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美育特色办学解读
成华,成都之精华。
25个年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从无到有,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年来,与区同龄的配套小学成华小学见证着成都市城区东部的变迁,同增长、共进步。不变的是,这所凝聚着“成都之精华”的小学自建校起便强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以美育人”的核心理念与课程改革融合,开展了系列研究。
在追寻美育的道路上,成华小学已经行走了二十多年,逐步摸索到了一条优化生命成长的素质教育新路径——不仅帮助师生塑造趋于完美、愉悦的心理结构以及和谐、美丽的幸福人生,还形成了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今天,已经是品牌的今天,很多人是带着朝圣的虔诚,来看待这两个似乎注定将救世的字眼。那么,关于品牌塑造,成华小学有什么成功经验?2016年5月,我有幸走进成华小学,与宿强校长面对面,解码该校成功基因。
厚度:三任校长接棒传承美育
历经三任校长,成华小学没有像部分学校那样,新校长上任就推翻前任,重新搞一套“玩法”。要知道,个性的形成靠塑造,这是一个系统长期的成长过程,持之以恒则是“塑造品牌个性”的规则定律。而在“美育”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成华小学正是行动最早、坚持最久的学校之一。
岁月流淌中,接力棒已经传到了第三任校长宿强的手中。在前两位校长的基础上,在现任校长宿强的传承发展下,成华小学的“美育之花”已然芳香四溢,荣耀加身: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首批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成都市“主城区最具人气小学”“新五朵金花”之一、成都市“首批优质教育集团”龙头学校……
时光隧道穿梭回1992年,建校次年,成华小学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深化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把艺术教育作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措施。为什么选这条路?因为美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而艺术恰恰是一门世界共通的“语言”,也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
开展美育,绝非开设几门艺体课程那么简单,背后需有系统的理论和深刻的内涵来支撑。成华小学选择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与美同行。二十多年来,该校历经“在艺术教育中探寻美—在儿童生活中发现美—在学科教学中培养美—在校本课程中塑造美—在尚美文化建设中涵育美—在社团活动中延伸美—在整合课程中提升美”的研究之路,系列美育课题先后荣获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等奖,四川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成华小学的研究成果体现可以概括为:课程整合——开设了美育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拓展——补充和拓展了艺术类课程;课程创编——开设学校特色美育选修课;课程延伸——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校园艺术节。
“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始终围绕着两个字——课程。”宿强对我说。
国家课程绝对是一个主渠道,该校通过强势的艺术学科,去渗透审美素养。关于学科整合,就是把别的学科的内容借到自己的学科中去,如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养风信子,去征求科学老师的意见,教孩子怎么量水温、气温、量叶子长多少,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同时养成。另一个重要渠道是主题课程,如文明就餐、专注精灵、倾听精灵、音量分级…… 成华小学允许孩子“思想是灵动的,但是行为必须是规范的”。
为将校训“爱相伴 美相随”落实到每一个成华学子的身上,并通过其言行将美浸润到每个家庭,成华小学对现有的德育课程进行优化和序列化。按年段、月份梳理符合成华小学家长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课程,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发主题活动课程。物化成果,形成具有成华小学美育特色的德育课程集,如文明就餐、班级值周、岗位清洁、自主管理等德育课程。
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审美素养多维度测评体系。一是在学科课堂中设定指标,考核艺术素养。譬如,音乐学科考核内容分四部分进行,即学生音乐课行为习惯﹑音乐的基本能力﹑音乐基础知识及个性特长。二是在艺术竞赛中感受差异,提升审美素养。在每次竞赛或节日展示活动中,入选的艺术作品可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并进行评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孩子在和伙伴们的竞赛、比较过程中,感受个体审美的差异,寻觅自我审美的空间,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素养。三是在德育活动中积极反馈,比拼审美素养。学校德育处的很多活动围绕美育和艺术教育开展,如“我眼中的成华小学”活动,通过摄影、绘画、书法等各种方式体现出孩子们对校园的热爱。
