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作为语文学科纲领性文件,为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语文课程改革明确了内容,使语文教学有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古人说:“教学相长。”教和学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教有了方法,有了标准,学生学有标准吗?他们了解语文学科的体系吗?他们了解语文学习的目的吗?
有了《课标》,语文教师教学有了目标,懂得了高中语文应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务;也知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目标;也明白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但这些都是教师一相情愿,学生未必领情。即便有些课堂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课堂看起来很生动,学生似乎也很“积极”也很“主动”,其实也是不符合《课标》精神的,甚至是背离《课标》精神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由老师掌控,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转,事实上学生也主动不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无法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语文学习,无法建构语文学习的体系,因而也就无法主动学习。
《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些都是对学生学提出的要求。可是就在我们大张旗鼓地讨论如何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探索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思想及新要求。现如今语文课课时不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重头戏。学生学得很认真,听得很入神,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不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不知道整个课程的安排模式,更不知道怎样评价考核自己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像一个不熟悉跑道、不了解裁判规则、甚至不知道站着还是蹲着起跑的运动员。跑步规则、跑步方法及跑道,教练员要熟悉,裁判员要熟悉,运动员更要熟悉。因此应将《课标》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应列为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让学生在具体学习前了解体系,掌握方法,明确目标。
《课标》列为必修课,可以给学生诸多帮助,学生可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建构语文学习的框架,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一、语文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具体
笔者与部分高中生交流发现,学生学习茫然无目的。问他们学语文为了什么,90%以上的学生回答为了考试。他们并不知道考试仅仅是手段,而真实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标》可以告诉他们这些,学习语文是为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为了应用,为了创新。
二、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课标》对学生语文学习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要让学生了解并把握它,在学习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如《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整合”、懂得“感受·鉴赏”、勤于“思考·领略”、能够“应用·拓展”、做到“发现·创新”。学生了解了这些要求,才能在学习中自觉渗透。《课标》在语文学习的很多方面都有具体要求,阅读有阅读的要求,写作有写作要求,必修有必修要求,选修有选修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再在学习过程中逐个击破。
三、语文学习的方法更加明确具体
陶行知讲:学校学校应重于学,而非教校,不能重教太过。在日常授课中,教师也懂得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知道学法指导,但很多时候学生没法做也不知道怎么做。《课标》在语文学习方面提及不少有效方法,如“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
四、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方式更明确具体
《课标》在总体上介绍了评价原则,对必修、选修课程的评价也作了具体说明。学生了解了评价的方式方法,也知道了学习的内容、要求和目的,这样在学习时就可以作自我检测、自主评价,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五、对语文课程结构更加了解熟悉
布鲁诺在《学习过程》一书中指出:“要想让学生把一个学科学好,首先要了解学科的结构。”这种结构包括学科内容、/学科基本理念等等。语文学科整个必修、选修课程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能力培养的载体。学生如能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了解相关课程编排设计及其意图,能从总体上熟悉课程体系,学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认为将《课标》列为学生必修课,让学生走进《课标》,必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有利于学教统一,更有利于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有了《课标》,语文教师教学有了目标,懂得了高中语文应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务;也知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目标;也明白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但这些都是教师一相情愿,学生未必领情。即便有些课堂打着新课程的旗号,课堂看起来很生动,学生似乎也很“积极”也很“主动”,其实也是不符合《课标》精神的,甚至是背离《课标》精神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由老师掌控,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转,事实上学生也主动不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无法站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语文学习,无法建构语文学习的体系,因而也就无法主动学习。
《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些都是对学生学提出的要求。可是就在我们大张旗鼓地讨论如何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探索的时候,我们的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不知道这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思想及新要求。现如今语文课课时不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重头戏。学生学得很认真,听得很入神,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不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不知道整个课程的安排模式,更不知道怎样评价考核自己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像一个不熟悉跑道、不了解裁判规则、甚至不知道站着还是蹲着起跑的运动员。跑步规则、跑步方法及跑道,教练员要熟悉,裁判员要熟悉,运动员更要熟悉。因此应将《课标》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应列为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让学生在具体学习前了解体系,掌握方法,明确目标。
《课标》列为必修课,可以给学生诸多帮助,学生可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建构语文学习的框架,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一、语文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具体
笔者与部分高中生交流发现,学生学习茫然无目的。问他们学语文为了什么,90%以上的学生回答为了考试。他们并不知道考试仅仅是手段,而真实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标》可以告诉他们这些,学习语文是为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为了应用,为了创新。
二、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课标》对学生语文学习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要让学生了解并把握它,在学习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如《课标》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整合”、懂得“感受·鉴赏”、勤于“思考·领略”、能够“应用·拓展”、做到“发现·创新”。学生了解了这些要求,才能在学习中自觉渗透。《课标》在语文学习的很多方面都有具体要求,阅读有阅读的要求,写作有写作要求,必修有必修要求,选修有选修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再在学习过程中逐个击破。
三、语文学习的方法更加明确具体
陶行知讲:学校学校应重于学,而非教校,不能重教太过。在日常授课中,教师也懂得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知道学法指导,但很多时候学生没法做也不知道怎么做。《课标》在语文学习方面提及不少有效方法,如“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
四、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方式更明确具体
《课标》在总体上介绍了评价原则,对必修、选修课程的评价也作了具体说明。学生了解了评价的方式方法,也知道了学习的内容、要求和目的,这样在学习时就可以作自我检测、自主评价,从而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五、对语文课程结构更加了解熟悉
布鲁诺在《学习过程》一书中指出:“要想让学生把一个学科学好,首先要了解学科的结构。”这种结构包括学科内容、/学科基本理念等等。语文学科整个必修、选修课程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能力培养的载体。学生如能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了解相关课程编排设计及其意图,能从总体上熟悉课程体系,学习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认为将《课标》列为学生必修课,让学生走进《课标》,必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有利于学教统一,更有利于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