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官兵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保持和提高。本文从建立“四防体系”入手,阐述建立战时饮食安全防护机制。
关键词:饮食保障;安全;防护体系
野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官兵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保持和提高。因此,如何搞好野战饮食安全成为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建立以食堂为核心的防护体系
美伊战争中,美军在摩苏尔的基地食堂遭到火箭袭击,不仅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也使饮食保障工作陷入僵局。这说明,在野战后方基地,一天至少使用三次的战地食堂已经成为敌军袭击的重要目标。遭袭的美军食堂仅是一个帐篷区,缺乏坚固的建筑保护。因此,食堂的建设材料需要朝着坚固性、可拼接性、可移动性、可快速修复性的方向改进,以满足抵御高技术常规武器打击、防电磁毁伤和防震的要求。以食堂为核心的防护体系应达到以下要求:
1.坚固性:食堂如果在地面上建设,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要有所改进,周围要构筑铜墙铁壁般的围墙,从而有效提高综合抵抗能力;如果选在地下建设,则应该事先勘测周围地形,挖坑道、地洞时注意附近地面是否有裂痕或塌陷等不安全隐患。
2.隐蔽性:作为敌军袭击的重要目标,食堂的位置应具备一定的隐蔽性。将其“藏”到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谷地或树林地带等,越不暴露就意味着越安全。
3.迷惑性:可将就餐地点分散开来,将几处构成“空房”,看上去像食堂,却无人就餐,真真假假,以假乱真,难辨是非,从而扰乱敌军的判断力,加大确定袭击目标的难度和准确性。
二、建立具备反侦察能力的伪装体系
野战过程中,通常需要不断转移战地。为了满足作战人员对饮食的基本需求,主食加工车等饮食装备也要及时同步转移。敌军为了达到切断后方供给的目的,也会在运输过程中加大破坏力度。面对先进的监视系统,我们要以生物学技术、反侦察技术等在内的高科技为基础,建立防护伪装体系,来保证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转移过程可以利用地形和环境进行隐形和伪装,同时可以适当制造一些烟幕来干扰敌军的监测效果,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为躲避敌先进侦察设备(比如侦察卫星)的跟踪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我们可以把运输路径选择在峡谷和森林地带,将其作为“外衣”,达到隐蔽和防护效果,并及时调整路线,适时变更方向,有效地降低敌军侦察效果。可以将人员、饮食装备等较小的后勤目标实施临时性迷彩伪装,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将他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混淆敌军的视线。同时,结合使用新型防护材料可有效抵制红外线侦察。对一些重要的饮食装备,要给予特别的保护。可以通过燃烧废旧轮胎等办法制造烟幕,在空中形成大量悬浮的碳微粒和气溶胶,来干扰敌军空中的监测;如果能够制造彩色烟幕,也可以提高反红外侦察的能力。
三、建立快速可靠的食品检测体系
野战给养物资大多随军携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然而随着战斗的推进和深入,周围的环境条件、敌军的蓄意投毒等主客关原因都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给食品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同时也会大大影响我军的战斗士气。碰到“疑似”食品,有关人员应使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并对这些食品进行隔离和封存。
建立快速检测技术ELISA及检测体系,具有准确性、特异性、适用范围宽、检测速度快、费用低等优点,是毒素、病原微生物、有毒残留物检验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它与基因工程技术一起使用,可以使各项检测在特异性、灵敏度和客观性方面大幅度的提高。并且由于该技术条件要求低、携带方便、常以试剂盒的形式出现,操作简便和准确快速,完全可以作为野战食品安全性的检测手段,确保饮食安全。以该技术为基础的食品检测体系基本上可以做到快速、及时的检测一切可疑食品,从而确保每个战士吃到放心食品。
四、建立高效连续的应急体系
野战期间,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天气突变引起某些食品变质或加工设备突然不能使用等,减少了食品供给数量,造成食品紧缺。这时,我们要有随机应变的应急能力,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从容应付,稳定军心,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争取扭转战局。
根据作战人员体力消耗、战争进程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食品供应,在不影响整体作战实力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食品利用效率,避免可能发生的“无粮”局面。同时要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迅速支援。在食品变质、被投毒或受到污染以后,要立即封存。保障人员要尽快研究拟订出各条补给线路,包括基本运输方式、应急备用方式等,并估算各条补给线所能完成的补给量。要争取时间,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饮食设备如果遭到袭击破坏,要迅速组织随队技术人员前去抢修,尽快恢复其技术性能。要尽可能以现场修复为主,减少后送,以免耽误时间,影响使用。如有必要,也可以迅速调集周边地区的地方技术人员来联合抢修。
野战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军需保障的焦点问题,它要求既要能保能防,又要能做到保障当前,衔接后续。“四防”体系的建立能够满足新的野战饮食保障要求,确保饮食安全。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训练力度和对技术人员(如维修技术人员、食品检测技术人员)、组织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野战饮食保障能力和技术含量,并在平时的训练、演练中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应全面建立食品供应网络以及保障系统,以备不时之需,解决野战时的后顾之忧,确保打胜仗。
