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都是叙事类文本,对教师教学内容有较大的指向性。学生虽然对叙事类文本阅读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也只停留于文本表层内容,无法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价值。本文试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探析在核心素养指向下教师对叙事类文本教学策略的研究,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学习文章和探究其内在价值,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
一、前言
语文素养是指具有较稳定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就是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行文风格、人文情趣等。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文本较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侧重学生的精神塑造。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语能力发展不充分,文本解读也只限于其表层含义,因此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干预,为学生理清思路,以此培养其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教学策略
(一)初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要把握叙事类文本不同层面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该类文本都具有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明确、线索固定的特点。叙事类文本阅读具有连贯性的特点,由于其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文本世界中,完成文本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文本前设计好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围绕教学目标、教材进行课程分析规划、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做法可以体现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质,即不为应试而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机会实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线索,以线索为索引项,层层推进,梳理文章脉络,寻找文章核心。教学中要重视和把握文本的叙事过程,让学生明白情节一般的变化过程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然后根据情节的一般变化发展,循序渐进,处理文章内容。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口渴的乌鸦找水喝,最后找到一个只有半瓶水的瓶子,而且瓶口很小,乌鸦没法直接喝到水。这时老师可以开展互动,让学生简单概括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然后提出疑问:乌鸦要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学生会因为这个互动充满好奇,从而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的后续内容。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关注人物,探索评价形式
叙事类文本以事件为叙述核心,而事件的开展离不开人类活动。钱谷融先生讲过:“人是生活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教学必须关注人这一主体,关注围绕人而展开的事件发展顺序。在低年级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多以寓言、童话、神话故事为主,主要以关注文本内的主人公活动为主要任务,也包含了人物性格评价。例如,寒号鸟惰性十足,即使冬天来临也不愿意去筑巢,得过且过的心理让它最终冻死在寒冬中;乌鸦因为它的聪明才智最终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在高年级段则有围绕人物开展的叙述事件,学生不仅需要体味主人公的人物品质,还需要关注次要人物,甚至是作者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评价。
(三)解读语言,归纳表达技巧
语言艺术是叙事类文本必须关注的方面。叙事类文本有着众多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有独到的技巧,所以这些文章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品味其语言特色的范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关注人物时也要让他们发现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人物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归纳表达技巧,可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的熟练运用奠定基础。尽管在接触描写方式的概念时学生会有些许不适应,在语言美的感悟、表达技巧的理解方面會有困难,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理解概念指向。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特点,注重对表达技巧的重点和难点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学习为桥梁,逐渐过渡到表达技巧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时,教师可以从文本出发,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句式、表达技巧,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批注式阅读,即将语言优美、词汇生动的内容画出来,如果学生有更好的词汇代替或者有其他感想都可在书本旁边做上批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难点词,并让学生尝试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来揣摩文本的含义,增强阅读体验。例如,将“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随风飘动……”画出来,将比喻句、排比句和拟人句画出来。教师可让学生在读完全篇文章后与全班同学交流批注内容,并以教师批注为准则,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在文章情感体验上,通过字、词、句、段、篇、章的理解让他们想象公园中微风吹拂着,荷花随风而动的场景,阅读概括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以此作为引起情感共鸣的突破口,为鉴赏文本提供契机。这种训练方式和文字积累可以迁移到习作板块。语言文字的积累为学生作文写作提供语言素材,而表达技巧则可以运用于作文句式的编排之中。系统化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鉴赏文本,挖掘精神内涵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文本,解读叙事性文本的一些外在价值后更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在精神价值的挖掘。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展,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不拘泥于文字表象作用,重视文本背后的世界的精神构建。但这些高层面的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不可估测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时,必须保证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以及价值观的构建。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展现了老舍那个时代的浓厚的春节氛围,并将之与现代社会淡薄的春节仪式形成对比,突显了现代社会对民族传统的忽视。选用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的现象。这能够让学生从小在心中就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拓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学与教育具有一种力量,即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重塑的作用。通过教育引导能够保存民族文化的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教学需要围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衔接,带领学生走进叙事性文本内在的世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研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依托文本结构,引领学生梳理脉络,评鉴人物性格品质,挖掘文本内在精神价值,落实真善美的教育理念追求,实现美育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东.叙事类文本语言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8(07):45-46.
