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地理学科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学的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教材处理、教学活动安排等方应用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现实的价值。
【关键字】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響。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3.埃里希
【关键字】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響。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3.埃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