关键词:饮食保障;安全;防护体系
野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官兵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保持和提高。因此,如何搞好野战饮食安全成为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建立以食堂为核心的防护体系
美伊战争中,美军在摩苏尔的基地食堂遭到火箭袭击,不仅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也使饮食保障工作陷入僵局。这说明,在野战后方基地,一天至少使用三次的战地食堂已经成为敌军袭击的重要目标。遭袭的美军食堂仅是一个帐篷区,缺乏坚固的建筑保护。因此,食堂的建设材料需要朝着坚固性、可拼接性、可移动性、可快速修复性的方向改进,以满足抵御高技术常规武器打击、防电磁毁伤和防震的要求。以食堂为核心的防护体系应达到以下要求:
1.坚固性:食堂如果在地面上建设,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要有所改进,周围要构筑铜墙铁壁般的围墙,从而有效提高综合抵抗能力;如果选在地下建设,则应该事先勘测周围地形,挖坑道、地洞时注意附近地面是否有裂痕或塌陷等不安全隐患。
2.隐蔽性:作为敌军袭击的重要目标,食堂的位置应具备一定的隐蔽性。将其“藏”到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谷地或树林地带等,越不暴露就意味着越安全。
3.迷惑性:可将就餐地点分散开来,将几处构成“空房”,看上去像食堂,却无人就餐,真真假假,以假乱真,难辨是非,从而扰乱敌军的判断力,加大确定袭击目标的难度和准确性。
二、建立具备反侦察能力的伪装体系
野战过程中,通常需要不断转移战地。为了满足作战人员对饮食的基本需求,主食加工车等饮食装备也要及时同步转移。敌军为了达到切断后方供给的目的,也会在运输过程中加大破坏力度。面对先进的监视系统,我们要以生物学技术、反侦察技术等在内的高科技为基础,建立防护伪装体系,来保证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转移过程可以利用地形和环境进行隐形和伪装,同时可以适当制造一些烟幕来干扰敌军的监测效果,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为躲避敌先进侦察设备(比如侦察卫星)的跟踪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我们可以把运输路径选择在峡谷和森林地带,将其作为“外衣”,达到隐蔽和防护效果,并及时调整路线,适时变更方向,有效地降低敌军侦察效果。可以将人员、饮食装备等较小的后勤目标实施临时性迷彩伪装,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将他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混淆敌军的视线。同时,结合使用新型防护材料可有效抵制红外线侦察。对一些重要的饮食装备,要给予特别的保护。可以通过燃烧废旧轮胎等办法制造烟幕,在空中形成大量悬浮的碳微粒和气溶胶,来干扰敌军空中的监测;如果能够制造彩色烟幕,也可以提高反红外侦察的能力。
三、建立快速可靠的食品检测体系
野战给养物资大多随军携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然而随着战斗的推进和深入,周围的环境条件、敌军的蓄意投毒等主客关原因都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给食品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同时也会大大影响我军的战斗士气。碰到“疑似”食品,有关人员应使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并对这些食品进行隔离和封存。
建立快速检测技术ELISA及检测体系,具有准确性、特异性、适用范围宽、检测速度快、费用低等优点,是毒素、病原微生物、有毒残留物检验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它与基因工程技术一起使用,可以使各项检测在特异性、灵敏度和客观性方面大幅度的提高。并且由于该技术条件要求低、携带方便、常以试剂盒的形式出现,操作简便和准确快速,完全可以作为野战食品安全性的检测手段,确保饮食安全。以该技术为基础的食品检测体系基本上可以做到快速、及时的检测一切可疑食品,从而确保每个战士吃到放心食品。
四、建立高效连续的应急体系
野战期间,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如天气突变引起某些食品变质或加工设备突然不能使用等,减少了食品供给数量,造成食品紧缺。这时,我们要有随机应变的应急能力,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从容应付,稳定军心,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争取扭转战局。
根据作战人员体力消耗、战争进程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食品供应,在不影响整体作战实力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食品利用效率,避免可能发生的“无粮”局面。同时要上报有关部门,要求迅速支援。在食品变质、被投毒或受到污染以后,要立即封存。保障人员要尽快研究拟订出各条补给线路,包括基本运输方式、应急备用方式等,并估算各条补给线所能完成的补给量。要争取时间,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饮食设备如果遭到袭击破坏,要迅速组织随队技术人员前去抢修,尽快恢复其技术性能。要尽可能以现场修复为主,减少后送,以免耽误时间,影响使用。如有必要,也可以迅速调集周边地区的地方技术人员来联合抢修。
野战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军需保障的焦点问题,它要求既要能保能防,又要能做到保障当前,衔接后续。“四防”体系的建立能够满足新的野战饮食保障要求,确保饮食安全。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训练力度和对技术人员(如维修技术人员、食品检测技术人员)、组织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野战饮食保障能力和技术含量,并在平时的训练、演练中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应全面建立食品供应网络以及保障系统,以备不时之需,解决野战时的后顾之忧,确保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