深度:师生家长共同诠释美育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成华小学将这一理论运用得淋漓尽致: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之一,也是成华小学“空间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如何体现这是一个“爱相伴 美相随’的校园”全校大商讨活动中,成华小学的老师们一致认同“心中有爱 眼中有美”的校园,必须依赖师生的智慧、凭借师生的双手来打造和美化。我们要鼓励师生甚至家长积极参与到校园美化过程中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呈现出学校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学校的特色元素。
在这样的意识下,成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了师生们的原创美术作品,并在表现形式上拓展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尚美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谷公胜给出高度评价:“成华小学的校园,给全国的学校做了系统的示范!来到这里看一看,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当我第一次走进成华小学,立刻被校园雕塑“华夏龙”和红色的“华夏门”所吸引,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漫步教学楼,主题清晰、风格各异的七百余幅书画作品甚至让人产生置身艺术展馆的错觉,每一幅都是师生自己创作、自愿展示的,每幅作品的标签也由学生自己填写;拐角处精心打造的“诚信书吧”是孩子们的乐园,课间就来围坐阅读,到了指定还书时间,书架上又会恢复得满满当当。楼梯间设置了“失物自主招领处”,学生和老师平时捡到东西都会自觉放在这里,孩子们现在也已经无需监管,便能自觉领取只属于自己的遗失物…… “学校的每一处‘美育空间’都体现了育人的过程,承载了育人的价值,处处都有师生、家长的参与,如生态鱼缸、可园、耕读园等。建好以后,使用上也是尽量交给师生、家长。”宿强说。
而在学校南墙边的耕读园,我听到了一个关于美的品牌故事:
某个周末,三年级学生小程早早地来到学校,忙了个热火朝天。小程妈妈说,星期五晚上,孩子叮嘱她一定要帮他看天气预报,说他明天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学校。原来,让小程“牵肠挂肚”的是学校耕读园中的几株菜苗。大周末的,小程放弃休息时间,拉着妈妈来耕读园给他种的菜苗锄草、浇水。好一阵忙活后,小程来到耕读园背后的一块黑板处,仔细地写下耕种记录。在黑板一侧的墙壁上,则张贴着部分学生和家长一起劳动和成熟的农作物照片。
如此田园诗意般过周末,岂不比在电脑、游戏中度过要胜过千百倍。就这样,学校通过“空间课程”,无形中改变了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这正是学校“尚美教育”价值的生动表现。以美育人,将美的教育融入生活,将美的生活融入教育。
宿强说:“成华小学的‘尚美教育’不是只关注培养技能,而是要润泽一颗丰富、健康的内心和培养感受人性、自然、社会之美的能力,让孩子以这颗心充满自信地走进世界,感知生活的大美。‘美育’,在如今的成华小学不仅是一种品位的养成教育,更是人格的养成教育,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开展‘尚美教育’,培养拥有健康积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发展的学生。”
广度:传统现代结合浇灌美育
十年前,成华小学举办了一次大型艺术晚会,全校300多位师生参加了表演,活动引起全城媒体的广泛关注。就在全校师生无比喜悦之时,一位专家的质询引发了学校管理层的深思:晚会中三分之一的学生上台表演了,余下的三分之二学生呢?难道我们的活动就只是面向这三分之一吗?有没有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天赋与才华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深思,学校参考了专家意见,在艺术学科课堂和选修课基础上新增设了上百个学生社团,学生全面参与,有效利用志愿者、家长、社区力量,帮助各社团的学生自任“社长”,自己安排活动,自主决定社团的发展。这样不仅给了每一个学生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探索、自我锻炼的舞台,还进一步开拓了美育和艺术教育阵地,促进了整个校园艺术活动新格局的形成。
以美育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地处巴蜀之地的成华小学立足本土,在国家级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四川省美术特级教师胡琳、成华区音乐学科带头人曾毅这两名老师的带头作用。两位老师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爱之情,辐射并影响到整个教师团队,促使更多老师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从而带领孩子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将彝族文化、川剧文化、羌族文化、成都民俗文化融入校园。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传统艺术项目的深入发展,成华小学每年确定一个专题项目稳步推进,2010年为美术年,2011年为管乐年……之后数年专题不停更换,如舞蹈年、合唱年。
校园的艺术舞台为无数孩子点亮了人生舞台的第一束光。迄今为止,成华小学举办了超过十届艺术展演。2011年以来,每年的毕业生要进行毕业汇演,学生、家长、老师同台表演慢慢变成了毕业季的一道艺术风景。
现如今的成华小学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社团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
不知不觉中,艺术美誉传向五洲四海:“三颜色”美术社师生画作《熊猫家园》《府南河畅想》赠与联合国大会留存纪念;“彩蝶”舞蹈社自创舞蹈《熊猫宝贝》获全国“魅力校园”舞蹈比赛金奖;“完美音符”管乐社参加连续多年包揽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管乐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数个精品社团分别受邀赴韩国、日本、新加坡交流演出;艺术作品屡登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交流。
