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以往独立存在的数学教育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对科学的探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转变。那么如何开展适合幼儿进行探究学习的数学活动呢?本文通过案例,阐述了在结合探究方式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而后适时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将核心问题放大,引导幼儿亲历探究实践过程,鼓励幼儿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将探究式的学习引向深入,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建构数学经验和概念,从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方式给抽象的数学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教育;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49-01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以往独立存在的数学教育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将幼儿对数学学习和对科学的探究有机结合,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转变。在此,我着重从探究性学习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角度,展开教育实践探索。融入探究性的教与学方式强调学习数学要在探索、反思、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获得数经验。首先,在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研讨,让幼儿把活动中发现的和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观念,并通过操作表达自己的思维,再通过互动,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建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感受探究给学习带来的乐趣,感受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建构数学经验的意义。
一、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
在一次让小乌龟爬起来的科学活动中,有小朋友跑来告诉教师,雨泽把小乌龟撕坏了,我走到雨泽面前,并没有急着批评,而是想听听雨泽的想法,雨泽看到我,小声的说出了原因,原来由于小乌龟是纸质的,在材料袋里压的有些偏,导致在塑料棍上操作时,一侧总是与塑料棍摩擦,雨泽觉得可能是小乌龟下面的圆洞开得不够开导致的,所以他就想撕开一些,没想到越撕越大,最后不小心把小乌龟撕坏了。我肯定了雨泽发现小乌龟在塑料棍上活动不自如的现象,并提出跟大家一起研究,看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又生成了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事实,加深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科学品质。作为教师,在把握幼儿活动进程的同时,更要留心关注幼儿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善于从幼儿“出格”行为背后看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动机,用包容的态度真正让幼儿思维活跃起来,根据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支持。
二、把握关键点、放大探究问题,是支持幼儿深度探究的关键
在《我们身边的形状》活动中,第一次“小小装修工”活动,我们首先让幼儿猜想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彩砖能不能把长方形的墙面贴满,而不留缝隙?在操作的过程中选择正方形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选择半圆形的孩子全部帖完才死心地放弃,去选择正方形;选择三角形的孩子在玩拼接组合游戏,有的能进行拼合,有的接不上就出现了墙面杂乱无章的现象。活动结束讨论:三角形能不能把长方形的墻面贴满,而不留缝隙呢?有的幼儿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三、引导幼儿亲历探究实践过程,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重点
在中班数学活动《我们周围的形状》中,我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块小的长方形板和两种色彩的若干直角等腰三角形,让孩子用三角形将长方形的底板贴满,还要贴得漂亮。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幼儿能用多种组合方式将小长方形板铺满,有的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有的用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还排出不同的规律。
这次大多数孩子都获得成功,是因为我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操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动手做这一探究形式,获取答案,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孩子们通过活动发现三角形可以用来贴瓷砖但比正方形难,所以生活中瓷砖的形状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从而也巩固了对形状特征的认知。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幼儿对现象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
当孩子在动态的规律世界里面临困难时,我们通过和孩子讨论方案、提供材料、有效提问等指导策略,鼓励和引发幼儿用科学观察、探究和记录等方式去学习和寻找答案。帮助幼儿通过记录将动态的规律变成具体可见的静态规律,使其对抽象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同时将经验迁移到家里、幼儿园,关注家人的一日生活及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当老师提出了让小朋友来设计“兴趣班表”和“值日生轮值表”时,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学习、生活是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是一个多角度感知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幼儿的观察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将幼儿的学习与现实生活需要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张波.《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思考》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汇编.
[2]金浩,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3.
[3]张俊.《皮亚杰理论给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来源:北京学前教育网.
[4]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5]林嘉绥,李丹玲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7]佚茗,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与数学教育.
[8]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教育;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49-01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以往独立存在的数学教育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将幼儿对数学学习和对科学的探究有机结合,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转变。在此,我着重从探究性学习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角度,展开教育实践探索。融入探究性的教与学方式强调学习数学要在探索、反思、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获得数经验。首先,在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研讨,让幼儿把活动中发现的和原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观念,并通过操作表达自己的思维,再通过互动,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建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感受探究给学习带来的乐趣,感受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建构数学经验的意义。
一、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
在一次让小乌龟爬起来的科学活动中,有小朋友跑来告诉教师,雨泽把小乌龟撕坏了,我走到雨泽面前,并没有急着批评,而是想听听雨泽的想法,雨泽看到我,小声的说出了原因,原来由于小乌龟是纸质的,在材料袋里压的有些偏,导致在塑料棍上操作时,一侧总是与塑料棍摩擦,雨泽觉得可能是小乌龟下面的圆洞开得不够开导致的,所以他就想撕开一些,没想到越撕越大,最后不小心把小乌龟撕坏了。我肯定了雨泽发现小乌龟在塑料棍上活动不自如的现象,并提出跟大家一起研究,看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又生成了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有利于幼儿形成尊重事实,加深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科学品质。作为教师,在把握幼儿活动进程的同时,更要留心关注幼儿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善于从幼儿“出格”行为背后看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动机,用包容的态度真正让幼儿思维活跃起来,根据幼儿的探究兴趣为幼儿提供支持。
二、把握关键点、放大探究问题,是支持幼儿深度探究的关键
在《我们身边的形状》活动中,第一次“小小装修工”活动,我们首先让幼儿猜想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彩砖能不能把长方形的墙面贴满,而不留缝隙?在操作的过程中选择正方形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任务;选择半圆形的孩子全部帖完才死心地放弃,去选择正方形;选择三角形的孩子在玩拼接组合游戏,有的能进行拼合,有的接不上就出现了墙面杂乱无章的现象。活动结束讨论:三角形能不能把长方形的墻面贴满,而不留缝隙呢?有的幼儿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三、引导幼儿亲历探究实践过程,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重点
在中班数学活动《我们周围的形状》中,我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块小的长方形板和两种色彩的若干直角等腰三角形,让孩子用三角形将长方形的底板贴满,还要贴得漂亮。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幼儿能用多种组合方式将小长方形板铺满,有的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有的用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还排出不同的规律。
这次大多数孩子都获得成功,是因为我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操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动手做这一探究形式,获取答案,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孩子们通过活动发现三角形可以用来贴瓷砖但比正方形难,所以生活中瓷砖的形状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从而也巩固了对形状特征的认知。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幼儿对现象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
当孩子在动态的规律世界里面临困难时,我们通过和孩子讨论方案、提供材料、有效提问等指导策略,鼓励和引发幼儿用科学观察、探究和记录等方式去学习和寻找答案。帮助幼儿通过记录将动态的规律变成具体可见的静态规律,使其对抽象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孩子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同时将经验迁移到家里、幼儿园,关注家人的一日生活及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当老师提出了让小朋友来设计“兴趣班表”和“值日生轮值表”时,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学习、生活是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是一个多角度感知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幼儿的观察感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将幼儿的学习与现实生活需要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张波.《关于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思考》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汇编.
[2]金浩,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3.
[3]张俊.《皮亚杰理论给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来源:北京学前教育网.
[4]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5]林嘉绥,李丹玲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7]佚茗,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与数学教育.
[8]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