龄的配套小学成华小学见证着成都市城区东部的变迁,同增长、共进步。不变的是,这所凝聚着“成都之精华”的小学自建校起便强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以美育人”的核心理念与课程改革融合,开展了系列研究。  在追寻美育的道路上,成华小学已经行走了二十多年,逐
期刊
学校向社会开放,吸引企业资源参与课程建设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多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面临着资源不足、结构不优、实施低效、评价刻板等问题,而企业的优质课程产品与服务将有助于学校开设更多的特色课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国学课程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固然离不开国学经典,而台湾地区的相关教育较为知名。晶侨教育可以把台湾地区的经验成果应用到内地中小学校,提供师资培训计划、教学内容与
期刊
恰当着装需遵守“TPOR”原则。  服装是介绍信,微笑是见面礼。作为教师,在工作场合得体的穿着打扮,既能美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形象品味,树立自己的权威感,也向学生传递着美,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这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传播渠道。  当前,有的学校统一教师制服,但是大多数学校是没有的。所以在有些学校,教师着装比较杂乱。我们倡导教师着装在遵守惯例、扬长避短
期刊
探寻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五眼桥小学特色之路  广州荔湾区秀水西约,五眼桥边,梁氏大宗祠原址之上,蓝天白云之下,五眼桥小学内书声朗朗,清越而具有穿透力,苍海桑田百年间,延续传统文化血脉,延伸现代教育意识去向未来。  五眼桥属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桥有五眼,五个拱门。桥上镌刻着“通福桥”三个字。此时看上去,它似乎并不起眼,其实早在明代便连通了佛山与广州两地,让两岸人民紧密相连,两座城市福气相通。  五
期刊
百年来,身处五眼桥地域的黎民百姓受明代李待问精神的感染,一直以拥有勤学、乐善、廉洁、诚信品质而自信、自豪。如今,五眼桥小学把握时代脉搏,传承历史精神,借创建特色学校的契机,实施“五福教育”,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备“五品”( 乐学、乐善、诚信、雅行、创新)的“通福少年”,为“通福教育”的德育特色发展打下了夯实基础。  “五福教育”内涵  “五福教育”首先是建立在“通福教育”中的“五福
期刊
无论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何种招生手段,最根本还是要树立品牌。  在很多家长眼里,如何为孩子选择好的校外辅导班,以及如何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升学学校,是两个很头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催生了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  业内数据显示,2015年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到了13500亿元,从2010年-2015年,中国教育培训每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有分析认为,预计未来5-10年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速(见图表一
期刊
杭州身为G20峰会的东道主,处处有彰显城市品牌的小心机。  在中国,有一处人间天堂,名曰杭州。白居易见识过她的“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苏轼爱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但在外国人眼里,除了8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过这里,留下“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的感叹之外,杭州在世界上知名度并不高。  然而,随着G20(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第十一次峰会的成功举办,杭州一夜间被世界认识。在全球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