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养生 儒家养心 顺应四时 返璞归真
道家养生:
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万物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
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我认为,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就是在大洋的这一岸,蝴蝶振翅,引发整个大洋气流改变,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现海啸了。人体也是一样,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
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中国古人最朴素的方式去做。
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最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最踏实。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接地气是最健康的事情。让我们回到一种赤子之心,婴儿状态就是最健康的。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总是听说小孩子缺钙,而且吃了各种钙还缺?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原来,吃了钙最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最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和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春花秋月”皆是养生之道
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那么古诗文中描绘的境界,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个人,手上挥着琴弦,眼睛随着归鸿断雁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就会“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些古人的诗词表达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看着这些古人,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因此我认为,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儒家养心:
一颗“心”能解许多愁
如果说道家的观点适合于养生的话,那么儒家的理论更适宜养心。现代人很多都有心理疾病,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什么叫做“君子”,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就四个字:“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就这么简单。学生听后说,这似乎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他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那何忧何惧!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心理的健康。保持一种内心的反省,让自己不受他人的指摘,做到了无遗憾愧疚,晚上睡觉时想想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愧做于人,坦坦荡荡,凡事尽心尽力了,做到这些,哪还有那么多忧和惧啊。
现代社会可以导致忧惧之心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用主观去提升自己。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三达德”,也就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实从心理健康来讲,“忧”、“惑”、“惧”都是负面情绪。我们不能左右所有的负面情绪,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就像孔子说的那样,用“仁”、“智”、“勇”去提升、去平衡,一个人仁爱之心更宽广,自然就少忧思,一个人智慧判断更理性,自然就少疑惑,一个人有大勇在心,他就少恐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认为老师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一条,那就是两个字“忠”和“恕”。什么是忠恕呢,其实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密码,就是下面都有一个“心”。宋代大儒朱熹对忠恕的解释特别好,他说“中心为忠”意思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忠诚,不是要你忠于一个外在的制度,忠于他人,忠于标准,而是要你忠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如心为恕”,人怎样才能变得宽容,不是要求自己咬牙去忍耐和忍受,而是与他人换位思考,当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自然就宽容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那就是忠,一个人用自己这颗心推及他人,那就是宽恕。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尽己和推己,有一颗“心”在,那我们的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从刚才我说的那些诗词歌赋里的生活态度,到儒家、道家的理论观点,其实就只有一个道理:一个人内心宽阔明亮,热爱自然,顺应节序;不矫情、不刻意、率真地去生活,那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状态。
(据《生命时报》)
道家养生:
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健康就是顺应这个规律。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万物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葱茏、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讲的“贴秋膘”,就是说要在这个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为什么大地会遵循这样一个节序呢,这就是地法天。春天百花盛开,是因为天上下雨;夏天万物葱茏,是因为阳光最酷烈;秋天果实成熟,经过了春生、夏长,到这个时节自然就该收获了;冬天万物休养,是因为天上下雪,覆盖大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和谐,
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整个自然的调理,才是最健康、最智慧的。眼下,大家经常提起“中医养生”。我认为,中医并不是中国之医,而是中庸之医。它讲究的是调和,是系统中的平衡,是循环调理。它不会治标不治本,不会看到一个表象攻其一点。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世界,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就是在大洋的这一岸,蝴蝶振翅,引发整个大洋气流改变,大洋彼岸可能就出现海啸了。人体也是一样,打喷嚏、流眼泪,有可能就是身体里某项大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因此如何把我们的个体生命当作整个科学系统去调养、去平衡,是非常关键的。
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
人身上的肝胆肺腑,各种经络,都有其最活跃的时间与规律。无非就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中国古人最朴素的方式去做。
只要顺应这个物序,吃什么补药都不如食补最健康;做多少护肤美容,都不如睡足觉最踏实。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代人:夏天,拉着厚厚的窗帘,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里办公,不知窗外艳阳高照;冬天,房间里暖气很足,对大自然的冰天雪地没有概念;锻炼,就是坐几十层电梯,到健身房去跑步;吃饭,就是胡吃海塞,然后再大把吃减肥药。现代人把简单的生活复杂化了,变得不再朴素。其实健康是一件最朴素的事情,它需要一种智慧,尤其需要一种敞亮的心情。
你看所有的植物,都要进行光合作用,人也一样,经常去接接地气是最健康的事情。让我们回到一种赤子之心,婴儿状态就是最健康的。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总是听说小孩子缺钙,而且吃了各种钙还缺?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原来,吃了钙最重要的是要到外面晒太阳!不晒就吸收不了。这是多好的例子啊,一个婴儿的生长,是最接近本初的那种植物和动物的状态,人类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法则,和所有动植物一样,不要人为去打破这个法则。让我们回到一种和自然更亲近、更融合的状态,而不是更防范,更抵御。
“春花秋月”皆是养生之道
中国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妨效仿古人,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春花秋月,就会从你的生命中穿行而过。要对春花秋月保持一种纤细的敏感,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那么古诗文中描绘的境界,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个人,手上挥着琴弦,眼睛随着归鸿断雁消失在天边的时候,就会“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些古人的诗词表达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我们看着这些古人,他们健康而朴素,他们自信而蓬勃,他们怀着孩子一样的明亮与天真,在千古之前以他们的方式启迪着后人。因此我认为,拒绝喧嚣,复归宁静,拒绝奢华,返璞归真,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做到的一种养生的功课。当整个世界都在用加法的时候,健康是需要用减法的,要学会剪掉繁复的外在东西,以最简单的方式顺应自然。
儒家养心:
一颗“心”能解许多愁
如果说道家的观点适合于养生的话,那么儒家的理论更适宜养心。现代人很多都有心理疾病,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什么叫做“君子”,孔子给“君子”下的定义就四个字:“不忧不惧”。“不忧不惧”是为君子,就这么简单。学生听后说,这似乎太简单了吧。孔子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他说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那何忧何惧!其实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心理的健康。保持一种内心的反省,让自己不受他人的指摘,做到了无遗憾愧疚,晚上睡觉时想想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愧做于人,坦坦荡荡,凡事尽心尽力了,做到这些,哪还有那么多忧和惧啊。
现代社会可以导致忧惧之心的事情很多,但是我们可以用主观去提升自己。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三达德”,也就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实从心理健康来讲,“忧”、“惑”、“惧”都是负面情绪。我们不能左右所有的负面情绪,但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就像孔子说的那样,用“仁”、“智”、“勇”去提升、去平衡,一个人仁爱之心更宽广,自然就少忧思,一个人智慧判断更理性,自然就少疑惑,一个人有大勇在心,他就少恐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认为老师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一条,那就是两个字“忠”和“恕”。什么是忠恕呢,其实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密码,就是下面都有一个“心”。宋代大儒朱熹对忠恕的解释特别好,他说“中心为忠”意思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忠诚,不是要你忠于一个外在的制度,忠于他人,忠于标准,而是要你忠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如心为恕”,人怎样才能变得宽容,不是要求自己咬牙去忍耐和忍受,而是与他人换位思考,当他人心如我心的时候,你自然就宽容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一个人好好尽到自己的心,那就是忠,一个人用自己这颗心推及他人,那就是宽恕。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尽己和推己,有一颗“心”在,那我们的精神疾患就会少很多。
从刚才我说的那些诗词歌赋里的生活态度,到儒家、道家的理论观点,其实就只有一个道理:一个人内心宽阔明亮,热爱自然,顺应节序;不矫情、不刻意、率真地去生活,那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状态。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