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立于2012年1月的宝邻社区,位于金阊新城藕前路,东沿虎殿路,南与名校景范中学金阊校区一河之隔,西邻万科金色里程,北接中海御景湾。
为给居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提高幸福感和安全感,社区以“家事、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我关心”为理念,用心打造“邻里缘”特色品牌,组建爱心门铃、生活好帮手、安心巡逻队三支志愿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在活动中提升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逐渐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对于宝邻社区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邻里缘”特色品牌全面升级,谱写新乐章。
“爱心互助门铃”让铃声传得更远
社区成立后,根据老年人多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占比大的特点,成立了“爱心门铃”项目。招募一批志愿者,主动与老人结对认亲,每周定期叩响门铃,陪老人谈心、共吃“团圆饭”、为“父母”做家务等,从门铃响起,爱心就开始传递。
至今年,“爱心门铃”与“互助养老服务”相结合,提档升级为“爱心互助门铃”。
原本,“爱心门铃”模式是志愿者与高龄老人结对,日常志愿活动中会遇到沟通障碍,老人不愿敞开心扉,年轻志愿者便热情降温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项目效果。而“互助式养老”既可以是青年人对老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之间,特别是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对失能老人。升级后的“爱心互助门铃”对结对志愿者年龄有一定限制,不能太年轻,防止有代沟;年龄也不能太大,照顾老人们得有一定的体力。再根据特长、性格进行分类和研判,找到匹配的结对老人。
对于加入“爱心互助门铃”的志愿者们,社区通过积分管理和年末评测,为达标的志愿者颁发社区“养老卡”,待年满70岁之后,可转为结对老人得到志愿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人力成本,也在辖区内营造出浓厚的孝老敬老爱老氛围。
“生活好帮手”与居民相伴8年
老年群体以外,社区也关注着辖内其他弱势群体,“生活好帮手”志愿服务团队为此诞生。志愿者们为居民提供各项免费服务,且都有着一技之长,在8年的服务时间里,与居民建立出深厚的情谊。
56岁的陈炳锁是老志愿者,以“没啥大技术,但会修修小家电,做做木工活”的特长加入。自此,社区老人们但凡家里有点什么东西需要修修敲敲的,都给他打电话。而他也从不耽搁,拎着工具箱就上门,尽快为老人们解决生活不便,被大伙称为“及时雨”。
一年冬天,余为民老伯家的下水道堵住了,水直往外冒。大晚上的,余老伯急得试着给陈师傅打了电话,结果二话不说陈师傅就赶去了。一个多小时后下水道畅通了,陈师傅满手污垢,手被冰冷的污水冻得通红,可还没等余老伯的热茶递上,他就笑着摆手离开。这事是后来余老伯到社区说起,大家才知道。类似的事儿志愿服务团队里有好多。
“安心巡逻队”织起社区“安全网”
经社区召集居民座谈会讨论,决定成立由社区网格员和热心居民组成“安心巡逻队”,通过网格化管理,在辖区内开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服务活动,以加强社区综治安全工作,促进社区和谐建设与发展。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围绕一个“满意”,群众满意;两个“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三个“减少”,发案减少、纠纷减少、犯罪减少;四个“提升”,提升小区环境美感、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居民安全感、提升居民幸福感,开展日常巡逻工作。
为保证巡逻服务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依托网格工作站,社区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成立了网格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健全网格巡逻队工作制度,详细掌握工作底数,登记明确党员志愿者的身份职责、服务标准、服务时间等服务条件和要求。在辖区内划分网格,制订巡逻计划,以一名网格员搭配一名志愿者的模式,兩人一班,分成13组,佩戴统一袖标,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在小区内巡逻,巡查维护小区的治安、绿化、卫生、环境等,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和上报给网格组长,期间还会调解邻里矛盾,配合社区宣传,助社区了解掌握居民所思所想,每月“一汇总,一例会,一通报”。