着眼大局,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现阶段的中国国家战略。成华小学能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学校品牌发展过程中深研传统文化,无疑“正中下怀”,也让学校品牌更有力量和底气。
当然,传统文化也可以和现代科技融合起来。2013年下旬,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等扑面而来。成华小学敏锐地意识到原来为学生提供的教育空间已不能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于是,学校建成“未来教室”,将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等现代化设施设备融为一体。教室里设有空调和围合式可拆分的课桌,环境舒适,学生喜欢,并给它取名“I class”教室,赋予了“四个I”的含义:一是“I”(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information”(技术手段——信息化);三是“interactive”(学习方式——互动);四是“international”(预期目标——国际视野)。
“‘未来教室新空间’倡导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要把原来教师主导的空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孩子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空间,学习环境看似仍然在封闭的空间里,但学生能突破40分钟和教材的局限,在多种学习方式和大量资源信息的辅助下,学习思维水平层层推高……”2015年11月,作为国内唯一一位基础教育阶段的发言代表,宿强将“未来教室”新经验带上了“年度亚洲教育论坛”,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巅峰论见”,获得高度赞誉。
无论是渗透传统文化,还是采用现代科技,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办一所“用科学启迪智慧、用情感润泽心灵、用艺术陶冶情操”的小学,让美浸润到每一位师生的人生中去。
在我国教育空前重视美育发展的大环境中,成华小学已然具备“中国美育第一小学”的品牌基因和实力,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站上了新起点。这让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期待,期待它在宿强校长的带领下,奔着更高的山峰去。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成华,成都之精华。
25个年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从无到有,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年来,与区同龄的配套小学成华小学见证着成都市城区东部的变迁,同增长、共进步。不变的是,这所凝聚着“成都之精华”的小学自建校起便强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以美育人”的核心理念与课程改革融合,开展了系列研究。
在追寻美育的道路上,成华小学已经行走了二十多年,逐步摸索到了一条优化生命成长的素质教育新路径——不仅帮助师生塑造趋于完美、愉悦的心理结构以及和谐、美丽的幸福人生,还形成了鲜明的学校办学特色,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今天,已经是品牌的今天,很多人是带着朝圣的虔诚,来看待这两个似乎注定将救世的字眼。那么,关于品牌塑造,成华小学有什么成功经验?2016年5月,我有幸走进成华小学,与宿强校长面对面,解码该校成功基因。
厚度:三任校长接棒传承美育
历经三任校长,成华小学没有像部分学校那样,新校长上任就推翻前任,重新搞一套“玩法”。要知道,个性的形成靠塑造,这是一个系统长期的成长过程,持之以恒则是“塑造品牌个性”的规则定律。而在“美育”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成华小学正是行动最早、坚持最久的学校之一。
岁月流淌中,接力棒已经传到了第三任校长宿强的手中。在前两位校长的基础上,在现任校长宿强的传承发展下,成华小学的“美育之花”已然芳香四溢,荣耀加身: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首批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成都市“主城区最具人气小学”“新五朵金花”之一、成都市“首批优质教育集团”龙头学校……
时光隧道穿梭回1992年,建校次年,成华小学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深化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把艺术教育作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措施。为什么选这条路?因为美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而艺术恰恰是一门世界共通的“语言”,也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
开展美育,绝非开设几门艺体课程那么简单,背后需有系统的理论和深刻的内涵来支撑。成华小学选择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与美同行。二十多年来,该校历经“在艺术教育中探寻美—在儿童生活中发现美—在学科教学中培养美—在校本课程中塑造美—在尚美文化建设中涵育美—在社团活动中延伸美—在整合课程中提升美”的研究之路,系列美育课题先后荣获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等奖,四川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一、二等奖。
成华小学的研究成果体现可以概括为:课程整合——开设了美育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拓展——补充和拓展了艺术类课程;课程创编——开设学校特色美育选修课;课程延伸——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校园艺术节。
