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基于欧文亚隆式团体疗效因子和萨提亚的改变理念,结合大学生人际团体治疗小组实践,对大学生人际团体治疗小组过程及动力进行分析,并对其成效进行反思。
【关键词】欧文亚隆;大学生人际;团体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28-01
一、团体治疗小组的形成与过程动力分析
团队治疗小组组建过程如下,由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海报、校园信息网通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形式进行人际交往主题的团体辅导成员招募,用时两周时间,第三周由治疗师单独跟报名者进行面谈。三周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团队治疗小组组建完成。
团体发展阶段及动力分析:第一阶段:形成期(第1次团体),成员参与情况为全员参与(包含1名治疗师,不包括2名外场观察员),主体内容为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入组动机、入组目标团体动力前半段轮流后半段形成以治疗师主导、A为话题中心。第二阶段:过渡期(第2-3次团体),成员参与情况基本全勤,持续A发言为中心,无固定话题。第三阶段:工作期(第4-7次团体),B出现,打破以A为中心局面,形成A-B对峙局面,团队内部第一次产生冲突,同时 C表现突出,承担组长角色。第四阶段:结束期(第8次团体),成员除1人中途退出外,其余全部到场。主要内容前半段无固定话题,后半段组员轮流发言,交流在治疗小组内部的成长与思考。
二、团体治疗小组过程与疗效因子的发挥
欧文亚龙在团体治疗里提取出来11个治疗因子,分别是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人际学习、宣泄、利他主义、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行为模仿、团体凝聚力、提高社交技巧和存在意识。“我认为治疗性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随着人类各种体验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种相互作用我称之为“疗效因子”,对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讨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治疗性改变。这些疗效因子是相互依赖的,另外,它们代表着改变过程的不同部分,有些因子指的是病人所感受到的(比如普遍性),有些因子指的是行为上的变化(比如,提高社交技能),有些是改变的前提(如团体凝聚力)。”以下是对团体过程中部分疗效因子的分析。
希望重塑。在团体初始阶段,治疗师与小组成员单个面谈,一方面需要对团体的治疗性质做一个清楚的说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增加成员对团体治疗疗效的信心,增强成员的正性期望,去掉负性的成见。而这次初次谈话的效果在第一次所有小组成员见面时的表现有所呈现。在团体治疗小组外围,设置了2名观察员。每次小组结束前15分钟,由观察员进行观察反馈,与治疗师谈话。在谈话的内容里面重要的一环就是就当场小组里面表现优良的成员及其具体表现进行正面反馈,从而让团体成员之间看到其他人的进步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普遍性。个体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唯独的,只有他们有着某种恐惧的或者不能别人接受的问题、想法、冲动、幻想。极端的社会孤立使得他们的独特感被放大。他们的人际困难使之无法与人深交,深入的亲密关系无法形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既无法感受他人的体验,也无法经从信任别人而最终得到被信任和被接纳。在团体里面,A的表现还原了这种认知观念,在他提出的自己难以启齿的一个事件里面,自己特别为难,而且困扰了他十几年,然而阐述出来小组其他成员的反应和反馈却是他意想之外的,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行为偏好,完成不能够称为一个问题,更无需为此感到羞愧,还有其他成员谈到自己的行为偏好。当A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与人分享自己最深层的忧虑时,伴随而来的宣泄以及来自他人的安全接纳,都使得他们获益颇多。
传递信息和行为模仿。在团体中D曾经对C的话语表示支持,并且建议C:我认为你应该…(略)。同样,D也呈现出模仿治疗师语气和行为,揣摩治疗师意图的行为。另外,某一次团体中B的表现非常出色以至于得到治疗师和观察员的一致赞扬,而在之后的团体过程中会发现其他组员存在某些行为跟B类似的行为语气。
人际学习。本次团体是以提升人际交往水平为主题的治疗小组,可以发现,小组里绝大多数成员都存在表达或者沟通障碍,对于自我的认识层面也有一定的偏差。而通过小组里面的互动,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真实的反馈,个体往往会对自我有新的认识,并同时发现个体的表现和互动行为及效果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表现的影响。通过领悟,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行为交往模式,以及这些特有的交往模式时如何作用于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并且进行有意识的改善。这些在最后一次团体结束前的发言里面可以发现小组成员对此的感触和思索是深入的。
三、关于团体治疗小组的思考
本次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治疗小组总共进行8次,历时2个月。总体来讲,在最后一次团体的个体阐述中个体给出了正向的反馈并且有深度的觉察。根据萨提亚的理论,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首先是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态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然后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体明确地向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呈现在团体成员首次见面,个体提出进组目标和需求。然后是混乱状态到整合与实践。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最后即新的状态,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当然,治疗过程也有需要进一步工作和反思之处。阻抗现象明显。阻抗持续在本次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治疗小组的整个过程,小组成员除治疗师外11人,除2-3名较为主动发言常常提出話题之外,其他成员几乎都是沉默的主体,经常遇到阻抗的情况出现。譬如学生的沉默,没有谈话的感觉、回避的姿势和语言等等。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通常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于某种要求的回避与抵制态度等。有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语和赘言,以沉默最为突出。有讲话内容上的阻抗,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还有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另外,还有咨询关系上的阻抗。包括不按时赴约或借故迟到等表现。团体动力流动不畅,成员与成员间联结不够。主要表现在通常成员之一提出话题,成员中只有少数人回应或者集体沉默。又或者是成员之一对其他成员提出问题,但是无任何正面回应。另外,在对差异的接纳度和情绪障碍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团体中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基于事情本身来反思而非个体的知情意志行为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很多时候情绪阻碍了内在进一步的觉察。
