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夏丏尊两位曾在《立达学园旨趣》一文中说过:“我们的人格教育第一个要素就是诚实。社会上许多罪恶都生于虚伪。待人不诚,于是有欺诈凌虐;待己不诚,于是有失节败行。这种风气,学校教育要负大部分责任,因为种种繁琐的条文,形式的奖惩和敷衍的手段都是培养虚伪的祸根。”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必须要求学生“懂”,而且要使学生“信”,要求学生躬行践履,最终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唯此,才是真正的德育,才是我们德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
一、从教师抓起,寓德育于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德育作为难以量化的软任务、软指标,教师难以有尺度去衡量,虽然寓德育于教学很多教师都在教学中实施过,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即便老师总是积极性很高,但是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却常常不知所措,难以为继。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1. 学习理论精神,明确教师准则。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就对我们教师有了一把尺度的行为准则,也是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教育理论与文件精神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熟悉相关教育理论与文件精神,将之吃透,才能活用嫁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以标准来约束提升自己。
2. 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树立道德标兵。
德育在学校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德育工作,是我们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与学校政教处协同工作,制订和实施学校全年的德育工作计划、活动等,形成定期的德育工作交流汇报制度,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常抓不懈。比如,组织“我爱中华——古文朗诵”活动,将国学用朗读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绪。对于德育工作突出的教师,我们需要树立典型,交流经验,把好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发挥出来,使全校都能在良好的工作方式与氛围之下,形成良性发展。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探索德育最佳途径
“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融入社会是必然结果,所以公共生活准则、公共生活道德都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学校最终的德育目标。同时,由于各个学校的地区、文化等差异,我们不能强求一种方式去衡量或实践,而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学校自身的德育方式、途径。
1.讲解各种行为准则。
6~12岁的小学生,他们的公德意识单薄,有的甚至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对于新生来说,讲解学校的《日常行为准则》、《学生守则》等,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也是需要经常举行的。对于老生来说,需要深化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的具体内容,解释清楚活动内涵,让他们开始学着思考这些公德问题。
2.家、校、社会三股力量并行。
家庭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生家庭的协调配合,可以组织“孝”为主题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从而学会感恩。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受到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德育工作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因地因时确立德育方式。
每个学校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沿海与内陆相差更是迥异,各地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在德育资源的选择上、德育的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慎重考虑,尽量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周围可以结合的资源。
德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如何将德育融入教学、融入的深浅如何把握、融入的方式更易接受等,都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学校,如何协调家庭与学校协作,如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也是需要我们学校领导者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能量的社会风气,告别“不扶”的悲哀与尴尬。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李家畔小学
编辑 薛小琴
一、从教师抓起,寓德育于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德育作为难以量化的软任务、软指标,教师难以有尺度去衡量,虽然寓德育于教学很多教师都在教学中实施过,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即便老师总是积极性很高,但是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却常常不知所措,难以为继。因此,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1. 学习理论精神,明确教师准则。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就对我们教师有了一把尺度的行为准则,也是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教育理论与文件精神是我国教育制度的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熟悉相关教育理论与文件精神,将之吃透,才能活用嫁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以标准来约束提升自己。
2. 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树立道德标兵。
德育在学校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德育工作,是我们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与学校政教处协同工作,制订和实施学校全年的德育工作计划、活动等,形成定期的德育工作交流汇报制度,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常抓不懈。比如,组织“我爱中华——古文朗诵”活动,将国学用朗读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绪。对于德育工作突出的教师,我们需要树立典型,交流经验,把好的工作方式呈现出来,发挥出来,使全校都能在良好的工作方式与氛围之下,形成良性发展。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探索德育最佳途径
“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融入社会是必然结果,所以公共生活准则、公共生活道德都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学校最终的德育目标。同时,由于各个学校的地区、文化等差异,我们不能强求一种方式去衡量或实践,而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学校自身的德育方式、途径。
1.讲解各种行为准则。
6~12岁的小学生,他们的公德意识单薄,有的甚至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对于新生来说,讲解学校的《日常行为准则》、《学生守则》等,是必不可少的,相关的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也是需要经常举行的。对于老生来说,需要深化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的具体内容,解释清楚活动内涵,让他们开始学着思考这些公德问题。
2.家、校、社会三股力量并行。
家庭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生家庭的协调配合,可以组织“孝”为主题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从而学会感恩。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受到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德育工作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因地因时确立德育方式。
每个学校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沿海与内陆相差更是迥异,各地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在德育资源的选择上、德育的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慎重考虑,尽量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周围可以结合的资源。
德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如何将德育融入教学、融入的深浅如何把握、融入的方式更易接受等,都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学校,如何协调家庭与学校协作,如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也是需要我们学校领导者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能量的社会风气,告别“不扶”的悲哀与尴尬。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李家畔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