[2]曹爱华.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
一、前言
语文素养是指具有较稳定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就是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行文风格、人文情趣等。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类文本较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侧重学生的精神塑造。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情感、言语能力发展不充分,文本解读也只限于其表层含义,因此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干预,为学生理清思路,以此培养其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教学策略
(一)初读文本,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要把握叙事类文本不同层面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该类文本都具有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明确、线索固定的特点。叙事类文本阅读具有连贯性的特点,由于其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文本世界中,完成文本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文本前设计好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围绕教学目标、教材进行课程分析规划、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做法可以体现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质,即不为应试而教学,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机会实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在学生初读文本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线索,以线索为索引项,层层推进,梳理文章脉络,寻找文章核心。教学中要重视和把握文本的叙事过程,让学生明白情节一般的变化过程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然后根据情节的一般变化发展,循序渐进,处理文章内容。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只口渴的乌鸦找水喝,最后找到一个只有半瓶水的瓶子,而且瓶口很小,乌鸦没法直接喝到水。这时老师可以开展互动,让学生简单概括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然后提出疑问:乌鸦要怎样才能喝到水呢?学生会因为这个互动充满好奇,从而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的后续内容。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关注人物,探索评价形式
叙事类文本以事件为叙述核心,而事件的开展离不开人类活动。钱谷融先生讲过:“人是生活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小学语文叙事类文本教学必须关注人这一主体,关注围绕人而展开的事件发展顺序。在低年级段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多以寓言、童话、神话故事为主,主要以关注文本内的主人公活动为主要任务,也包含了人物性格评价。例如,寒号鸟惰性十足,即使冬天来临也不愿意去筑巢,得过且过的心理让它最终冻死在寒冬中;乌鸦因为它的聪明才智最终喝到了瓶子里的水。在高年级段则有围绕人物开展的叙述事件,学生不仅需要体味主人公的人物品质,还需要关注次要人物,甚至是作者的社会背景、思想情感,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评价。
(三)解读语言,归纳表达技巧
语言艺术是叙事类文本必须关注的方面。叙事类文本有着众多语言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有独到的技巧,所以这些文章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品味其语言特色的范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关注人物时也要让他们发现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如人物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归纳表达技巧,可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言的熟练运用奠定基础。尽管在接触描写方式的概念时学生会有些许不适应,在语言美的感悟、表达技巧的理解方面會有困难,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会理解概念指向。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特点,注重对表达技巧的重点和难点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学习为桥梁,逐渐过渡到表达技巧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时,教师可以从文本出发,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句式、表达技巧,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批注式阅读,即将语言优美、词汇生动的内容画出来,如果学生有更好的词汇代替或者有其他感想都可在书本旁边做上批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难点词,并让学生尝试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来揣摩文本的含义,增强阅读体验。例如,将“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随风飘动……”画出来,将比喻句、排比句和拟人句画出来。教师可让学生在读完全篇文章后与全班同学交流批注内容,并以教师批注为准则,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在文章情感体验上,通过字、词、句、段、篇、章的理解让他们想象公园中微风吹拂着,荷花随风而动的场景,阅读概括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以此作为引起情感共鸣的突破口,为鉴赏文本提供契机。这种训练方式和文字积累可以迁移到习作板块。语言文字的积累为学生作文写作提供语言素材,而表达技巧则可以运用于作文句式的编排之中。系统化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鉴赏文本,挖掘精神内涵
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文本,解读叙事性文本的一些外在价值后更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在精神价值的挖掘。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展,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展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不拘泥于文字表象作用,重视文本背后的世界的精神构建。但这些高层面的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不可估测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时,必须保证该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以及价值观的构建。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展现了老舍那个时代的浓厚的春节氛围,并将之与现代社会淡薄的春节仪式形成对比,突显了现代社会对民族传统的忽视。选用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的现象。这能够让学生从小在心中就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拓展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学与教育具有一种力量,即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重塑的作用。通过教育引导能够保存民族文化的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叙事性文本教学需要围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衔接,带领学生走进叙事性文本内在的世界。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研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文本,依托文本结构,引领学生梳理脉络,评鉴人物性格品质,挖掘文本内在精神价值,落实真善美的教育理念追求,实现美育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东.叙事类文本语言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8(07):45-46.
[2]曹爱华. 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