参考文献
[1]Irvin.D.Yalom,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
【关键词】欧文亚隆;大学生人际;团体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28-01
一、团体治疗小组的形成与过程动力分析
团队治疗小组组建过程如下,由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海报、校园信息网通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形式进行人际交往主题的团体辅导成员招募,用时两周时间,第三周由治疗师单独跟报名者进行面谈。三周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团队治疗小组组建完成。
团体发展阶段及动力分析:第一阶段:形成期(第1次团体),成员参与情况为全员参与(包含1名治疗师,不包括2名外场观察员),主体内容为自我介绍,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入组动机、入组目标团体动力前半段轮流后半段形成以治疗师主导、A为话题中心。第二阶段:过渡期(第2-3次团体),成员参与情况基本全勤,持续A发言为中心,无固定话题。第三阶段:工作期(第4-7次团体),B出现,打破以A为中心局面,形成A-B对峙局面,团队内部第一次产生冲突,同时 C表现突出,承担组长角色。第四阶段:结束期(第8次团体),成员除1人中途退出外,其余全部到场。主要内容前半段无固定话题,后半段组员轮流发言,交流在治疗小组内部的成长与思考。
二、团体治疗小组过程与疗效因子的发挥
欧文亚龙在团体治疗里提取出来11个治疗因子,分别是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人际学习、宣泄、利他主义、原先家庭的矫正性重现、行为模仿、团体凝聚力、提高社交技巧和存在意识。“我认为治疗性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随着人类各种体验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种相互作用我称之为“疗效因子”,对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讨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治疗性改变。这些疗效因子是相互依赖的,另外,它们代表着改变过程的不同部分,有些因子指的是病人所感受到的(比如普遍性),有些因子指的是行为上的变化(比如,提高社交技能),有些是改变的前提(如团体凝聚力)。”以下是对团体过程中部分疗效因子的分析。
希望重塑。在团体初始阶段,治疗师与小组成员单个面谈,一方面需要对团体的治疗性质做一个清楚的说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增加成员对团体治疗疗效的信心,增强成员的正性期望,去掉负性的成见。而这次初次谈话的效果在第一次所有小组成员见面时的表现有所呈现。在团体治疗小组外围,设置了2名观察员。每次小组结束前15分钟,由观察员进行观察反馈,与治疗师谈话。在谈话的内容里面重要的一环就是就当场小组里面表现优良的成员及其具体表现进行正面反馈,从而让团体成员之间看到其他人的进步对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普遍性。个体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唯独的,只有他们有着某种恐惧的或者不能别人接受的问题、想法、冲动、幻想。极端的社会孤立使得他们的独特感被放大。他们的人际困难使之无法与人深交,深入的亲密关系无法形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既无法感受他人的体验,也无法经从信任别人而最终得到被信任和被接纳。在团体里面,A的表现还原了这种认知观念,在他提出的自己难以启齿的一个事件里面,自己特别为难,而且困扰了他十几年,然而阐述出来小组其他成员的反应和反馈却是他意想之外的,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行为偏好,完成不能够称为一个问题,更无需为此感到羞愧,还有其他成员谈到自己的行为偏好。当A感受到自己和别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与人分享自己最深层的忧虑时,伴随而来的宣泄以及来自他人的安全接纳,都使得他们获益颇多。
传递信息和行为模仿。在团体中D曾经对C的话语表示支持,并且建议C:我认为你应该…(略)。同样,D也呈现出模仿治疗师语气和行为,揣摩治疗师意图的行为。另外,某一次团体中B的表现非常出色以至于得到治疗师和观察员的一致赞扬,而在之后的团体过程中会发现其他组员存在某些行为跟B类似的行为语气。
人际学习。本次团体是以提升人际交往水平为主题的治疗小组,可以发现,小组里绝大多数成员都存在表达或者沟通障碍,对于自我的认识层面也有一定的偏差。而通过小组里面的互动,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真实的反馈,个体往往会对自我有新的认识,并同时发现个体的表现和互动行为及效果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表现的影响。通过领悟,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特定的行为交往模式,以及这些特有的交往模式时如何作用于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并且进行有意识的改善。这些在最后一次团体结束前的发言里面可以发现小组成员对此的感触和思索是深入的。
三、关于团体治疗小组的思考
本次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治疗小组总共进行8次,历时2个月。总体来讲,在最后一次团体的个体阐述中个体给出了正向的反馈并且有深度的觉察。根据萨提亚的理论,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首先是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态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然后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体明确地向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呈现在团体成员首次见面,个体提出进组目标和需求。然后是混乱状态到整合与实践。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最后即新的状态,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当然,治疗过程也有需要进一步工作和反思之处。阻抗现象明显。阻抗持续在本次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治疗小组的整个过程,小组成员除治疗师外11人,除2-3名较为主动发言常常提出話题之外,其他成员几乎都是沉默的主体,经常遇到阻抗的情况出现。譬如学生的沉默,没有谈话的感觉、回避的姿势和语言等等。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通常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于某种要求的回避与抵制态度等。有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语和赘言,以沉默最为突出。有讲话内容上的阻抗,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还有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另外,还有咨询关系上的阻抗。包括不按时赴约或借故迟到等表现。团体动力流动不畅,成员与成员间联结不够。主要表现在通常成员之一提出话题,成员中只有少数人回应或者集体沉默。又或者是成员之一对其他成员提出问题,但是无任何正面回应。另外,在对差异的接纳度和情绪障碍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团体中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基于事情本身来反思而非个体的知情意志行为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很多时候情绪阻碍了内在进一步的觉察。
参考文献
[1]Irvin.D.Yalom,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