“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始终围绕着两个字——课程。”宿强对我说。
国家课程绝对是一个主渠道,该校通过强势的艺术学科,去渗透审美素养。关于学科整合,就是把别的学科的内容借到自己的学科中去,如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孩子们养风信子,去征求科学老师的意见,教孩子怎么量水温、气温、量叶子长多少,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同时养成。另一个重要渠道是主题课程,如文明就餐、专注精灵、倾听精灵、音量分级…… 成华小学允许孩子“思想是灵动的,但是行为必须是规范的”。
为将校训“爱相伴 美相随”落实到每一个成华学子的身上,并通过其言行将美浸润到每个家庭,成华小学对现有的德育课程进行优化和序列化。按年段、月份梳理符合成华小学家长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课程,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发主题活动课程。物化成果,形成具有成华小学美育特色的德育课程集,如文明就餐、班级值周、岗位清洁、自主管理等德育课程。
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审美素养多维度测评体系。一是在学科课堂中设定指标,考核艺术素养。譬如,音乐学科考核内容分四部分进行,即学生音乐课行为习惯﹑音乐的基本能力﹑音乐基础知识及个性特长。二是在艺术竞赛中感受差异,提升审美素养。在每次竞赛或节日展示活动中,入选的艺术作品可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并进行评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孩子在和伙伴们的竞赛、比较过程中,感受个体审美的差异,寻觅自我审美的空间,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素养。三是在德育活动中积极反馈,比拼审美素养。学校德育处的很多活动围绕美育和艺术教育开展,如“我眼中的成华小学”活动,通过摄影、绘画、书法等各种方式体现出孩子们对校园的热爱。
深度:师生家长共同诠释美育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成华小学将这一理论运用得淋漓尽致: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之一,也是成华小学“空间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如何体现这是一个“爱相伴 美相随’的校园”全校大商讨活动中,成华小学的老师们一致认同“心中有爱 眼中有美”的校园,必须依赖师生的智慧、凭借师生的双手来打造和美化。我们要鼓励师生甚至家长积极参与到校园美化过程中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呈现出学校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学校的特色元素。
在这样的意识下,成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传承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了师生们的原创美术作品,并在表现形式上拓展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尚美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谷公胜给出高度评价:“成华小学的校园,给全国的学校做了系统的示范!来到这里看一看,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当我第一次走进成华小学,立刻被校园雕塑“华夏龙”和红色的“华夏门”所吸引,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漫步教学楼,主题清晰、风格各异的七百余幅书画作品甚至让人产生置身艺术展馆的错觉,每一幅都是师生自己创作、自愿展示的,每幅作品的标签也由学生自己填写;拐角处精心打造的“诚信书吧”是孩子们的乐园,课间就来围坐阅读,到了指定还书时间,书架上又会恢复得满满当当。楼梯间设置了“失物自主招领处”,学生和老师平时捡到东西都会自觉放在这里,孩子们现在也已经无需监管,便能自觉领取只属于自己的遗失物…… “学校的每一处‘美育空间’都体现了育人的过程,承载了育人的价值,处处都有师生、家长的参与,如生态鱼缸、可园、耕读园等。建好以后,使用上也是尽量交给师生、家长。”宿强说。
而在学校南墙边的耕读园,我听到了一个关于美的品牌故事:
某个周末,三年级学生小程早早地来到学校,忙了个热火朝天。小程妈妈说,星期五晚上,孩子叮嘱她一定要帮他看天气预报,说他明天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学校。原来,让小程“牵肠挂肚”的是学校耕读园中的几株菜苗。大周末的,小程放弃休息时间,拉着妈妈来耕读园给他种的菜苗锄草、浇水。好一阵忙活后,小程来到耕读园背后的一块黑板处,仔细地写下耕种记录。在黑板一侧的墙壁上,则张贴着部分学生和家长一起劳动和成熟的农作物照片。
如此田园诗意般过周末,岂不比在电脑、游戏中度过要胜过千百倍。就这样,学校通过“空间课程”,无形中改变了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这正是学校“尚美教育”价值的生动表现。以美育人,将美的教育融入生活,将美的生活融入教育。
宿强说:“成华小学的‘尚美教育’不是只关注培养技能,而是要润泽一颗丰富、健康的内心和培养感受人性、自然、社会之美的能力,让孩子以这颗心充满自信地走进世界,感知生活的大美。‘美育’,在如今的成华小学不仅是一种品位的养成教育,更是人格的养成教育,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开展‘尚美教育’,培养拥有健康积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发展的学生。”
广度:传统现代结合浇灌美育
十年前,成华小学举办了一次大型艺术晚会,全校300多位师生参加了表演,活动引起全城媒体的广泛关注。就在全校师生无比喜悦之时,一位专家的质询引发了学校管理层的深思:晚会中三分之一的学生上台表演了,余下的三分之二学生呢?难道我们的活动就只是面向这三分之一吗?有没有一个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天赋与才华的机会?