“邻里缘”品牌全面升级后,拓宽了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稳固了居民沟通情感的桥梁,把发展服务凝聚民心融入到居民心中,互相关心,社区更像一个大家庭了。
为给居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提高幸福感和安全感,社区以“家事、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我关心”为理念,用心打造“邻里缘”特色品牌,组建爱心门铃、生活好帮手、安心巡逻队三支志愿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在活动中提升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从而逐渐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对于宝邻社区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邻里缘”特色品牌全面升级,谱写新乐章。
“爱心互助门铃”让铃声传得更远
社区成立后,根据老年人多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占比大的特点,成立了“爱心门铃”项目。招募一批志愿者,主动与老人结对认亲,每周定期叩响门铃,陪老人谈心、共吃“团圆饭”、为“父母”做家务等,从门铃响起,爱心就开始传递。
至今年,“爱心门铃”与“互助养老服务”相结合,提档升级为“爱心互助门铃”。
原本,“爱心门铃”模式是志愿者与高龄老人结对,日常志愿活动中会遇到沟通障碍,老人不愿敞开心扉,年轻志愿者便热情降温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项目效果。而“互助式养老”既可以是青年人对老年人,也可以是老年人之间,特别是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对失能老人。升级后的“爱心互助门铃”对结对志愿者年龄有一定限制,不能太年轻,防止有代沟;年龄也不能太大,照顾老人们得有一定的体力。再根据特长、性格进行分类和研判,找到匹配的结对老人。
对于加入“爱心互助门铃”的志愿者们,社区通过积分管理和年末评测,为达标的志愿者颁发社区“养老卡”,待年满70岁之后,可转为结对老人得到志愿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人力成本,也在辖区内营造出浓厚的孝老敬老爱老氛围。
“生活好帮手”与居民相伴8年
老年群体以外,社区也关注着辖内其他弱势群体,“生活好帮手”志愿服务团队为此诞生。志愿者们为居民提供各项免费服务,且都有着一技之长,在8年的服务时间里,与居民建立出深厚的情谊。
56岁的陈炳锁是老志愿者,以“没啥大技术,但会修修小家电,做做木工活”的特长加入。自此,社区老人们但凡家里有点什么东西需要修修敲敲的,都给他打电话。而他也从不耽搁,拎着工具箱就上门,尽快为老人们解决生活不便,被大伙称为“及时雨”。
一年冬天,余为民老伯家的下水道堵住了,水直往外冒。大晚上的,余老伯急得试着给陈师傅打了电话,结果二话不说陈师傅就赶去了。一个多小时后下水道畅通了,陈师傅满手污垢,手被冰冷的污水冻得通红,可还没等余老伯的热茶递上,他就笑着摆手离开。这事是后来余老伯到社区说起,大家才知道。类似的事儿志愿服务团队里有好多。
“安心巡逻队”织起社区“安全网”
经社区召集居民座谈会讨论,决定成立由社区网格员和热心居民组成“安心巡逻队”,通过网格化管理,在辖区内开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服务活动,以加强社区综治安全工作,促进社区和谐建设与发展。社区志愿者巡逻队围绕一个“满意”,群众满意;两个“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三个“减少”,发案减少、纠纷减少、犯罪减少;四个“提升”,提升小区环境美感、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居民安全感、提升居民幸福感,开展日常巡逻工作。
为保证巡逻服务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依托网格工作站,社区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成立了网格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健全网格巡逻队工作制度,详细掌握工作底数,登记明确党员志愿者的身份职责、服务标准、服务时间等服务条件和要求。在辖区内划分网格,制订巡逻计划,以一名网格员搭配一名志愿者的模式,兩人一班,分成13组,佩戴统一袖标,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在小区内巡逻,巡查维护小区的治安、绿化、卫生、环境等,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和上报给网格组长,期间还会调解邻里矛盾,配合社区宣传,助社区了解掌握居民所思所想,每月“一汇总,一例会,一通报”。
“邻里缘”品牌全面升级后,拓宽了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稳固了居民沟通情感的桥梁,把发展服务凝聚民心融入到居民心中,互相关心,社区更像一个大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