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胃舒煎剂联合幽门螺旋杆菌(Hp)根治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胨化生的临床疗效以及胃镜和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将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方案,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5g,上述三种药物均每日两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胃舒煎剂,每日两次,每次200ml,服用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做电子胃镜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和病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00%,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病理检查也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舒煎剂联合幽门螺旋杆茼根治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患者临床症状,抑制并且改善肠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肠腺化生 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胃黏膜腺体萎缩、肠腺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病情潜匿,缺乏特异性表现,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导致癌变。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治疗重视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以及对症处理。笔者结合前人以及本院专家的经验,观察了我院协定方胃舒煎剂联合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方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治疗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有关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患者就诊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电子胃镜检查发现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病理检查见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或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感染分级,观察胃黏膜的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无:特殊染色片上未见。轻度: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中度:Hp分布超过全长1,3,而未达标本全长2/3或似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重度: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胃固有腺体萎缩分级: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算。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不规则分布。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肠腺化生分级: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的为轻度、1/3~2/3的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
1.1.2排除标准:凡病理诊断可疑癌变;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不能遵从医嘱、擅自改变或终止治疗者不纳入观察病例。
1.2病例资料 入选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分别来自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就诊时间从2003年5月1日至2007年5月30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肠腺化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0~63岁,平均46.45±4.78岁,病程8个月~18年,平均5.83士2.38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2~62岁,平均45.77±5.02岁;病程9个月`20年,平均6.15±2.74年。所有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根治Hp方案,奥美拉唑20rag+克拉霉素0.5g十替硝唑0.5g,上述三种药物均每日两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根治Hp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胃舒煎剂(柴胡。白芍,甘草,枳壳,熟大黄,蒲公英,云苓,苍术,川楝子,元胡,谷芽,丹参等),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制成煎剂,200ml/瓶,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ml,服用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做电子胃镜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和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病理及胃镜检查有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及胃镜检查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及胃镜检查无好转甚至加重。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判定,显效:病变粘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或病变范围明显缩小,颗粒状增生基本消失,粘膜下血管显露明显改善。有效:病变黏膜颜色及范围有改善,或颗粒状增生减少,或黏膜下血管显露有改善。无效:病变黏膜较治疗前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方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患者优良好的疗效。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2,显示治疗组同样比对照组有更好的疗效(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感染检出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治疗组抑制Hp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胃粘膜肠腺化生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为明显,二者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是感染、免疫因素、饮食刺激、化学刺激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炎症细胞的浸润,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肠腺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部分病变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对于慢性胃炎合并肠腺化生的治疗着重在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配合对症处理。该病多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病机较为复杂,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互见。本虚多为脾胃虚弱,气虚阴亏,表实则以脉络瘀阻、湿热内蕴、气机郁滞为主。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法较为丰富,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机虚实的不同,遣方用药各有偏重。史海霞等用加减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的效果。黄小让采用疏肝养胃通脉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组织形态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胃舒煎剂是我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协定方,该方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消胀之功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本文的观察结果来看,该方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治法相结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明显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并且使患者的肠腺化生得到显著的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独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方案。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肠腺化生 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胃黏膜腺体萎缩、肠腺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病情潜匿,缺乏特异性表现,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导致癌变。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治疗重视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以及对症处理。笔者结合前人以及本院专家的经验,观察了我院协定方胃舒煎剂联合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方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治疗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有关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患者就诊时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电子胃镜检查发现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病理检查见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或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感染分级,观察胃黏膜的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无:特殊染色片上未见。轻度: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中度:Hp分布超过全长1,3,而未达标本全长2/3或似连续性、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重度: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胃固有腺体萎缩分级: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算。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残存腺体不规则分布。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肠腺化生分级:肠化部分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的为轻度、1/3~2/3的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
1.1.2排除标准:凡病理诊断可疑癌变;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不能遵从医嘱、擅自改变或终止治疗者不纳入观察病例。
1.2病例资料 入选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分别来自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就诊时间从2003年5月1日至2007年5月30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肠腺化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0~63岁,平均46.45±4.78岁,病程8个月~18年,平均5.83士2.38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2~62岁,平均45.77±5.02岁;病程9个月`20年,平均6.15±2.74年。所有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根治Hp方案,奥美拉唑20rag+克拉霉素0.5g十替硝唑0.5g,上述三种药物均每日两次,口服,疗程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根治Hp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胃舒煎剂(柴胡。白芍,甘草,枳壳,熟大黄,蒲公英,云苓,苍术,川楝子,元胡,谷芽,丹参等),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制成煎剂,200ml/瓶,早晚各服1次,每次200ml,服用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做电子胃镜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和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病理及胃镜检查有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及胃镜检查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及胃镜检查无好转甚至加重。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判定,显效:病变粘膜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或病变范围明显缩小,颗粒状增生基本消失,粘膜下血管显露明显改善。有效:病变黏膜颜色及范围有改善,或颗粒状增生减少,或黏膜下血管显露有改善。无效:病变黏膜较治疗前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方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患者优良好的疗效。两组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2,显示治疗组同样比对照组有更好的疗效(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感染检出情况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治疗组抑制Hp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胃粘膜肠腺化生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为明显,二者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是感染、免疫因素、饮食刺激、化学刺激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所致,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炎症细胞的浸润,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肠腺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部分病变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对于慢性胃炎合并肠腺化生的治疗着重在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配合对症处理。该病多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病机较为复杂,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互见。本虚多为脾胃虚弱,气虚阴亏,表实则以脉络瘀阻、湿热内蕴、气机郁滞为主。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法较为丰富,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机虚实的不同,遣方用药各有偏重。史海霞等用加减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的效果。黄小让采用疏肝养胃通脉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组织形态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胃舒煎剂是我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协定方,该方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理气消胀之功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本文的观察结果来看,该方与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治法相结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明显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并且使患者的肠腺化生得到显著的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独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