带着这样的深思,学校参考了专家意见,在艺术学科课堂和选修课基础上新增设了上百个学生社团,学生全面参与,有效利用志愿者、家长、社区力量,帮助各社团的学生自任“社长”,自己安排活动,自主决定社团的发展。这样不仅给了每一个学生自我发掘、自我肯定、自我探索、自我锻炼的舞台,还进一步开拓了美育和艺术教育阵地,促进了整个校园艺术活动新格局的形成。
以美育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地处巴蜀之地的成华小学立足本土,在国家级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四川省美术特级教师胡琳、成华区音乐学科带头人曾毅这两名老师的带头作用。两位老师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爱之情,辐射并影响到整个教师团队,促使更多老师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从而带领孩子们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将彝族文化、川剧文化、羌族文化、成都民俗文化融入校园。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传统艺术项目的深入发展,成华小学每年确定一个专题项目稳步推进,2010年为美术年,2011年为管乐年……之后数年专题不停更换,如舞蹈年、合唱年。
校园的艺术舞台为无数孩子点亮了人生舞台的第一束光。迄今为止,成华小学举办了超过十届艺术展演。2011年以来,每年的毕业生要进行毕业汇演,学生、家长、老师同台表演慢慢变成了毕业季的一道艺术风景。
现如今的成华小学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社团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
不知不觉中,艺术美誉传向五洲四海:“三颜色”美术社师生画作《熊猫家园》《府南河畅想》赠与联合国大会留存纪念;“彩蝶”舞蹈社自创舞蹈《熊猫宝贝》获全国“魅力校园”舞蹈比赛金奖;“完美音符”管乐社参加连续多年包揽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管乐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数个精品社团分别受邀赴韩国、日本、新加坡交流演出;艺术作品屡登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到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交流。
着眼大局,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现阶段的中国国家战略。成华小学能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学校品牌发展过程中深研传统文化,无疑“正中下怀”,也让学校品牌更有力量和底气。
当然,传统文化也可以和现代科技融合起来。2013年下旬,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翻转课堂”“慕课”等扑面而来。成华小学敏锐地意识到原来为学生提供的教育空间已不能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于是,学校建成“未来教室”,将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等现代化设施设备融为一体。教室里设有空调和围合式可拆分的课桌,环境舒适,学生喜欢,并给它取名“I class”教室,赋予了“四个I”的含义:一是“I”(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information”(技术手段——信息化);三是“interactive”(学习方式——互动);四是“international”(预期目标——国际视野)。
“‘未来教室新空间’倡导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要把原来教师主导的空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孩子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空间,学习环境看似仍然在封闭的空间里,但学生能突破40分钟和教材的局限,在多种学习方式和大量资源信息的辅助下,学习思维水平层层推高……”2015年11月,作为国内唯一一位基础教育阶段的发言代表,宿强将“未来教室”新经验带上了“年度亚洲教育论坛”,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巅峰论见”,获得高度赞誉。
无论是渗透传统文化,还是采用现代科技,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目的就是要办一所“用科学启迪智慧、用情感润泽心灵、用艺术陶冶情操”的小学,让美浸润到每一位师生的人生中去。
在我国教育空前重视美育发展的大环境中,成华小学已然具备“中国美育第一小学”的品牌基因和实力,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站上了新起点。这让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期待,期待它在宿强校长的带领下,奔着更高的山峰去。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